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書香陣陣 ✐2018-04-01

論語析讀(五一)

“足,則吾能征之”與“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

石衡潭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八佾3.9)

注釋

  杞不足徵也:國名,周初封夏禹之後於杞。

“夏禮,謂禹時禮也,即孔子往杞所得夏時之書也。杞,夏之後所封之國也。徵,成也。夏桀失國,周封其後東婁公於杞,當于週末,而其君昏闇,故孔子言‘夏家之禮吾能言之’但杞君昏闇,不足與共成其先代之禮,故云‘杞不足徵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徵:

“成也。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包咸)

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有所不同:“證也。”即證明,驗證的意思。
  宋不足徵也:國名,周初封殷商之後於宋。

“殷禮,殷湯之禮,即孔子往宋所得坤乾之書也。宋,殷之後所封之國也。紂失國,周封微子於宋也。孔子曰:‘殷湯之禮吾亦能言,但于時宋君昏闇,不足以與共成之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文獻不足故也:文指典籍,獻指賢人。

“獻,猶賢也。”(鄭玄)

“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吾能取之以證吾言矣。”(朱熹.論語集注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禮記.禮運)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舉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禮記.中庸)

對讀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我一心尋求了你,求你不要叫我偏離你的命令。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耶和華啊,你是應當稱頌的,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我用嘴唇傳揚你口中的一切典章。我喜悅你的法度,如同喜悅一切的財物。我要默想你的訓詞,看重你的道路。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樂,我不忘記你的話。(詩篇119:9-16)

解析

  孔子能言夏殷之禮,因為部分典籍猶存,但卻不能以杞宋的典籍與賢人來驗證。孔子重視憑材料說話,不亂發空言。參閱述而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這也是他對文化與文明消失的一種惋惜與感慨,隱含着對杞君與宋君的批評。杞是夏的遺民國,宋是殷商遺民國,由於國君的昏庸,沒有重視賢人的培養與文獻的保存,所以,他們的文化與文明不能為後代所繼承與查考,不能用來驗證夏商之禮。孔子對禮的本質與意義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禮記.禮運)

他認為禮對於一個國家及其人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不可不保持堅守。
  談到詩篇第一一九篇時,作家劉易斯這樣說:

“這詩歌並非也沒有裝作是詩人心靈心聲突如其來的湧流,像詩篇第十八篇一樣。它像刺繡一樣,經過長時間安靜地、一針一針地繡出來的圖案,原因是作者喜愛思想這個題目,喜歡悠閒地、自律地,慢慢完成這件工藝品。”

詩篇119:9-16講詩人對神話語的珍視與熱愛。他深切地知道神的話語,也就是妥拉(Torah)的功效,能夠潔淨人的行為。神的話語,律法是對人的保護,體現了神對人的愛。就像河床是對河流的保護一樣,魚缸是對魚的保護一樣。若沒有河床,河流會氾濫成災;若沒有魚缸,魚兒會渴死在乾地。後來,神的話語,神的道成為了肉身,就是耶穌基督,祂使人脫離罪惡,獲得永生。詩人一心尋求神,遵守祂的命令。他知道,保存神話語最保險的地方,不是內室或書架,而是心裏。這與申命記中神對以色列人教導是相符合的: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6:4-9)

當人每日念誦思想的時候,神的話語就成為活潑潑的,不會忘記。同時,一個人也不能滿足於自己懷揣,保存這寶貝,還要將之傳揚給其他人,讓他們也一樣擁有。人對律法的遵行,也不是被動的,或出於對懲罰的懼怕,而是知道它的甜美,甘心情願並且以之為樂。就好像孔子在雍也6.20中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感慨的是世人不知好禮,國君也是如此,故禮樂文化中斷,消失,天下失衡。詩篇中的詩人大衛是表達對神話語的渴慕,對神典章律例的喜愛與遵從。歷代都有像大衛這樣忠信之人,神的律法與神的道就不會被遺忘,而長存在人的心裏,並落實在行動中。(下期續)

翼展萬里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80408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