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地理 ✐2005-11-01


耶穌的腳印(八)

馬撒大梗概

殷穎

 


馬撒大

  來到死海,便不能忽略巴勒斯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那便是死海西岸那座堅固的重堡─馬撒大。馬撒大在猶太歷史中是一個悲劇,也是人類歷史中獨裁統治者及依仗堅城壁壘者的悲劇。由酷熱的死海西岸登臨馬撒大的懸崖,是十分辛苦的旅程。由今天遺留下來的斷牆殘垣中,仍能看到當日這個要塞的固若金湯。今日以色列的佔領者們,又曾立下誓言:“馬撒大將永不陷落” 。但想到昔日士氣如虹的守衛者,可能有同樣的決心,但馬撒大終於被攻陷,守護者以自己的血洗了這個堡壘。思之不禁令人心悸,嘆世上不僅沒有永不陷落的堡壘,也沒有長存的城邑。在馬撒大的危崖上,東望死海的深藍,回顧殷紅如血的夕陽,祈望馬撒大的悲劇永不再重演。


重堡-馬撒大

   距聖經中猶太國核心,約二十五英里的馬撒大,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山頭要塞。四周為懸崖峭壁,使它孤聳於群環。由高約一千四百英呎的馬撒大高原,向東俯視,死海海岸清晰可見;向西是猶大曠野,一望無際的沙漠。
   馬加比王亞力山大貞尼(主前161至142年)首先以馬撒大為防禦地。在馬撒大舞台上,緊接着上場的是希律王(主前37至4年)。主前40年希律王本是一個得勢的猶太貴族,後來因親安息及親羅馬兩派系的傾軋,希律終被捲入內戰。當安提哥被安息任命為耶路撒冷王時,希律因親羅馬而被迫逃亡。他帶着眾人及私人軍隊,橫過浩瀚的猶大曠野,暫時以馬撒大山頂為其避難所。後由他的幾位部下,留在馬撒大保護他的家人,他又繼續穿越埃及,最後終於安全抵達羅馬。在那裏,希律被羅馬元老院指派為猶太王,並於主前37年率領兩支羅馬軍團回國,贏得王位。
   因恐懼國內公開叛亂,及埃及女王克利奧佩特拉篡奪王位,希律王被迫在馬撒大山巔上,建築莊嚴的聖堂及堡壘;更為求戰爭爆發時能自保,他又派人策劃建築許多防禦工事、宮殿及貯藏室。主前4年,希律王去世,他的兒子亞基老繼承了王位。但不久,因羅馬的直接統治,亞基老就喪失了治理權。馬撒大遂成為羅馬帝國的邊遠地區,僅派少數軍隊駐防。
   主後66年,以米南克姆為首的一群宗教狂熱者,公開叛亂,擊敗駐守馬撒大的羅馬軍團。自此馬撒大成為猶太人的武裝軍營,但同時卻進入羅馬武力可及的範圍內。
   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後,生還者就支援馬撒大,堅決抵禦羅馬的攻擊。直到主後72年,當羅馬派遣第十軍團去粉碎猶太人的最後防線時,這些英勇的宗教狂熱者,為了免於被擄為奴,終於在主後73年集體壯烈成仁了。在人類為爭自由而不屈不撓的奮鬥史上,加添了珍貴的一頁。
   馬撒大陷落後,羅馬軍團再度駐防其上,但不久即因水土不服而捨棄它。第五世紀時,拜占庭的修行者曾一度佔領馬撒大。他們居住於碎磚瓦礫間及山洞裏,但隨即又放棄了它。直到一千四百年後,以色列復國,馬撒大這久經遺忘之地,才又重新掘開人們的記憶。
   馬撒大山頂是一個平坦的高原,其形如船的甲板,南北長近二千呎,東西寬約六百五十呎,斷垣殘壁疏疏落落地散置在馬撒大高原上。
   1963年及1964年的冬天,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教授─雨果.亞丁帶領一支國際性的隊伍遠征馬撒大,將其歷代遺跡,徹底地挖掘出來。這群來自以色列及各國的志願者,肩負着挖掘與復原的工作。剛開始只能挖掘出整個遺跡的數角,覆蓋其上的碎石瓦礫必須先搬走,才能使底下尚稱完整的建築物呈現出來。
   對於這支挖掘隊而言,最艱鉅的任務之一,是清除包圍了整個山頂的雙層牆及防禦牆上的覆蓋物。他們必須先移去長約四千二百呎的牆上面之砂石瓦礫,後發現有兩道約距十三呎長的同心圓牆,其間每隔等距離就築有矮牆,以連接這兩道牆。如此才可使純粹用來防禦的建築物,成為一圈有一百一十個大小適中的房間。
   外圍連綴不斷的牆,有兩處破裂。其中一處在東面蛇徑的終點;另一處在西面,可以俯瞰一條較不陡峭的通道。希律王最宏偉的工程,是設計了一個供水系統,當這沙漠裏的防禦地遭受圍攻時,不但飲水能自給,且平時還能供應洗澡及游泳等沙漠中奢華的享受。每年從內陸的山裏,總有兩,三次洪水氾濫至馬撒大,希律王利用這罕見的奇蹟─沙漠中曇花一現的洪水,來建造供水工程。他利用馬撒大西邊底下的兩個乾河谷,來建築水庫,以疏導洪水,然後經由露天的河床,將水庫的水引到十二個刻在峭壁上的山洞裏,再利用吊桶及牲畜將水運到山頂。
   馬撒大有超過一百五十萬立方呎容積的貯水庫。除了峭壁上的貯水池外,山頂上也挖了許多大的貯水池。有趣的是,馬撒大的蓄水量,竟多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區。耶路撒冷的水是用來供應數以千萬計的朝聖者的;而馬撒大的水卻只為希律王一人獨享,這裏的水不但用以供應浴室及游泳池,甚至還用來灌溉。
   希律王利用非猶太人的傭兵駐防馬撒大,他們一定常常在游泳池內納涼及消磨時間。石灰泥的階梯一直延伸到游泳池底部,因此只需極少量的水就可以洗澡,池邊的壁龕有如現代游泳池的櫥櫃,可用來存放衣物。
   考古隊在浴池的底部,發現了一些猶太人叛變時期的錢幣,由此可知,當時那群宗教狂熱者,也曾使用過這個浴池。


蒸氣室

   希律王過慣了羅馬的生活方式,乃於毗鄰北宮處,建築一系列奢華的浴室,包括一間更衣室、一間冷浴室、一間溫浴室及最重要的蒸氣室。它利用裝置於牆外的火爐加熱後,將熱氣壓入蒸氣室地下的空間,再經由二百多個基柱,將熱氣導入室內,最後藉着壁管及天花板上的煙囪,將熱氣擴散出去。
   沐浴的人,穿着木屐在室內走來走去,潑水在滾燙的地板上,大量的蒸氣就會冒出。


北宮

   希律王在馬撒大北部,形如船首的地方,建造他富麗堂皇的北宮,這裏是他的休憩處及隱居所。在北宮之南,他又建築一座莊嚴的西宮,以處理國政及接待國外嘉賓。
   北宮建於階梯似的峭壁上,最高的宮殿建在山巔上;在其下約六十五呎,建中間殿;再下約四十呎,建最底層的宮殿。北宮實為一分佈於不同平面的行宮,雖工程艱鉅,部屬們仍不遺餘力地去滿足希律王的奢華享受。
   最底層的宮殿,是為了鬆弛心靈而設計的,這是一個刻有柱廊且植了許多奇花異草的涼台,其上有懸崖峭壁遮蔭,北風徐徐吹拂,使它成為馬撒大最佳的避暑地。希律王也在此建造袖珍型的羅馬浴室,包括一間溫浴室,一間蒸氣室及一個浴池。考古隊就是在通往浴池的階梯上,發現了一男一女及一個小孩的遺骸。且在他們旁邊的碎石瓦堆裏,還發現箭頭、甲冑及乾扁的水果。更令人驚奇的是,那個女人的涼鞋仍完好如初,且她的辮子依舊紮得好好的。這些遺骸及遺物,很可能是屬於馬撒大之最後防衛者們的。

   猶太歷史學者約瑟夫,描述底殿的石柱,說它們是由一個完整的石塊雕刻而成,但年代一久,遭受日曬雨淋,使石柱外面的石灰泥剝蝕後,就可清楚看出,這些石柱是由許多鼓形及脊椎骨形的石頭砌合而成。希律王的藝術家們在石柱表面塗了石灰泥,且由上而下雕刻凹槽,以為掩飾,看來像是由獨石雕成的。每一個圓柱頂上,都裝置了金光熠熠希臘科林斯式的柱頭。
   希律王的藝術家們,又有另一招瞞天過海的手法,他們在圓柱表面的石灰泥層,漆上很像大理石紋理的顏色,且保存至今。現已用塑膠紙包住,以防破壞。
   中間台地的遺跡,是一個很有趣的建築物。他們在崎嶇不平的岩石上,建造兩道同心圓牆,這兩道牆,其實是兩道支撐屋頂的石柱之根基。這座裝飾華麗的建築物,和底殿一樣,只供希律王消遣及娛樂之用。更有趣的是,一個設有欄杆的太平梯,它連接了三層宮殿,但從外面無法看到;因為希律王生性多疑,故儘可能的隱匿行藏。整座宮殿就建在山上最偏僻,最難攀登的地方,以保障他的安全。
   在山巔上悠閒地躺着希律王的休憩所,正如底下的建築物,它的根基是沿着峭壁建造的兩道同心圓牆。北邊是一個半圓形的走廊,從這裏可以俯瞰優美的死海海岸。北宮南邊是整座宮殿中,唯一適合居住的地方,它包括許多狹長的走廊和四個房間,如此袖珍的住所,當然是只為希律王一人而設計的。至於九位后妃中,得寵者也可能伴他同住。
   希律王為了接待嘉賓,處理國政、及讓臣民謁見,在山頂西方建了第二座宮殿。它是馬撒大最宏偉的建築物,佔地約三萬六千平方呎,內含後宮,貯藏室,行政室及御座室。
   第五世紀,數千拜占庭的修行者,隱居在猶大曠野及聖地附近的修道院裏,其中有一部分修行者,發現了偏僻的馬撒大廢墟,且在那裏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他們用許多陶瓦碎片及小石子嵌入石灰泥牆裏,構成了有趣的裝飾牆。修行者們居住在山頂的洞穴中,過着簡陋的生活。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征服了馬撒大,修行者被迫撤離該地,他們是最後居住於馬撒大的一批人。
   希律王的工程師們,在毗鄰北宮,可以俯瞰東面懸崖的地方,建築了一列長方形的貯藏室。挖掘期間,整個區城都是碎磚瓦礫,考古隊必須先除掉倒塌的牆,才能拿到貯藏室裏的東西。他們在貯藏室發現了數百個破碎的容器。顯而易見的,一間倉庫貯藏一種糧食,錫及其他多種金屬藏在一間倉庫裏,其餘的倉庫則貯藏酒、油、麵粉、棗子、堅果、橄欖、鹽及乾果等。
   挖掘出來的這許多東西,證明了馬撒大的防衛者,不需外援,就能抵禦長期的圍攻;而這正是希律王建造這些倉庫的構想。那群宗教狂熱者,為了避免糧食落入羅馬人手中,乃將貯藏室燒毀;由許多容器毀損的情形,可以看出它們是被人故意打碎的。
   防禦牆所構成的房間,成了宗教狂熱者最主要的住所。在他們活動的高潮時,共計約有四百多家。他們把簡陋的房間整修一番,在牆上裝置壁櫥,增加隔間,在地板上做泥爐。挖掘隊發現這些房間比較完整無損,因為當宗教狂熱者面對羅馬猛烈的突擊時,只顧着搗毀主要的建築物,而無暇破壞簡陋的住宅區。在這裏發現了許多衣服、石製量器、香水瓶、鍋盤、罐子、泥製的油燈、一把梳子及一個眼部的化粧箱。
   防衛馬撒大的宗教狂熱者,是特別具有宗教情操的一群人,他們承繼了整個猶太傳統的主體─即獻身於履行上帝的誡命。即使面臨艱辛的游擊戰,羅馬的圍攻及外界敵對的環境,他們仍堅定不移地遵行宗教儀式。
   他們把食物放在石杯裏,以免被邪靈玷污。依照猶太律法書妥拉之規定,他們為了維持祭司及利未人的生活,把酒另放一旁,且做上“七”的記號,以表示這些酒是十分之一的奉獻。祈禱時所用的頭巾,仍保存得很好,且發現許多殘缺的卷軸,可知他們崇拜儀式之多變化。
   愛色尼派是死海卷軸的作者,當他們的村莊─庫穆蘭被毀時,就加入宗教狂熱者的行列,且帶來他們自己特殊的宗教作品;例如偽經中的一卷─安息日獻祭歌,就是在馬撒大防禦牆所構成的房間裏發現的,經鑑定這卷書和在庫穆蘭所發現的另一卷書完全一樣。


貯水槽

   在馬撒大發現了兩個專為舉行洗禮而製造的水池,宗教狂熱者對傳統的宗教儀式忠心遵奉的程度,實在令人驚訝。按照宗教律法之規定,每一位猶太信徒,都要定期接受洗禮以滌罪。照猶太傳統的教義,洗禮所用的水,必須是雨水或自然流入洗池的泉水。就宗教意義而言,從遠處提來的水,被認為是“不潔淨”的。這真使他們傷透腦筋,因為在沙漠中,蓄存雨水談何容易,但他們最後想出來的解決之道和希律王一樣的富創意。
   他們做了三個水池,兩個大的及一個小的;雨水存在一個大池裏,其餘兩個則裝滿從希律王的水庫裏弄來的“不潔淨”的水。受洗禮的人,先在“不潔淨”的小池裏洗手腳,再進入“不潔淨”的大池裏,緊接着打開連接兩個大池的水槽,則潔淨的雨水就流入那個“不潔淨”的大池中,就宗教意義而言,雨水滌淨了那一大池水,而整個洗禮就合於猶太律法了。

   宗教狂熱者修改了很多希律王的防禦牆所構成的房間,在西邊有一房間,不但內部整個擴大,且沿着牆壁用黏土做了許多長凳子。考古隊起初並不清楚該房間的功用,直到在該房間後面小室的地下發現了兩卷經典──申命記及以西結書,他們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間會堂,因為從古至今,猶太人一直承襲在會堂裏放置經典的習俗。
   再加上該房間是朝向東方的耶路撒冷而建,更確定它是會堂;這是目前在以色列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會堂。在猶太人反抗羅馬的後期,這間會堂是宗教狂熱者用來聚會,禱告及讀書的地方;直到今天,仍未喪失其功用,許多男孩子在這間擁有一千九百年歷史的會堂,舉行冠禮。
   主後73年的春天,擁有一萬兵力的羅馬第十軍團,鞭策着數千個在耶路撒冷陷落時所擄獲的奴隸,橫越沙漠,去攻打馬撒大。
   他們到達馬撒大時,立即在山腳下,間隔地紮了八個巨型的軍營,且建造一道約三哩長的圍牆來連接這些軍營,如此,就把馬撒大團團圍住了。


羅馬軍營


攻城斜道

   羅馬將領佛雷比斯.西巴知道圍困存糧充足的馬撒大收效甚微,乃改變戰略,他命令猶太戰俘在距山頂最近的地方,建造一條長六百呎的砂石斜道,且拖來一個攻城台,裏面裝備了許多彈弩、弓箭手及一根巨大的破城槌,利用此斜道,向馬撒大展開最後的突擊。
   在靠近西邊城門,羅馬軍最後突破的地方,可以看到數百個柚子般大小的圓石。羅馬軍集中火力在斜道上頭牆的一定點上,由這些石頭可以看出羅馬軍最後一次攻擊,是如何地兇猛。
   宗教狂熱者七年來,佔領馬撒大作為武裝反抗羅馬的基地,主後73年,終於面臨他們最後的一役。
   羅馬軍把高九十呎的攻擊台,拉到西邊城門的正對面,藉發射石彈及飛鑣之掩護,羅馬軍抬着破城槌,重重地擊打城牆。宗教狂熱者,向攻擊者投擲大石頭,但徒勞而無功,當天晚上,城牆就被攻破了。羅馬軍撤回軍營,當夜這九百六十名宗教狂熱者們便悲壯的集體自殺了。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111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