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12-01


名士掠影話青島

史直

 

  名士,當然是知名之士。名士和名人不同,他們不是權勢人物,不一定有甚麼財產,但是對社會有影響,在一般人的心中有分量,甚至受景仰。掠影這兩個字就更清楚了,掠過而有影子,指的是人,其含義是一剎那,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或幾十年。就永恆的宇宙來說,人的整個一生不過一剎那。如此說來,掠影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時間伸縮性很大。青島呢!那是山東省青島市,名士的詩文裏必有介紹。我於二十一歲到青島工作,七七事變的前兩年,加上敵偽統治下的八年和勝利以後滿了三年才離開,那時我屆三十三的足齡,因此在中國政府統治下的青島只住過五年。


青島掠影-座落信號山下南坡的原德國駐青島的總督府
後來被稱為迎賓館


王垿(1857-1936)


王垿作品

  王垿有兩個孫子在煙臺是我的同學,比我年長的名叫世榮,比我低一班的名叫世相。
  王垿是山東萊陽人,清末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高職。王的尊翁也是進士,胞兄也中了進士,成了“一門三進士”的局面,傳為佳話。王垿同時也是書法家,直到民國初年在北京還流行着一句話:“非垿不成匾”,還有一個較嚴肅的說法:“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譚是指着譚鑫培,他是京劇藝術大師。王垿的字有點臨摹康熙,但用墨較淡,自成一家。若說乾隆的字有肉無骨,不妨說王垿的字有骨而缺肉。唯此僅係個人的淺見罷了!
  民國成立後,看中了青島,王垿買宅,題“寄廬”於其上。他晚年過着半退隱的生活。創禮賢書院的德國漢學家衛禮賢設:“尊孔文社”及“藏書樓”,王垿參與活動並捐贈書籍。他組織“耆年會”和一些滿清遺老歡聚,吟詩作畫,展書法。他熱衷同鄉會,有助於慈善,給人題字寫匾。嶗山一個道觀“明霞洞”三個大字是他寫的。1935年,我從家鄉到青島開始就業,他在先一年逝世,享年不到八十,葬在萊陽,聽說城不大的萊陽,在大街,小巷裏一時掛滿了各地送來的輓幛。


   康有為(1858-1927)


康有為

  我存有一張青島市老地圖,見康有為墓在市東北李村區靠近嶗山,由此可知廣東南海出生的康老先生晚年曾息影於此。這位舊文學大師康南海有人以“新聖人”稱之,因為他出言必行。他倡孔子之道來正人心,孟子之道以修明政治,為我幼年時先輩人士所常稱道。1889即光緒開始親政之年,他不顧自身安危,上書清廷請求改革。那時“老佛爺”慈禧一旦忿怒,仍可下令斬他的頭。五年後,甲午戰爭,中國大敗,失地賠款,他膽敢聯合全國晉京參加考試的舉人集會,寫“上清帝萬言書”,並在北京創“強學會”。三年後山東曹州發生“教案”,德國藉口強佔膠州灣,他再度上書,並蒙光緒召見,遂有史上的“戊戌政變”,失敗後一度流亡海外。民國肇始,他做錯了一件事。民國六年即1917年,清末曾任兩江總督,民國成立後任長江巡閱使的張勳突然自徐州率師入京迎宣統帝復辟,為段祺瑞所敗。康有為鑒於北京政府腐敗,各省的督軍私心太重,參加了張勳的復辟運動。失敗後,他訪問了在青島隱居的恭親王溥偉。溥偉是咸豐六弟的長孫,曾任禁煙大臣,是清宮少壯派的領袖。康有為對市容,居住環境和附近的嶗山有良好的印象。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六十四歲的康有為偕家人來此定居,可惜好景對他來說祇享有五年,似乎一時傷於酒食或因食物中毒而逝,他寫郊景:

島嶼幽深是會泉,海山樓閣似群仙。
月明穿過櫻花路,尚想花開感往年。

  會泉也寫作匯泉,部分作半島形伸入海,有炮臺跑馬場,公園和隱於叢林中的八大關路高級住宅。青島的特色是綠樹和紅瓦樓房相映,建於五座小石山之間,其石質堅而色淺,沒有泥沙流失之虞。德國建設青島歷十六年,市區及住宅區的建築以式樣出奇制勝,不重複和偏重德式樓房為鼓勵。每闢一條山路,同時必敷設上,下水道,因此沒有污水隨潑或雨後積水之弊。1914年日本攻入德國經營下的青島,佔據了七年,添設仿效東京的東本願寺的神社一座和日本人的住宅區,在會泉公園裏沿路植櫻花樹,名曰“櫻花路”,觸景生情。康有為想到德,日先後統治青島遂有以上感懷。他又寫嶗山:

青山碧海海波平,汗漫重遊到太清。
白果耐冬多閱劫,嶗山花鬧紫薇明。

  嶗山之東南有青山村,因此“青山”兩字具雙重意義,其附近山上有太清宮。白果即銀杏,耐冬是否就是忍冬,不詳,都是常青樹。紫薇又名百日紅,落葉喬木,開花紫紅與白色相間。
  康有為在青島擔任“萬國道德會”長。他一生著書六冊,可惜我一本也未讀過。即讀,也不見得通達,因為我的舊文學程度太差。
  康有為於1927年逝世,但他的詩文和事蹟直到我到青島就業以後繼續傳誦於青島市民間。


高恩洪


高恩洪

  1924年,膠澳督辦高恩洪倡辦私立青島大學。本來在1922年青島收回後,督辦公署已設學務科專司發展市內的教育。是年,在高恩洪鼓勵下,由青島士紳劉子山等捐資設立私立青島中學。又有山東各地士紳陳雪南等興資創立膠澳中學,此為青島市第一間公立中學,唯早在德治期間已有中學兩間即德華書院和禮賢中學,早在1909年山東巡撫前駐德公使孫寶琦與德政府合作,創立山東特別高等學堂,又稱德華大學,分法,醫,工,農四個學科,自開辦到德國在青島敗於日本為止,校齡僅五年。大學停辦後,學生紛紛轉入上海同濟大學。
  高恩洪創私立青島大學,他自任校長,自開課後校齡僅四年,經費兼有賴軍閥張宗昌的山東省政府,1928年北伐軍入濟南,張宗昌出亡,私立青島大學即停辦。
  高恩洪是山東蓬萊人,在吳佩孚支持下曾任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交通總長,膠東道道尹,素為教育及公益事業非常熱心,在煙臺的短期任內,經美國紅十字會“以工代賑”的援助興建煙臺濰縣間的汽車路,在青島任內創中,小學和大學,政府為和各地廣大民眾所稱道,雖身為官僚,當列作名士,並非過譽。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

  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蔡元培是民國初年中國教育界最響亮的人物。倘若他不來德治下的青島避難,可能不會赴德國深造;若不是留學歸國的學人,他就不會有資格被聘為大學校長。
  早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和國學大師章太炎組織中國教育會,利用上海的蘇報宣傳革命思想,清廷於二十九年閏五月初五日逮捕了章太炎及蘇報主筆,蔡元培逃到青島暫避。他在青島苦讀德文,廣交德國朋友,遂後前往德國留學。辛亥革命,他已四十多歲,返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民主和科學來支持新文化運動。1919年北京發生“五四”運動,影響全國,他於1923年辭職。1929年蔡元培受邀請在青島假德國的原有軍營籌建國立青島大學擔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有:楊振聲,何思源,趙太侔,傅斯年。楊振聲歷任中山,武漢,燕京,清華各大學教職,遂被推為首任校長。蔡元培一家人當時住在校舍北面山上一座小樓裏。大學開課後,人員增多,蔡元培在市內定居,這座小樓就成了女教員和職工宿舍,它一度為江青的住所。這一年,蔡元培已六十四歲了。
  何思源當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趙太侔後來任山東大學校長,傅斯年任臺灣大學校長。他三位都是本省出生。
  青島市東南臨海宮殿式的水族館是蔡元培奔走各地募捐的成就。它是中國當年僅有的一間,是青島市民包括我自己樂看,過後還想再看的地方。

楊振聲(1890-1956)


楊振聲

  出生山東蓬萊,出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的楊振聲,擔任青島大學校長。他第一原則是定必延攬國內第一流學者來擔任教授;第一貢獻是創設海洋生物學係,使青島成為中國全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他的原則先實現了:在上海找到了詩人聞一多,來擔任文學院長兼國文系教授,也找到了作家梁實秋擔任了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他的貢獻最後也見到了果效:後繼青大的山東大學也設有海洋學院,逐漸發展成海洋大學,另有屬於中央研究院的海洋生物研究所也設在青島,都是獨特的也可能是全國唯一的。馳譽國際間的海洋學家曾呈奎執教及工作於此逾五十年。
  國立青島大學的命途多舛。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中國政府的“鎮靜,不抵抗”態度使全國人民忿怒,血液澎湃。1932年青大學生到南京請願,激怒了蔣介石,下令懲辦“肇事”的學生,青大學生全體罷課抗議,楊振聲“引咎”實在是被迫辭職。他一生堅守大學教育的崗位,直到逝世。傳聞青島市某公園中有他的塑像。


聞一多(1899-1946)


聞一多

  詩人聞一多,也是一位文學家,作家,湖北人。他不但專長唐詩,宋詞,對西方特別是英國的詩集研究很深,後來的詩人陳夢家和臧克家都是他的學生,國家或學校發生問題,他總是同情青年學生,後來他成了聞名的民主人士。原青大的校址即今日海洋大學所在,花園裏有聞一多的半身塑像。1933年楊校長被迫辭職後,他也請辭他往。中日戰爭時期他執教昆明的西南聯大,相傳大概是為了支持某種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的特務謀害。請讀他對青島的觀感和懷念如下:

…簇新的,整齊的樓房,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筆直的柏油路伸展在兩行梧桐樹的中間,起伏在山崗上如一條蛇。誰信這個現成的海市蜃樓,一百年前還是個荒島?
沿海岸處有許多伸長的山角,黃昏時潮水一卷一卷來,在沙灘上飛轉,濺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厭倦地呼嘯,天空中海鷗逐向漁舟飛,有時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那巨浪撞擊着岩石激起一兩丈高的水花。那兒再有伸出海面的棧橋,去站着望天上的雲。海天上的雲彩永遠是清澄無比。夕陽快下山,西邊浮起幾道鮮麗耀眼的光,在別處永遠看不見的。
…從長期的海霧中帶回了春色,公園裏先是迎春花和連翹,成篱的雪柳,還有好像白亮燈的玉蘭,軟風一吹就憩了。
…兩行櫻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樹下走,一舉首只見櫻花繡成的雲天。櫻花落了,地上舖好一條花溪。接着海棠花又點亮了…丁香,紅端木天天在染織這一大張地毯。…
到夏季來,海邊沙灘上,人像小魚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懷抱中是熏人的鹹風,沙灘邊許多小小木屋,屋外搭着傘蓬,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

  聞一多酷愛大自然,愛海。節錄這幾小段,他豐富的感情已充分流露出來,留給後世,也激起了我思鄉的幽情。
  寫本題的上一半止於聞一多,包括他對青島觀感的摘句。在聞一多的前面也寫出了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的簡單事蹟。今再重複一句,楊振聲的最大貢獻是,延攬國內第一流學者來擔任教授,結果聞一多和梁實秋最先入選。至於其他名教授,本文也必有交待。這些名教授不但給青島大學增加了聲望,也使青島市文化氣氛大量升高,見於中日戰爭前本地報紙的專欄,文學副刊和新雜誌的充實或產生。同時各中學也競聘許多名作家來擔任國文老師。


梁實秋(1903-1987)

  我早年對梁實秋的印象是,他參加清華考試成功,於1925年出國。該期有謝冰心,而他兩人的感情也很深厚,卒因兩岸政府的隔山終不能再會面。我在煙臺長大,幼年時期本地人對謝冰心的尊翁謝葆璋耳熟能詳,因為他原擔任煙臺海防營營長,於清末助海軍提督薩鎮冰創立煙臺海軍學堂並擔任第一任校長。謝冰心十二歲才離開煙臺,故對於煙臺及其海邊有深厚的感情,屢見於其作品。


梁實秋

  梁實秋自認是北平人,若寫的散文涉及家鄉舊事,人或環境,所用鄉語和情調可說登峰造極,當代出其右者不多。梁實秋在青島大學工作僅滿四年,但對於青島和海也具深厚的感情。老實說來,梁實秋堪稱中國第一流的教授,他兼為作家,西方文學史專家,我今日案頭擺的最新實用漢英字典就是他主編,實用而周全。他在青島大學教授“歐洲文學史”和“莎士比亞”,這是兩門最難的功課。難怪他在1934年應聘北京大學,全體外文系生聯名上書教育部挽留。那時學校已改成國立山東大學,他對青島戀戀不捨濃厚的感情見於他的文章裏。他租住的房子是依年立合同,每次預交租金一年。行前房東堅持給他退租三個月,梁實秋卻堅持合同條件,拒不肯收。結果房東送了厚禮當作償還。他十分感嘆,說:“青島真君子之國也!”青島是個新興都市,直到我於1948年離開,僅具五十年歷史,各省的人都有,唯在中日戰爭前仍能保持北方淳樸的古風,的確難能可貴。他在“談聞一多”一文中說:

青島的天氣冬暖夏涼,風光旖旎,而人情尤為淳厚,我們立刻就認定這地方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夠標準宜於定居。

  他晚年在台灣寫一散文“憶青島”,其中更多佳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對我沒有甚麼號召力。…我雖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首推青島。
青島的外貌仍有德國人的痕跡…青島的整齊清潔市容一直維持下來。我想在全國各都市裏,青島是最乾淨的一個。
青島位於東海之濱,在膠州灣入口處,背山面海,形勢天成。…推開北窗,有一層層的青山在望…青島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匯泉海灘寬廣而水淺,坡度緩,作為浴場據說是東亞第一,每當夏季遊客蜂湧而至。
自青島驅車至九水(嶗山)就是山麓,清流汨汨,到此塵慮全消。捨車扶策步行上山,仰視峰嶝,但見參嵯翳日,大塊的青石陡峭如削…到了黑龍潭觀瀑亭已經疲不成興。其他勝境如清風嶺,碧落岩則祇好留俟異日。
青島好吃的東西很多,牛肉最好,銷行國內外…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青島白菜遠銷上海,短粗肥壯而質地細嫩…
一般山東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強豪邁,內心敦厚溫和。青島民風淳厚,每於細民見之。

  他對青島的風景包括海濱,浪潮,公園等也有詳細的記述。今限於篇幅,又因聞一多所寫的選得夠多,故省略之。但有一件趣事應當寫下記憶:梁實秋和楊振聲,聞一多,趙太侔,方令孺等八人每屆週末,假日找一家飯館飲宴一次,自稱“八仙”。元劇的“八仙慶壽”祇何仙姑是女姓,青島的八仙則有方令孺(1897-1976),當時在青大擔任國文系的講師。她是安徽桐城人,同宗先輩在康熙間出現一名進士──方苞,是桐城派的宗師。那時的李雲鶴即江青在大學圖書館工作,住同一宿舍,是方令孺班上的旁聽生,趙太侔(1889-1968)原任青大的教務長,山東青州人,於楊振聲請辭後,改新名國立山東大學後出任校長。
  梁實秋口出對聯:“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這個“拳”字是指着“划拳”,兩者互猜伸出手指的數目罰酒為戲。胡適博士在北平慕名來看,手上帶有妻子贈送有“戒酒”兩字的戒指才躲過一場拳戰和醉倒青島。
  自八仙每週飲宴這事來看,可知青大同人過的是水乳交融,欣然樂之的生活。
  1987年臺灣放寬了人民到大陸探親的禁戒,梁實秋正在準備前往,最重要的探訪對象是謝冰心和老舍夫人胡絜青。不料突病不治而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我已簡寫了王垿,康有為,高恩洪,蔡元培,楊振聲,聞一多和梁實秋諸名士的生活點滴,但其各個人我則未得一睹,唯舒舍予例外。
  依稀是1950年在香港,前期同學王其如約友好五,六人同吃飯,他着我和老舍並肩坐,那時他剛自海外講學歸來。記得我對他說:“國共兩黨的手伸不到香港,何不以自由之身在香港從事寫作如同易君左等作家一樣?他答:我必須回到我家人的身邊。不久老舍返國直到文革告終,外間才聽到他投水自殺的消息。
  王其如一生從商,怎會和老舍有交誼?我想原因不外老舍和他妹夫丁觀海在山大是同事的關係。丁觀海戰前和戰後在山大教物理,老舍於1934年是中文系的教授,丁家大兒丁肇中則是諾貝爾獎的得主。1980年代丁觀海送我兩張小照。一是丁肇中領獎時的鏡頭,另一是與兩兒子的合照,丁夫人早逝於臺灣,她生前被譽為“國大之花”。


老舍

胡絜青

  老舍喜愛武術和京戲。他在青島短短任內新結識了不少知心好友:洪深,王統照,臧克家,吳伯蕭,趙少侯,孟超,趙太侔,王亞平,丁觀海等。老舍在山大執教祇兩年,請辭,專心寫作。夫人胡絜青(1905-2001)是畫家,齊白石的弟子,一度在青島市立女中教課,老舍是滿族人,向以北平為家,七七事變她攜子女北上,他則隨軍撤退大後方,勝利後,山大在青島復校,趙太侔重任校長,請老舍擔任中文系主任,只因他適在海外講學遲返,至終在1950年代是否上任不詳。老舍寫了一篇“五月的青島”,今摘錄之:

櫻花一開,青島的風霧擋不住草木的生長了。海棠,丁香,桃,梨,蘋果,藤蘿,杜鵑,都爭着開放…五月的島上到處花香,一清早便聽見賣花聲,公園裏自然無須說了…山上有了綠色,嫩綠,所以比松柏比得發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滿了綠色,而且頗有些野花…五月的海就彷彿特別的綠…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風不涼,浪不高,船緩緩地走,燕子低低地飛,街上的花香與海上的鹹味混到一處,蕩漾在空中…心好像飛到天邊上那將能看到的小島上去…海岸上微風吹動少女們的髮和衣,何必再去到影院中找那有畫意的景兒呢!這裏是初春淺夏的後晌,風裏帶着春寒…學生們特別忙,換制服,開運動會,到嶗山,舟山去旅行…別處的學生來參觀…馬車都新油漆過,馬雖依然清瘦,而車輛體面了許多,好做一夏天的買賣啊…那專做夏天生意的咖啡館,酒館,旅社,飲冰室…都紅着眼等着那些避暑的外國兵艦與各處的闊人…到那時青島幾乎不屬於青島的人了…那麼,且讓我們自己盡量的欣賞五月的青島吧!

  青島作家韓同文寄來一張老舍塑像的照片,塑像立在市內一間小公園裏,身前有紅色花崗石碑,上鐫“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黑石刻書六冊,白石刻其遺言百餘字,極盡設計之美,紀念之誠。

 

王統照(1897-1957)

  山東諸城人王統照原在北平中國大學教書,多次前來青島探親,覺得此地的寫作環境優美,遂辭職前來青島定居。談到諸城,它原為古瑯琊(琅邪)地,其郡主王姓之後,才學之士輩出,遠如晉朝王右軍羲之,獻之父子:近如東菀的王寵惠博士,曾屢任部長和國際法庭的法官。鄞縣的王正廷博士,曾任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其祖先各於“五胡亂華”時期南移。
  王統照初期執教鐵路中學和市立中學,任國文教員,次經朋友相助創青潮,是青島有史以來首次文學刊物的誕生。他寫小品文讚青島之美,其平凡的一面和嶗山裏人民窮苦俱有。例:

沿着海岸的太平路,萊陽路,隨了汽車隊的穿行,這真給我以重遊的滿足。一面是碧波明淨的大海,一面是山上參差的樓臺,匯泉一帶的新建築與團團的一大片草場,那麼柔又那麼綠。…恰巧不是上潮的一天,淺水,明沙,分外顯得有趣…斜對面的青島山,小小的山峰孤立在那裏,披上春天的薄衣。
東鎮原是一個小小的村莊,現在成了工人,小販住區。自然,馬路,電話,汽車哪樣都有…仿佛到了中國較大的鄉村一樣。
你看這荒山薄嶺,瓢大的地,碗大的田。在山凹和山溝裏才有人煙。就是扛轎,砍柴,靠山吃山。哪裏來你們吃絮了的白米,麵?先生!這地瓜乾味道真不惡。包管你一口都不能嚼!去年咯,一秋沖翻了沙窩,這點東西充饑也撈不着。


王統照

  他寫出了在嶗山道上轎夫的話。
  他平生傑作山雨與茅盾(1896-1981)的子夜並列,亦同時出版,被稱為“子夜山雨季”。國民政府認為此書的內容含有太重的階級鬥爭意識,勒令禁止,直到改正並刪去其中一章才許再版。1936年王統照自青島去上海主編文學月刊,會同巴金,茅盾,魯迅,郭沫若等共同簽署了文藝界言論自由的宣言。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青島受聘山東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民言報出版潮音文學周刊的編輯。當年我是該報的長期讀者。王統照向以青島為家,逝於1957年,死因不詳。

  我藉重名士話青島的目的已達,限於篇幅,就不再添寫甚麼。唯其他名士和名人值得寫出的很多,他們的事蹟須靜待他人。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寰宇古今

蜜蜂與人生 ✍曲拯民

樂趣飄送

孟德爾遜 Felix Mendelssohn ✍稽譚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馬 Horse ✍郭端

樂趣飄送

鮑魯定與“中央亞細亞交響詩” ✍曲拯民

點點心靈

我們來談天(七)天上的選召 ✍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