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6-10-01


畢加索及其他

區室

 

  1971年十月,法國羅浮宮博物館(Musee du Louvre)更新內部陳列,把名畫“夢娜麗莎”(Mona Lisa, by Leonardo da Vinci)移去,在其原位置,改懸西班牙人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八幅作品,以慶祝他的九十歲誕辰。這不僅表示陳列地位,更顯出其在藝術地位上所受重視的情形。


Pablo Picasso 畢加索

  畢加索(Pablo Ruiz y Picasso, 1881-1973)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是畫家,雕塑家,也涉及製圖,陶瓷,設計等;多才,多產,多財,一生有超過二萬件產品,幾乎到叫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前一代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一生窮困潦倒,幾乎沒賣出過甚麼作品;相比之下,何等的不同!是時代改變了?是畢加索迎合時代,或改變了時代?
  他自己說:“我從不想討群眾的歡喜。”
  有的評論家說:畢加索改變了二十世紀的繪畫風格。也許,是他把現代人無目標的性向表明出來。

堅決的自信

  畢加索對他的創作天才,有充分自信,或說過多的自信。他也從不掩飾。他認為一直有人在模仿他。
  好多人收集畢加索,不是了解他作品的意義,更說不上喜愛,而是為了投資價值。當然,他死了,就更有價值。他知道。所以說:“人不是買我的畫,是買我的簽名。”

時常的改變

  多變是畢加索不變的規律。他說:

“我在藝術上試過不同的形式,不能夠視為進化,也不是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理想境界。當我想有所表現,我不曾想到過去或將來。我不相信在不同形式的繪畫上,有迥不相同的因素。如果我所作的對象,需要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我絕不顧忌的使用。”

  如果說,有誰自己定下一個程序,按路線發展,當然沒那回事。
  不過,他的畫風,是可以按時間分類的;特別是早期作品。初到巴黎的時候,可稱為藍色時期(Blue),那時,他的生計艱難,主調憂鬱,常描繪痛苦人間相;繼而為玫瑰時期(Rose),相續結交了幾名舞蹈女郎,學過豪奢的生活;再則為黑色時期(Negro),產品是扭曲的形像,與傳統美的觀念相反。
  畢加索是立體主義(Cubism)藝術的先鋒;參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創始,表現和現實外貌相反。

對女人的看法

  畢加索與女人有許多牽纏,畫過不同的女人。
  “女神或腳墊”,不是崇拜,就是踐踏。畫中的模特兒,是他的妻子或情婦。
  他的妻子,對畢加索的總評說:“他只為自己而活,不為任何人而活。”不論如何解釋,這話很少褒意。一個只為自己活的人,想來就感到不快樂,因為如此人生說不上意義。

忘記了本源?

  畢加索自幼表現特出的藝術天才,十五歲,進巴塞隆納的La Lonja de Barcelona藝術學院,繼入馬德里有盛名的西班牙斐南迪美術院(The Real Academia de Bella Artes de San Fernando),浸淫於古典藝術,耳濡目染,深受西班牙畫派名家影響,格雷考(El Greco, c.1541-1614),戈耶(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比他自己所願承認的更多。他到過意大利,從文藝復興藝術家獲取靈感,像任何人一樣。在近代藝術家中,他認識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可說曾師法塞尚;也是在巴黎期間,畢加索發現荷蘭畫家梵高的畫作,受其啟迪。
  畢加索在藝術上的蛻變與更新,有其卓越的成就,不是沒有其泉源。

超人或狂人

  瑞士一個美麗的村莊Sils Maria,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曾住過八年(1881-1888)。在那裏的一塊大石上,刻着尼采的話: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人啊!當心
   黑暗的午夜怎樣說的:
  我睡,我睡-從深的夢中我醒覺:
  世界很深-比白天所
   想過的更深沉。
  在她極深沉的痛苦中-
  歡樂-比心的痛苦更深沉,
  悲痛說話;死去。
  但所有的歡樂尋求永恆-
   深而更深沉的永恆。(注)

  畢加索恨惡極權,但他與尼采有共同的感受。其實,他是恨任何權力,他自己的性向,是只要權威,不負責任。他對婚姻也不尊重,適合近代人“序列性多配偶”的風尚:雖然不公然在同時多妻,但換過一個又一個,有時同有兩個配偶,一個列後補。畢加索拒絕接受倫理標準;也許是為了這方面,他認為法國較適合居住。
  只是沒有規律,隨之失去的,將是安全和快樂。
  說公道話,無律的音樂,無律的繪畫,無律的生活,是二十世紀的規律,表明人的性向,不能歸咎於誰。
  這是說,人失去了標準。或說,人拒絕標準。看來簡單,甚至似乎是自由了;但結果會很嚴重。
  想想看,如果航行在海洋上,把羅盤,海圖,都沉到海底,有甚麼結果?恐怕不久船也就隨着沉下去了。當然,看來他沒有沉下去,而是飛黃騰達,聲譽日上;不過,在信仰上,則是船破了。
  而且我一向相信,暢銷作品,合潮流的作品,並不一定是偉大作品。

創作靈感的最高峰

  在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或造型藝術家,靈感都是出於聖經的信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倒是想找個反例,絕不容易。
  在近代人中,詩人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在成為基督徒以後,風格有了積極性的轉變。這自然不是意外的。
  希望基督徒藝術家,有更傑出的作品;華人基督徒,更該是如此。

注:見Francis A. Schaeffer : How Shall We Then Live? English trans. fr. German by Udo Middlemann)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讀書愛書及其他 ✍余仙

樂趣飄送

尼爾和以馬內利 ✍稽譚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無花果奇蹟 ✍蘇美靈

藝文走廊

燈塔 ✍凌風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秋葉 ✍辰翊

談天說地

問與答:事奉起步與卻步 ✍文中旴

談天說地

起初神創造 ✍亞谷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黃昏 Dusk ✍郭端

寰宇古今

科學知趣 :活水的奧秘 ✍蘇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