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7-01


香港命名考

稽譚

 

  我們稱“香港”,常不自覺的是說一個區域,不僅是那蕞爾小島。
  香港位於廣州東南約90哩(145公里),本屬廣東寶安縣,與大陸間的港面稱獨鰲洋。香港島面積僅約29方哩(73方公里),連所轄有對面之九龍半島,新界,並230多個較小的島嶼,面積共約410方哩(1,060)餘方公里。
  1840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次年(1841,道光21年)與英國訂立辛丑南京和約,大清帝國將香港割讓與英國;後1898年(光緒24年),復將九龍新界租借與英國,為期九十九年。及滿清遜位,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為了爭取外國承認,犧牲原則,讓所有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直至一個半世紀多之後,中國已經強大,有了武力的後盾;經過鄧小平的交涉,於1997年七月一日,香港始回歸祖國。鄧本人於二年前逝世,仿佛摩西遙望迦南,而未得進入。可惜!

開埠前的舊名

  香港這個地名,最早見於官書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志載有赤柱山,紅爐峰,或紅香爐,營汎,黃泥埇,薄鳧林,香港村等名。香港村即島南之香港圩。現在的深圳機場,亦稱寶安機場,是因曾屬寶安縣。

命名由來

  香港是一個小海灣,名叫香港村,在今天的香港仔附近。這本來屬於東莞縣的地方,是當地所產香木的輸出地。所謂“香木”,包括檀香,伽南香及沉香;因為生產在東莞地區,含今新界,沙田,瀝源一帶,所以稱之為“莞香”。

  古時的人,因為水的輸送困難,私人浴室設備極不普遍,那時的建築也不注重通風系統,可想而知,身上的氣味不會很好,特別是到了夏天,情形更是如此。因此,習俗要焚香,並不是為了宗教的儀式,而是祛除惡臭;文人雅士,以為澄靜心神之用;富裕人家,則當作是奢侈的享受。於是莞香暢銷廣東全省,並因水路運輸,及於江,浙等地。而聚集出海的地方,是尖沙頭(今稱尖沙咀),地為香捗頭。

  從前的歐洲,也曾為了採運香料,而遠航海外,營利甚豐。據考:如英國的以利莎白一世的一般人民,一週還沐浴不到一次;因此,女王也參與運輸香料的生意,一次營運獲利五十倍以上,當然還要防海盜,有時不免防衛過當,也劫取財物,滿載而歸。當天主教為國教的時期,紀念耶穌受難,人民每週五不得吃肉,還有大齋期,對魚類消耗甚多,捕魚業的生計不難維持;宗教改革以後,不再行這樣的齋戒,漁業消沉,就改行作香料的生意,或成為公私海盜,也成為近代海軍發展的濫觴。
  及後,歐洲人越洋東來,堅船利砲,乘風破浪,揚威海上,看好了海外港口,拓展殖民地,香港就被看中,作為叩中國大門的踏腳地,建立了海軍基地,發展為國際都市。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720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