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書香陣陣 ✐2020-01-01

“精忠報國”話岳飛

—兼論讀書時應持的態度

史契分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事蹟家傳戶曉,特別是他背部刺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更是小說連環圖,戲曲等的熱門題材。從小時候開始,我一直覺得“精忠報國”這個詞語有點古怪,雖然說不出怪在哪裏。長大後慢慢明白這與漢語的語法有關。漢語有個大特色,就是喜歡使用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者意義協調的字來表達一個意念。請看以下的句子:“他為人勤。”

  意思清楚嗎?非常清楚明白,但語氣有點怪。一般人是不會這樣書寫或說話的。我們會說:“他為人勤奮”或“他為人勤儉”。在前一句“勤”與“奮”意思極為接近,兩字一起使用來表達勤力的意思。在後一句“勤”與“儉”意義不同但非常協調,勤力和節儉是時常走在一起的美德。同一道理,我們不會說:“歡迎臨”而說“歡迎來臨”或“歡迎光臨”。

  再來看看以下兩個句子:“他為人勤奢”和“他為人懶儉”。世上無奇不有,一定會有人既勤力又窮奢極侈,或者既懶惰又異常節儉的。但接受這兩個句子會有困難,因為勤與奢及懶與儉的意念完全不協調。倘若你是中文老師,你會接受學生寫這樣的句子嗎?

  從漢語的語法分析,“精忠報國”這詞語令我費解在於精字與忠字既非同義又不協調。忠字的解釋是盡心竭誠和正直的意思。而與精字關聯的一眾詞語如:精采,精明,精華,精粹,精緻,精密,精確,精心,精神,精力,專精,妖精等等都和忠字扯不上關係。反而與精字諧音的貞字,與忠字就非常匹配。貞字有堅定不改變的含義。貞忠(或忠貞)就是堅定不移,竭誠盡力的意思。貞與忠組成的成語很多,例如:貞忠愛國,貞忠英勇,日月貞忠,貞忠不二和忠貞不渝等等。還有,有婚外情是對配偶不忠,又叫不貞。兩者幾乎是同義詞。有一段時間我懷疑“精忠報國”是“貞忠報國”之筆誤。

  為了證實我的論點,我特意翻閱宋史,希望可以查明真相。因為坊間的小說如說岳全傳情節怪誕,說岳飛是大鵬鳥托世,毫不足信。作為正史的宋史,按道理可信度應較高。岳飛在宋史有傳。細讀之下,竟然發現初中時讀過的文章“岳飛的少年時代”,原來出自宋史,只是文字稍有出入。這又引發一些另外的問題,牽涉到宋史的可信度和我們讀書時應持的態度。我很想先行處理。下文引號部分是“岳飛的少年時代”原文,其後是我的評論。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也。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

岳飛出生時真的有隻大鳥飛到屋頂上大叫嗎?我看未必這樣神奇。這只是作者想突顯他日後成就卓越的誇張寫法,用意是神化岳飛。況且父母替子女取名往往只圖個吉利,未必真的看見或聽過些甚麼異象。像這樣穿鑿附會的故事我隨手就可以編三個:關公出生時有隻鳥兒飛到屋簷呱呱大叫,然後一飛沖天,飛到白雲上。於是他父親就為兒子取名關羽(羽代表雀鳥)字雲長。張飛出世時有隻大鳥飛到屋頂,不斷拍打雙翼。他的父親就為兒子起名張飛,字翼德。趙子龍出生前的晚上,他母親夢見一條龍鑽進她的肚子,第二天就誕下一個胖胖的娃娃。於是他父親就為兒子起名趙雲,字子龍,取雲從龍的意思。這三個故事和岳飛的如出一轍,你認為可信度有多少?

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氏,抱飛坐巨甕中,衝濤乘流而下,及岸,得不死。

陶土燒成的大缸,在洪水中重心極不穩定,“衝濤乘流而下”竟然沒有翻沉,又沒有撞破。那簡直是奇蹟!請不要說我多疑,這段文字極有問題。查岳飛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出生的。未彌月即農曆三月十五日以前。此時是黃河的枯水期,即使有洪水,水深可以浮起載人的大缸嗎?內黃的位置在河南省北部,大約在東經115度北緯36度左右。黃河會在這段日子這個地點泛濫嗎?我查了一些資料,答案是:不可能!黃河倒是會在春初泛濫的。那不是普通的泛濫,有個特別名詞叫“凌汛”,指在河道上有冰凌造成冰壩阻塞水流而泛濫。還有,黃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寧夏,內蒙古及山東省境內的幹流上。這兩段幹流都是從南流向北的。由於上下游河段緯度的差異,北部(下游河段)天氣較冷,冰封期較長。春初解凍開河時,下游河段仍然冰封,上游來的水因受阻於冰壩而泛濫。我特意查閱宋史.河渠志,岳飛出生前後兩年黃河根本沒有在內黃地區決堤泛濫的記載。作者這段文字的用意在於塑造岳母聰明機智的形像而已。

飛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天資敏悟,強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

這段文字上半部將岳飛寫成好像大戶人家的小孩,其實岳飛是佃農的兒子。他日常要參與勞動,只有在秋收後農閒時才有機會讀書。說他不用睡覺只是誇張的寫法。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學射於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飛;飛引弓一發,破其筈;再發,又中。同大驚,以所愛良弓贈之。飛由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岳飛能拉開三百斤拉力的硬弓是可信的,宋史還記載他可以拉開八百斤拉力的弩弓。他向周同學得很好的射術也是可信的。至於周同示範射箭,三發三中,岳飛跟着兩發兩中這幾句,我查了三個版本的宋史,都沒有記載。周同是射箭名師,三發三中,固然可信。但岳飛第一天上課就有好成績,可信度存疑。這也是神化岳飛的寫法。

未幾,同死,飛悲慟不已。每值朔望,必具酒肉,詣同墓,奠而泣;又引同所贈弓,發三矢,乃酹。父知而義之,撫其背曰:“使汝異日得為時用,其殉國死義乎?”應曰:“惟大人許兒以身報國家,何事不可為?”

殉國死義也就是盡忠報國的意思。岳飛自少受父母愛國思想的教導,影響他的一生。他也以“忠義報國”為岳家軍進行思想教育。

  總的來說,“岳飛的少年時代”一文問題多多,不斷虛構故事去神化岳飛,完全不像正史應有的嚴謹取證的寫作態度。所以我們讀書時一定要持批判的態度,對書中內容不要隨便照單全收。有懷疑就要問:真的是這樣嗎?然後翻查資料,詳加考證,求個水落石出。這樣才會有進步。

  回頭說岳飛背部的刺字,“精忠報國”肯定是不對的,沒有正式文獻記載。紹興十一年岳飛被解除兵權,投閒置散。金人仍然十分懼怕岳飛,要宋朝處死岳飛才肯簽定宋金和約。於是秦檜使人誣告岳飛謀反,把他拘押並派遣何鑄主審。宋史.岳飛傳有這樣的記述:

“初命何鑄以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另外何鑄在宋史也有傳,當中有相同的記述,也就是說岳飛背部的刺字是“盡忠報國”。盡(jìn)和精(jing)以普通話來唸讀音非常接近,只是聲調不同。盡字讀第四聲,精字讀第一聲。宋朝當然不說普通話,但盡和精兩個字在宋朝讀音相近是合理猜測。還有,幾年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小段黑白的粵語殘片,內容正是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林家聲飾演岳飛,鄧碧雲飾岳母,鄭碧影飾岳飛妻子。背上四個大字:盡忠報國!

  結論:岳飛背部的刺字應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有研究指一般人所認知的“精忠報國”,應是受到宋高宗趙構御賜“精忠岳飛”旗幟誤導的。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爭中,立下了豐碩的戰功。為了表彰岳飛,在紹興三年的秋天,宋高宗親自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賜給岳飛,並命人把字做了一面旗幟。往後岳飛出戰時,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世人受了這面“精忠岳飛”的旗幟誤導,到了後來“盡忠報國”就演變成“精忠報國”了。我還有一點推測:宋高宗原本是想寫“貞忠岳飛”的,只是水平太差寫了白字。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0010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