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樂趣飄送 ✐2005-09-01


西方歌劇簡介

曲拯民

 

  1960年代,我多次旅行歐洲,在倫敦,巴黎,維也納和瑞士的蘇立克四地各看歌劇一至二場不等。此後我對於選買歌劇唱片這件事結下不解之緣。今日在美國可從自己所在地的圖書館免費借到歌劇的錄像帶在家中看,經濟又方便,是愛好者的幸運時代和環境。
   當然,進歌劇院可欣賞其氣氛,看建築,吊燈,壁飾,頂蓬的油畫和內部的裝潢…它們代表了文藝復興後美術在歐洲發展的高峰。
   故事的創作除外,歌劇實在溶合了詩歌,管弦樂,表演,佈景等如同一個結晶體,是人類有史以來藝術方面重大的成就。
   歌劇於十六世紀在意大利開創,漸漸發展於歐洲。因此我分別介紹意大利四大名家的作品,法國兩名,奧,俄各一,俱可譽為其代表作。德國兩名家Wagner,Richard Strass的音樂較難為常人領會,有的加上神話,英雄事跡,甚至有宣傳日爾曼民族優越性的意味,故未列入。
   我只選出八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民間軼事,但內容和環境最足代表當時社會形態的歌劇,俾為一切未受過音樂訓練的人也,包括我本人易於了解與欣賞。其排列次序以作曲者出生的先後為準。

一.The Marriage of Figaro 費格魯的婚禮


莫札特

   作者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奧國人,生於1756年。正值歐洲七年之戰的開始,那戰爭是由於北方的普魯士和奧國為爭奪德語系地區的領導權而起。實在巧合,同時北美有法聯印地安,共同對抗英國勢力西進的戰爭;中國則有乾隆帝“平定回亂”出兵新疆的事發生,皆為期七年以上。
   值軍事動蕩,民生維艱的環境下,莫札特在長成直到三十六歲逝世,總是在經濟窘境下過生活。

   莫札特的父親一生依音樂為生。先天的遺傳和後天教養,他四歲時已成為鋼琴名手。他五歲開始作曲,六歲成名,時常被邀前往王宮演奏,譽為神童。他短短一生中寫曲六百多,包括二十二個歌劇,其中有三個最享盛名而流傳於今日,其一即“費格魯的婚禮”。它是一調情,鬥趣的鬧劇,其序曲活潑,快樂,悅耳譽為序曲中的至上。劇中的短歌至少有五支被歌唱家所喜愛。劇分四幕,德語唱詞。

   慣於拈花惹草的伯爵冷落了妻子。空帷獨守,性情溫和的伯爵夫人惟有嘆息。 伯爵喜愛家中的女僕和花匠的女兒。費格魯是伯爵的男僕,將與其女僕結婚,伯爵暗中阻撓。伯爵家又有老婦管家,素來鍾情於中年的費格魯,形成複雜局面,後知費格魯乃是她的兒子,當年被棄養或在離亂中分離了。伯爵另有僮僕,深得伯爵夫人的歡心。那僮僕素愛花匠的女兒,但花匠不允其發展,見機向伯爵告狀。 這個小環境實在是錯綜雜亂。幾經挫折,費格魯的婚禮終於完成了。婚後,費格魯為了報答伯爵夫人,設計一場在後花園中的捉迷藏,鬧出令人捧腹的場面,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結果伯爵夫婦和好如初,僮僕和花匠的女兒訂為終身,費格魯夫婦的感情彌堅,老婦管家認了兒子和兒熄,在全體合唱大歡喜中收場。1962年我初次觀此劇於瑞士的Zurich歌劇院,只見散場後的觀眾面上都滿堆着笑容。

二.L'Elisir d'Amore 愛情之妙藥


Gaetano Donizetti

   意大利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寫此歌劇,其時代為中國的嘉慶初期到道光末期,他一生寫歌劇七十多,此劇我最喜愛,因為歌唱和表達最易領會。其中幾支主題歌,音律美,變化多,男女純潔的愛情,其自然的流露,沒有輕薄,但甚輕快,圓滿收場。
   意大利某鄉村,農家樂。收獲完畢,男女工人民歌唱和。農家主人富女讀畢童話,對工人說出古代仙人中有愛情妙藥這回事。近處一青年獵人對這富女阿狄納愛慕已久,單相思,數度表達,不得垂青,但意志堅定不渝。當時有訓練新兵的一小軍頭,頻獻殷勤,遂獲其歡心,但獵人仍追不捨。適有一江湖醫生過路,鎮上一陣騷動。他宣稱有促成愛情的妙藥出售,實為紅葡萄酒,獵人心動,出錢替他治療。卻不料此時小軍頭求愛成功,設筵歡慶。這富女一時想到那對她痴情的獵人,忽然改變了主意。時值獵人家有一尊長逝世,因無子嗣,留下大筆財產由他承繼。消息傳至村中,一般未婚少女紛紛向獵人求取歡心。富女見狀,參與競爭,終於結縭。小軍頭以為妙藥實在有效,也向江湖醫生出錢治療,和村中另一美女成親。消息傳開,村中未婚的男女群集,江湖醫生的妙藥銷廣,荷包滿滿而去,於是皆大歡喜。

   活潑輕鬆的音樂下,平和的鄉下氣氛裏,可見天真樸實的村民,高傲的小軍頭,能言善吹噓的江湖醫生,性格真誠的富女和青年獵人。故事的結構非常自然,真是老少咸宜。   劇將告終,獵人:“看那一雙對我偷瞧的淚眼,便知她對我含情的其他少女懷有妒意。我怎該再有過分的奢望…”情歌之最,優美處令人有空前之感。

 

三.La Traviata 茶花女


Giuseppe Verdi

   本歌劇作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是十九世紀意大利甚至世界上最成功的歌劇作家。生於1813年,那是中國的嘉慶末期,逝於1901年,享壽八十七歲。一生寫歌劇二十五個,至少其半為近百年來所普遍,最受歡迎,演出最多次數的。近代馳名於世那位身材高大,重三百多磅意籍男高音歌唱家帕法拉蒂就因專演唱Verdi的作品被稱著。茶花女用意語唱出,劇情是根據小仲馬的小說Camilli改編。
   十九世紀早期法國文壇有兩巨星,雨果和仲馬。仲馬的兒子被稱為小仲馬。他的名氣原遜於當代的左拉和莫泊桑,可是只因這部描寫當時巴黎高級社會形態的小說使他成名,又被寫成歌劇,其歌美妙,抒情至盡,傳給後世,譽為不朽。

   茶花女,巴黎名交際花,過着浮華的生活,罹中期肺癆而不自知。青年阿弗勒久聞其名,初遇她於酒會,繼追不捨,終於成功,同居,移巴黎郊外。久之,生活漸呈拮据,青年的老父前來干預,說服了茶花女,終在不情願下背青年而去,重習原有生活。青年專趨巴黎尋找,相遇於交際會中。青年賭後得利,將錢鈔當眾拋給茶花女,並責她寡情薄義。時值青年之父進入見狀痛斥其子,那自命護花使者的伯爵和青年阿弗勒挑戰約日決鬥而受傷。事後青年自動流亡海外。茶花女深受刺激,漸漸病入膏盲,逝世前,父子先後趕到,俱感痛悔,其景悽絕,令人感動。
   最精采的部分是酒會和交際會中兩次的大合唱,會中的西班牙舞曲,獨唱,合唱的祝飲,互道愛慕,老父說服茶花女,又個別說服兒子。加上辯論,覺悟,臨終床上的獨唱及三人的合唱,劇情的結構與音樂之優美實難用言語來作表達,本歌劇的序曲也堪稱第一流,進入表達悲劇情緒之妙境。

四.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與茱麗葉


Charles Gounod

   歌劇作者是法國人果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他十八歲入巴黎音樂學院,然後到羅馬習音樂三年,他原為作曲家,自從採用德國小說家歌德的浮士德寫了一部歌劇後始成名。及至後來此歌劇在各國上演,聲名更加提高了,那時為中國的道光中期到光緒中葉。
   本歌劇是根據英國詩人及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原作而寫出。莎氏的時代正值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太平盛世。女王愛詩,喜觀劇。
   一時上自貴族下至平民紛紛附庸風雅,因此頌詩和觀劇成為時代文化發展的趨向。莎氏一生致力於此,最後成名,他寫戲劇三十七個,內容涉及古代史,英皇室,神話和民間軼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作家。

   中古時,維尼斯和米蘭中間有小城名叫Verona。城裏有兩大家族世代不和,其成員與從者時有爭鬥和流血事件。青年羅密歐生於其一家族,少女茱麗葉則生於另一個家族。某次羅與多名青年一同參加了對方的舞會,歡慶茱的生日。
  假面舞會中各不辨識,羅茱相遇,互道愛慕。此舉犯了兩家族不相往來之大忌。及至羅的身份被查覺,他便在茱的表哥申斥下而逃。奈何愛情之火焰難予撲滅,晚間羅越牆進入茱宅相會,遂私訂終身。後來羅,茱密約同到修道院,神父深信兩人的結合足以促成兩大家族的永久和平,乃祝福而成。某日,羅路遇茱的表哥,被辱。羅的好友路見不平,與茱的表哥劍鬥,竟被殺。羅為至友復仇,殺死茱的表哥。地方官卒判羅放逐之刑,出境以次日天明為限。是夜,羅茱相會,依依不捨,此時之對唱與合唱是本歌劇最精彩,感人,出色部分。茱父本不知前情,迫女兒下嫁一貴族。此時神父相助,着她於婚禮前服藥假死。葬後,羅將定時在墓堂相見,必因復蘇而創奇跡。怎料羅來得過早,見狀遂將隨身帶來的毒藥吞下,及至茱醒來,挽回已遲,亦自殺。
   戰前,中國高中的學課有莎氏名著選集的英讀本,本篇最為學生所喜愛。同故事由俄國近代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寫成芭蕾舞曲,廣受歡迎。

五.Carmen 卡門


Georges Bizet

   1875年,那是中國的同治末年,法國作曲家畢濟又譯比悉(Georges Bizet, 1838-1875)完成此歌劇。卡門是一名潑辣的吉普賽女性,劇情根據已經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
   畢濟在十歲時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顯然是一天才。他十四歲在巴黎市舉行的鋼琴比賽中得頭獎,又於畢業前完成他第一部作品C長調交響曲。在他短短一生的創作中唯因此一歌劇,使他在世界樂壇上名列前茅。
   天才橫溢的畢濟體胖逾常,或由於營養過當,只活到三十七歲,令人惋惜。
   故事取卡爾門為主體。她是一間香煙廠工人,水性楊花,愛情亂拋,初時勾引士兵荷賽,使他入迷而棄職入匪幫。繼戀鬥牛士,終被殺死。時在十九世紀初,地點在西班牙南部一古城市。
   幕開,士兵操演換崗,兒童圍觀而歌。兵士荷賽家鄉的女友來訪。女工打群架,卡爾門刀下傷人,被捕,荷賽奉令解送她入獄,途中被說服,任她逃走,荷賽代她入獄。

   第二幕是走私幫會的酒店,荷賽出獄後與一軍官相遇,兩人為了爭寵卡爾門相鬥,走私人助荷賽,畏罪懼被捕,全部逃入山中。第三幕,山中走私者巢穴的情景,卡爾門對荷賽已厭倦。他的家鄉女友來訪,報知其母病重,遂決意下山。第四幕,鬥牛場外,民眾場中觀看鬥牛,歡樂聲中,荷賽對卡爾門苦求,奈何她不肯回心轉意,遂被殺害,荷賽自刎。
   唱詞用法語,兒童先後兩次合唱,卡爾門的“愛情猶似野鳥”,“在那城堡裏”,其女伴們獨唱與合唱的吉普賽舞,荷賽的“嘆惜花兒枯萎”,家鄉女友的“祈求上主護佑”,鬥牛士之歌,以及民眾觀看鬥牛進行中的大合唱,創意和調皆不凡,全被列為世界級名曲。又開幕前的序曲,雖短短幾分鐘,但給幾個主題歌做了提示狂歡式的音樂開始,哀曲收場,暗示了此乃一悲劇。

六.Eugene Onegin 友津.奧尼根


Peter Tchaikovsky

   作者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是唯一出生俄國被西方評為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他生於1840年,那時正為中國的鴉片戰爭時期。1893年,相傳他是因傳染來自中國東北各省的鼠疫而逝,享年僅五十三歲。他在十六歲時入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後執教莫斯科音樂學院。二十六歲以後才開始作曲。他寫的曲子在戰前中國北方,已廣受歡迎,例如芭蕾舞曲的天鵝湖,慶聖誕節的玩偶組曲,鋼琴和小提琴各有著名協奏曲。他的第五交響曲也享盛名,1948年我初到臺北,曾前去中山堂聽過臺灣交響樂團演奏第六(悲愴)交響曲。他一生寫歌劇十一個,只有此歌劇廣被西方接納,但由於用俄語唱出,在歐美國家不易演出。

   友津.奧尼根的故事是根據俄國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 1799-1837)的詩。俄國人愛讀詩,正如中國人愛唐詩。中日戰爭前,徐志摩的白話詩也受歡迎。普希金成名後,俄皇尼古拉一世曾召見,此後皇室的特務人員便尾隨監視,直到他於一次在決鬥時身亡為止,得年三十八歲,不幸死於非命。

 

   英俊少年詩人奧尼根陪伴一位好友林斯基訪問一富有的農家。農家有春閨待字的姊妹花。其好友與妹妹素有戀情。姊姊愛詩,見到奧尼根,頓生愛情,事後致書奧尼根傾吐心意。奧尼根依邀前來,相遇於花園,結果他語多不當心,姊姊失望而去。事後適逢姊姊的生日,有一貴婦代邀客人,舉行一次舞會,姊妹花當然出席,奧尼根與其友林斯基也應邀前來。舞中奧尼根對妹妹示愛,其友林斯基醋意大發,初口角,繼由奧尼根對他發出決鬥的挑戰。其友不甘示弱,次日前往指定地點。槍聲響處,林斯基倒地身亡。奧尼根痛悔己非,自動流放他地。六年後,奧尼根自海外歸來,時姊妹花先後出嫁,姊姊的夫婿是一貴族,適逢那貴族開舞會宴客。奧尼根應邀,見到姊姊,深悔當年不該口出妄語,事後進入其宅,表達心意,並示愛情被拒。落幕前,奧尼根身在野外,黑暗中口吐詩句,凝視着滔滔地河水…
   兩度舞會的華爾滋曲和決鬥前林斯基所唱的悲歌在西方國家都受歡迎。

七.Madame Butterfly 蝴蝶夫人


Giacomo Puccini

   Giacomo Puccini(1858-1924)依正音應譯作普齊尼,是意大利繼Verdi(弗爾狄)後最享盛名的歌劇作家,其作品每年在近代各地歌劇院上演最頻的除了蝴蝶夫人外有La Boheme ,Tosca,Manon Lescaut,Turandot。對東方人來說,最受歡迎必是蝴蝶夫人。
   普齊尼對音樂方面應稱是家學淵源,因為始自其曾祖父四代都是音樂專業出身,他二十二歲考入米蘭音樂院,同年寫出他生平第一個歌劇La Villi,遂開啟他從事寫歌劇的開端。
   本歌劇的特色是,取西方音樂的本質為基礎,加進東方情調,日本民謠,美國的星條曲,富於描繪即景的想像,極多變化進入近代印象派的領域。本歌劇是根據一本短篇小說,假想的時間在1900年。

   美海軍上尉皮克吞駐長琦數月,經人介紹給蝴蝶夫人,她不理會其執業僧侶叔父的反對,與上尉成親,日期到,上尉返國,一年後產下男嬰,後苦等兩年。一日,駐長琦美領事攜函前來,說明上尉已在美國完成婚娶,不久將偕眷來訪。原婚姻介紹人說,事實已證明等於解除了婚約,不如再嫁。但夫人不肯,深信上尉不會背信棄約。果然如領事所說,上尉終偕美籍妻子前來,說明要依法取去此混血兒返回美國。於是蝴蝶夫人於祈禱後切腹自殺。
   本劇最享譽世界的主題歌在第二幕。冬去春回,知更鳥北返築巢的時候,“風和日麗之晨,遠望地平線上,我見…”蝴蝶夫人盛裝和服,玉立山坡,林園裏,手扶盛開櫻花枝,面對長琦港口,俯視茫茫大海,自慰而吟。蝴蝶夫人清楚記得:當日的情郎,樹蔭下擁入懷,頻吻她烏秀的雲鬢,許下誓願,信守不渝…
   音樂,歌唱,劇情,表演,背景等各方面令人有空前的感覺。嚴謹而堅持傳統和信仰的僧侶叔父,唯利是圖,性格奸滑的介紹人,背信,視婚姻為兒戲的美國上尉,痴心,愛情不移的蝴蝶夫人,忠心事主到底的女佣,加上美領事和那欲娶蝴蝶夫人的貴族老人。試看各種不同國家文化,性格,信仰的人物交織一起,給西方歌劇創下嶄新的一頁。

八.Cavalleria Rusticana 村夫之勇


Pietro Mascagni

   原題的英譯,應是Rustic Chivalry,此歌劇的作家皮埃特羅.瑪斯卡尼(Pietro Mascagni, 1863-1945)是意大利人,生於西西里島,時在1863年,即中國同治二年,逝於1945年,等於一位古典派的近代作曲家。他卒業於米蘭音樂學院,一生作曲及歌劇不多。獨有此一齣1890年在羅馬初演,一舉成名而馳譽世界。
   劇本原已有人寫出,確為民間軼事,發生於十九世紀初葉,時為中國嘉慶早期,正值白蓮教流行於江淮之間。西西里是“黑手黨”的發源地,民間暴力的事被視為平常。劇情的特點是:宗教與崇拜的氣氛濃厚,另方面,不忠與暴力猖獗,兩相對照,也可說是當時社會兩個反方面的發展,表達十分強烈,主要角色也甚突出:酒店女主人性情溫和的老婦,粗魯莽漢式的兒子,愛情至終不渝的少女,個性特強的牛車夫和他無恥不貞的妻子。

   幕開,牛車夫的妻子羅拉正在與酒店女主人的兒子偷情,原來這青年在從軍前曾與她相戀一時,但在外出時期女已出嫁。此時這青年只好另交一女友。不料他和羅拉相見後火焰重新點起。被冷落的少女哭訴於青年的母親,無效果,始向牛車夫告狀,兩人爭論,青年確是好歹不分,不肯悔過,暴躁性格的驅使,咬了牛車夫的耳朵,意在挑戰,兩人在山邊決鬥下,青年死於刀傷。
   故事發生在復活節日,短短一整天,等於獨幕劇,用意文唱出。
   清晨,民眾上山等候日出,或在做些輕鬆工作中的大合唱,柔和,優美悅耳。早飯後,自鄉下出發嘉年華會式的遊行,在進入教堂前的祈禱歌與進行曲,精彩而莊嚴,最突出的聲樂部分是少女的祈禱詩,哭訴式的獨唱,酒店女主人及其兒子的對唱,母子於離別時兒子預兆不吉的哀歌等。劇至大半,中間落幕暫停,管弦樂奏出一個中間曲(Intermezzo音律至美,舉世欣賞,後來有人加詞,寫成一首祈禱詩。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919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