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人物 ✐2006-07-01


孫中山的拉法業

稽譚

 

  有人見孫中山先生與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 1884-1951)很親密,常在他身邊,感覺好奇,有的嫉妒。海外的支持者,有的不相信猶太人,問孫可知那個洋人的底細,他真名是甚麼。孫微笑着回答:“拉法業!”


拉法業 Marquis de LaFayette

  法國貴族拉法業(Marquis de LaFayette, Marie-Joseph-Paul-Yves-Roch-Gilbert du Motier, 1757-1834),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貢獻很大。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駐法國的時候,拉法業非常仰慕他;富蘭克林知這個年輕人氣質英武,見義勇為,就鼓勵他支持殖民地獨立運動。拉法業於1777年七月底到達賓州費城,與殖民地軍的統帥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建立持久的友誼;立即受委為少將,於同年九月十一日白蘭地(Brandywine, PA)戰役,有卓越的表現。以後,他在年長的華盛頓身邊,任特別參謀或顧問,如同兒子一樣。1779年,返回法國,向法王路易十六進言,派遣6,000名陸軍,並海軍艦隊參戰。1780年四月,回到美洲,七月間,與華盛頓策畫協同包圍英軍;三個月後,英軍投降。
  孫中山(1866-1925)比鮑羅廷大十七歲,正合於扮演東方的華盛頓與拉法業。


孫中山

  為甚麼孫那麼得意?因為那正當他失意的時候,有這樣的幫助,真可以用句中國的老話:“天助我也!”
  政客如果下台或隱晦十年,等於政治生命的死亡。孫正在那情況的邊緣;雖然在滬粵之間顛頓播遷,但成為侷處廣東一隅的小軍閥,對於大局的影響,已經式微了。他自己深知這一點。美國政府每四年改換一次;如果三任沒搭上關係,就是斷絕;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東山再起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不過,有遠見的查理宋,中山先生第二妻子的父親,建議他必須住上海;那倒不單是因為上海是青紅幫集中地,也不是着眼在租界的安全庇護;而是因為以孫公的聲望,作為上海的寓公,仍然可能得世界的注意和投資。
  1918年,宋逝世了。孫在上海的支持也更單薄。
  果然不錯。不久,宋的智慧就得到證明:剛立國的蘇俄,派使者找上門來,而且是列寧親自的指示。

  三民主義本來是目標,其中以民生為重點。是在這樣的環境,孫才唱起“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樣的調子,果然不難得到反應。
  蘇聯是唯一的國家還看得上他,跟他打交道。更清楚的說,蘇聯雖然同北京政府有正式外交關係,卻透過共產國際與孫聯繫。
  1921年,馬林(Maring,化名)與孫曾有接觸。1923年一月,與代表越飛(Adolf Joffe, 1883-1927)經過長時間談判,發表“孫越聯合宣言”,聲明:無意推行蘇維埃制度於中國,對於中國的內部統一,對外完全獨立,蘇聯保證予以熱烈支持。
  蘇聯之所以這樣作的原因,是希望中國有一個有效的政府,可以保障其東部防線,並得擴張其在滿洲的利益。
  1921年,部分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孫先生於五月五日在廣州就職。但十六個月之後,局面忽然逆轉;翼護孫氏的陳炯明叛變逐孫,孫只得廢然返回上海。從上海,孫勸動廣西和雲南的軍閥,把陳炯明逐出廣東。


鮑羅廷

  1923年二月,孫中山再返廣東,自任為大元帥。十月六日,蘇聯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至廣州,得孫中山信任,一星期後,委為特別顧問。鮑羅廷早年留學美國,二人用英語交談,溝通無間。鮑與孫合作,重建中國國民黨;擬訂黨章,仿照蘇聯共產黨體制;允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有的耽心他被蘇維埃化了,勸阻他,絕不能容許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他說:果如此,他將選擇加入共產黨。
  難以否認的,當時俄孫關係極為親密。在蘇俄首都莫斯科,建立了孫逸仙大學,派遣學生前往留學,其中不少要人子弟。鮑也能用流利的漢語會話並演講,而國民黨的要員汪精衛,胡漢民,都同情共產主義,對鮑尊敬。鮑並着意培養後進,提攜大約與他同齡的蔣介石(1887-1975)至蘇聯考察四個月,研究軍事建構及訓練。回國後,任為新建立的黃埔軍校少將校長,加倫將軍(蘇聯革命戰爭英雄Vasily Blyukher的化名)為顧問。加倫(1889-1938)是孫中山的首席軍事顧問,護衛長。學校的訓練,以愛國及三民主義為基礎;軍隊規制及裝備,都是來自蘇聯。在此以先,廣東軍閥的地方軍隊,不受“外人”指揮,至此孫和黨才真有自己的軍隊。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鮑羅廷有極大的貢獻。孫中山先生親筆手令,託鮑羅廷參與機要,於孫缺席時代表他表決(翼報第20期史直文所附影印),連妻子也託付了他,幾乎是安排鮑為託孤大臣了。
  1924年十一月,廣東安定,孫中山看來又像是重要的政治領袖了。執政段祺瑞,邀請孫至北京共商國是。同行者有宋慶齡夫人,汪精衛及鮑羅廷。可見孫鮑關係的深厚。留胡漢民守家,代理大元帥。
  1925年二月,孫中山在北京協和醫院發現患末期肝癌,醫治罔效,於三月十二日逝世。
  在病榻垂危的時候,得到使他欣慰的消息:蔣介石率領的軍隊,克復了孫第一次起義的惠州,再下汕頭,把陳炯明逐出廣東境外;可見俄國援助已經有效運作。想到俄國顧問加倫將軍所說:能以訓練裝備精良的四師軍隊橫掃中國,並非是過分誇大其詞。所以在“國父遺囑”,“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有所指了。(據云:遺囑是汪精衛手筆。)
  1926年七月九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在號稱有85,000人的雄師中,有黃埔軍校約八千子弟,國共兩黨混合,廣東,雲南,湖南的軍隊。至於軍費及裝備,首由蘇聯援助的六百萬盧布,約合二百萬美元,武器裝備,以後還有繼續經加倫將軍請得的援助;一直到對日抗戰,仍然使用蘇製槍炮,機槍,以至飛機。
  北伐軍連戰連捷:克長沙,武漢後,1927年春,先後克南京,上海,並定都南京。

  鮑羅廷的角色,幾乎與拉法業相同。他們都是比當年的領袖年輕,都對當時的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也有不相同的地方:拉法業出身貴族;鮑羅廷則是俄國猶太人。更不同的,是他們的結局:拉法業贏得美國人的感念,法國人的尊敬,也被稱為“兩個世界的英雄”(The Hero of Two Worlds)。因為這位少年英雄對美國獨立貢獻甚大,美國差不多每州最少有一個市鎮,或街道,學校,公園,以“拉法業”命名。鮑羅廷則左右不逢源,國民黨於“清黨”中,逐出鮑羅廷,夫婦二人長途跋涉,輾轉經沙漠返國。回到俄國後,鮑羅廷初被任為勞工部助理部長,遷塔斯社副社長;1932年,改任為英文莫斯科日報編輯。1949年,放逐到西伯利亞勞工營。1951年五月二十九日,縱橫闢闔的一代風雲人物,在荒漠中寂然隕沒。

資財不能永有,冠冕豈能存到萬代?(箴言27:24)
神的權柄是永有的,祂的國存到萬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但以理書4:34,35)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0719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