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點點心靈 ✐2020-02-01

毋失傳家寶

亞谷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祂的能力,並祂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詩篇78:4)

  現代人流行甚麼“G”—空中的飛行器,手上握的行動電話,都分別為“代”,不及時追趕,就落後形成“代壑”。其實,“代”不僅代替,也是承續的意思。我們生活在世界—“世”是世代傳承;“界”是界域。宇宙,不也是這樣嗎?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我們住在二間的人類,就如此傳襲下去。這就是自然。
  我們住的地沒有改變,只是人不同了,“人類”卻持續下去。不過,人類各有不同的組合,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就叫作“文化”。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6:4-9)

  神藉祂的僕人啟示以色列人,宗教教育的重要,遠超越課堂教育。因為事有先後—要先學習如何作人,然後才是如何作事作物;先是與神的關係,後來與人與物的關係。這是敬畏神文化的傳承。
  猶太人被擄分散,他們出奇的保守了民族文化,更在所到的地方,及歸回後,建立會堂,成為社區聚集及教導的場所。
  到所謂基督教世紀,西方有的君主,還不識字;中世紀教會,就多重視教育,並且成為主導教育的機構;西方的現代大學教育,都是由基督教會主持,常是以培育教牧人員為目標。到清教徒移民到美洲,在新英格蘭首先建立教堂,也是學校;所以敬拜,教育與家庭是聯合在一起的,產生敬虔的後代,如同城造在山上,有美好的見證。美洲殖民地第一所大學,建於1636年,是哈佛大學,即以哈佛牧師(John Harvard, 1607-1638)為名。早期的教育,孤兒院至大學,多是教會創立並經營。後來雖然信仰漸鬆弛,基督教的教育事工仍然佔重要地位。十九世紀起,公立學校興起,敬虔的基督徒父母,仍注重子女信仰,寧願選擇讓下一代修讀教會學校。至今天美國的公立學校每下愈況,教導兒童敗壞道德,基督徒發起家庭學校制,頗多注重子女信仰的家長參與,並出版教材,成績斐然,推廣至其他國家,影響良好。
  不過,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始於課室,更不限於學校。聖經所教導我們的,是家庭教育,以達到“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目標,特別有賴於家長的身教。且說今天的教會,屬靈的領袖們,每有世俗的心思和標準,子女雖然參加教會活動,甚至有規矩的表現,但缺乏屬靈的教育。神更要求祂的子民,要時刻記得祂的誡命,祂的言語和教導,而且隨時隨地的談論,以期進入子孫後代的記憶中,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中國人的家庭常見對聯或字幅,多是教訓勵志的話,可以收到教育的功能,使孩子們讀了,及早銘刻在腦子裏,自然滌蕩思維,改變氣質,以收潛移默化的實際教育效果。
  按早期發展教育的理論,嬰兒在滿周歲之前,應該及早開始學數學等科目;也有人主張該由希臘文入手。實際上在孩子發展過程中,自然具有模仿的傾向,所以家庭的隨便“談論”,比課程還重要。對於父母來說,聖經先提示不該作的—勿“隱瞞”不說。作家長的,往往說:“不要給孩子知道。”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為,至少給人“不提也罷”的感覺。先說最輕的事件吧!向神鬧着要喝,要吃,還鬧着要打道回埃及;更有圖謀造反,打倒摩西,亞倫;造金牛犢祭拜;嘔,還有巴力毗珥,同外邦女子行邪淫…見不得人的事件,可多叻!但也顯出神的慈愛憐憫,在神有赦免之恩。當然,神的恩典樣樣都要數,是必須教導子孫們的,不要遮蓋神的恩典和大能。上代的人,有責任把這些教育下代知道,警戒他們不犯,勉勵他們遵行神的旨意。那愛的詩章說:“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雅歌1:8),是確知能夠尋得牧人的途徑。我們有否把這些貽留給後人,叫他們跟隨前輩的腳蹤行?
  我們應當檢驗自己,在家庭的談話中,是否多勉勵下代,愛“獨一的主”,就是專愛神,心中別無所愛。可惜,有些教會領袖,在日常的談話中,盡是說些“富而名”(Rich & Famous),毒化孩子們的思想,形成錯誤的價值觀,製作活的現代“偶像”,給他們崇拜,可知道那是比拜金牛犢更有效,也更邪惡的事?
  如何引導孩子們盡心,盡性,盡力愛獨一的主呢?“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那時,是以色列人出離埃及地,剛開始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心裏滿是埃及思想文化;神的誡命是刻在石版上,傳播的方式要憑口傳心記。今天,傳播的途徑當然普遍也方便得多了,可是,基督徒是否利用各樣的傳播優勢,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
  聽從摩西話的以色列人,可能照所吩咐他們的,把誡命寫在門框上,和城門上,作為“大字報”,宣示給人民。後來的猶太人,製作小匣子,釘在家中每一道門框旁,只寢室的門除外;這變通的辦法,可以收普及並保存效果,只是失去普遍誦讀的學習功能。後來的猶太人,作為裝飾宗教外衣的經文寬帶,固然可以表現,也可提醒自己,但無法代替誦讀。
  感謝主!身為基督徒,又是中國人,早就有春聯流行—不是寫在門框上,而是寫在紙上,貼在門框上。這樣,可以隨時更換文字內容。可惜,這方式並不普遍采用。城門上張貼經文,屬於公眾場所,可能不獲允許,連美國那種“基督教國家”,也可能導致麻煩;而且城門現今存在的也不多。大概在家中,仍然可以自由懸挂放置經文,不是用於裝飾,而是真實的家庭宗教教育;只家裏人受過教育,能夠識得字,就可收到行動功效。
  不過,高效又不能代替的,還是“談論”—不拘形跡的教訓。設境的條件是有愛。可是在傳統家庭中,只有命令;新式家庭中,除了要錢,多是爭吵;都缺乏正常的交談。這樣,就失去了傳道的最好機會。可憐小兒女,也就不能得正常長進。
  祝神的兒女記得:今天不乏教師誤人子弟,基督徒可不要自誤子弟!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00207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