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藝文走廊 ✐2006-08-01


大眾與小眾之間

吟螢

 

一. 大眾傳媒的特性

  “大眾傳播”這個名詞,是二十世紀的產物。它跟着傳播媒體的革命而來,特別是電子媒體的興起。電視與廣播在一瞬之間,可以接觸到億萬廣大而無法預知的群眾,此之謂大眾傳播。
  自從電子媒體問世,特別是電視出現以後,首先普遍採用的,是商業推銷的廣告,其次是政治宣傳,再次是所謂的社會公益節目(如公共電視),復次則教會也擠進大眾傳播的潮流,要利用它來傳揚福音;這當然是好事,應該推廣,也值得鼓勵。但教會有時急於使用這種大眾傳媒,卻未能深諳其性質,往往形成誤用。譬如教會多半會將主日禮拜,全程在電視頻道播出,收視者卻只有極少數的信徒(特別是港,台的教會,就整個地區的人口來說,為數極微。)更因教會宗派的區分,只有製播此節目之教會信徒才會收看。而信徒在主日應該是進教堂去作禮拜,不應留在家中收看電視。或許一些生病的信徒,可透過電視節目參與禮拜,但這種收視率實在太低。這便是利用大眾傳播工具,來服事特定小眾的例子,形成了資源的浪費。
  由於大眾媒體的特點,是能接觸廣大的群體,所以廣電節目,宜於福音性的佈道,而不適於對少數信徒的靈培。於是教會便走上另一極端:即“福音預工”,也就是對非信徒的佈道,或所謂的間接福傳;其形式變化多樣:要以音樂,戲劇,訪談等方式,將福音迂迴釋出。這種節目的製作,涉及許多繁雜的技巧,如製作者不熟諳相關的技術,便達不到傳福音的效果。間接傳福音的方式,是要將福音加以包裝,使非信徒易於接受。但如過度包裝,則會導致“買櫝還珠”取捨失當的結果:受眾只對福音的包裝有興趣,卻忽略了經重重包裝的福音。這同樣是誤用了媒體。
  由於大眾傳媒的特點,是能在頃刻間接觸到億萬受眾,所以才受各方重視而予採用。但受眾在接收傳播節目時,卻有選擇的餘地:對不喜歡的視聽節目,可任意轉台或關機。以商業行銷為主的製作人,很在乎受眾究竟喜歡甚麼,而按其喜好來製作節目。由於目下道德的極度淪喪,世風的嚴重敗壞,受眾的口味日趨低俗,多半都沉迷於色情與暴力,製作人為投其愛好,便只有媚俗一途。於是傳媒節目中便充斥着色情,暴力。而傳媒不幸卻具有教育群眾的功能;青少年因而在這種劣質的節目中,學到了犯罪的技巧。嚴重的社會犯罪問題層出不窮,這便是當下傳媒惡性循環的亂世現象。

二. 矯枉過正

  由於教會憬悟到過去對傳媒的誤用,從而生出戒心,更因為如今教會的傳播單位,特別是平面媒體的出版機構,經營都要自負盈虧,所以便步步為營,格外小心謹慎:無論出版書籍或雜誌,都要先作市場調查,才能決定。而矯枉過正的結果,便是被逼到了另一極端:對擬採用的稿件,首先要通過“市場調查”這一關。如果文稿銷路不廣,即使再好的稿件,也要“割愛”。這種趨向,便不知不覺地跟隨着一般世俗的傳媒腳步,也慢慢走向一條“媚俗”的不歸路。當然,教會的傳媒載體不可能製作或刊登,出版以色情與暴力為內容的節目或出版物;但卻可能趨向於較通俗的內涵,以配合市場需求。自我禁足於精緻,深度與優良的內涵之外,這樣便降低了節目與出版物的水準。而其結果,便會走上另一條惡性循環的不歸路了。

三. 棄小眾而就大眾

  某教會出版社的資深負責人曾慨嘆,他發出了千份通知,給教會與個別的讀者,希望他們能報名參加該社主辦的寫作營。結果只有極少數人報名參加。他說這都是些“小眾”,因而毅然作出決定:今後凡該社出版的刊物,都要禁絕這種只有“小眾”才喜愛閱讀的文稿,以符合“大眾市場”的目標。而其所斤斤較量的,正是“自負盈虧”的出版策略。我們對他所持論調雖寄予同情,仍覺惋惜;因現今教會出版社,多已無奈地被迫走上這條,盲目追求以營收為目標的“大眾”路線了。這實在是一種可悲的現象,令人嘆息!
  教會的傳媒與出版社,由昔日的全部預算皆由教會(其實是西差會)津貼(不必自負盈虧),因而可盲目製作違反傳媒原則的節目,或出版全無銷路的書刊,到今天變成要完全取決於消費市場,錙銖必較的保守經營心態,真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四.在“大眾”中不能忽略“小眾”

  往好處想,教會的出版社能以市場為考量,並以自負盈虧的方式來經營,擺脫了隨津貼而來的干擾因素,是一種進步。但如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未能顧及教會與信徒真正的需要,則仍有嚴重缺憾。因為教會的出版,是一種屬靈的事業,不能依一般世俗的出版業那樣,純以營利為目的,而屈服盲從於“市場”的走向。如果“市場”走向偏頗,教會出版人要設法啟迪與匡正,甚至要主動為讀者創造一個健全的市場。這雖然有相當難度,卻是教會事業的正確方向。
  一個有理想,有風格的非宗教出版社,並不會任憑惡劣的“市場”牽着鼻子走,而不思有所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不會對惡質的傳播節目坐視不管;而會結合社會上有識之士,通過主流民意,制定法規,來對此類節目與出版品予以制約,以改善社會不良的風氣。作為一個教會的傳播者,更責無旁貸地應該如此。
  主的教訓告訴我們:“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小眾”與“小群”(路加福音12:32)。我們之所以要向大眾傳播福音,是因為神愛世人(約翰福音3:16)及基督的吩咐(馬太福音28:19-20),與“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的恩典而為之。並非因為要由“大眾”獲取較多的經濟利益,而盲目的犧牲原則,投其所好。
  另一方面,在“廣大”的信徒群中,“小眾”卻多半都是菁英人物(如教牧,神學生,長執,與文字及傳播工作者),教會不應因他們是少數而忽略其需要,有時也應出版高水準的書籍,或在刊物中登載高品質的文稿,使這些菁英也能得到幫助而更精進。這樣雖可能造成出版社的一些損失,但作為一種屬靈的投資,要作整體的考量,放眼於長遠的宣教利益,而非僅着眼於狹窄的市場功能。否則便愧對主的付託,而陷於進退失據,本末倒置的窘境了。
  傳播工作者與出版人,如果忽視或否定“小眾”,便是否定了自己;因為你正是這“小眾”中的一員。在教會與整體的社會中,“小眾”不單是菁英,也是領導階層。雖然這些曲高和寡的“小眾”,在數量上遠不及芸芸眾生的“大眾”,但“大眾”卻要依賴他們的創造時勢與領導風騷。因此傳播與文字工作者,亟應在大眾與小眾的取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有效地服事教會與傳揚福音。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080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