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7-03-01


時來誤筆出名家

何鷹

 

  中國字畫古董收藏家葉先生日前由加拿大到港不久,以過萬港元購下高劍父手跡一幅,隨後約我酒樓茶敘,言談間展示手機中的高氏墨寶如下:

  時來秋雨滿江樓
  歸日春風渡客舟
  回首荊南天一角月明
  吹篴下揚州
  菉宋詩一截
  劍父(印)

  注:“篴”,古“笛”字。“菉”,收納,通“錄”。“截”,截取。律詩一首八句,含兩首絕句之平仄譜式。後人以為絕句乃截取律詩之半而成者。故“一截”者,一首絕句之謂也。
  高氏錄此“宋詩一截”,無詩題,也無作者姓名。
  一看之下,錄詩中起句頭頂二字“時來”,顯得大失雅趣。照其詩局觀之,此前聯應是對仗的。故“時來”若改為“來時”,“來時秋雨──,歸日春風──”,對仗不就更完美麼?本文作者才疏學淺,一時找不出詩題及作者姓名來。要証諸謬誤,惟有請教高明了。香港中文大學王晉光教授迅速提供了答案:高氏手“錄宋詩一截”的題目是:荊南別賈制書東歸,作者是南宋人鄭起。隨後開封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主任佟培基教授也提供了與王教授相同的答案。由王,佟兩位教授所提供的答案證明,改“時來”為“來時”之議論是有詩學理據的。佟教授之來料,更有我得以為此宋詩作注(2)的主要內容。
  宋人鄭起荊南別賈制書東歸七絕一首,何某不自量力擅加注釋如下:

荊南別賈制書東歸(1)宋.鄭起(2)

來時秋雨滿江樓(3)
歸日春風渡客舟(4)
回首荊南天一角(5)
月明吹笛下揚州(6)

──注──

  (1)荊南,指宋時江陵一帶,今屬湖北。
  賈,人姓。制書,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種。凡涉及大賞罰,授官爵,改舊制.赦降虜等大事,都用制書,並規定由中書舍人(南宋正四品朝官)起草劃行。
  東歸,向東歸去福建故鄉。
  (2)鄭起(1199-1262),初名震改名起,福建連江人,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所南)之父。鄭起(號菊山)有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存世。
  鄭詩荊南別賈制書東歸七絕一首,宋詩紀事.卷七七全宋詩.卷三千一百八十九以及千首宋人絕句皆有載,其詩末(合)句“月明吹笛下揚州”,亦見於分韻編排的辭書佩文韻府(清.張玉書等人於康熙十三即公元1675年始編,五十年才完成的鉅著)。佩文,皇帝書齋名。
  (3)“秋雨”,指去年的季節。與下句的“春風”相對應,秋雨後又見春風,為時已過一年之謂也。
  (4)歸日,東歸之日。此詩作者鄭起的福建家鄉連江,在“荊南”之東,故言“東歸”。
  “來時”之凄愴,“歸日”之喜悅,心情兩不同也。
  (5)“回首荊南──”,人在歸舟向位於西面的“荊南天一角回首”。
  (6)揚州,古九州之一。爾雅.釋地:“江南曰揚州”。揚州,隋,唐,五代為廣陵,宋因之。故城在今江蘇揚州市東北。
  江蘇揚州之地在北,此詩作者鄭起之家鄉福建連江之地在南,兩地當中有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相隔。若照鄭句“月明吹笛下揚州”所示之歸途,必由西面的湖北江陵(荊南)向東北,取道安徽,北上江蘇,南下浙江,再南達福建;另一歸途可向東南,取道江西而入福建。福建與江蘇,南轅北轍。為何捨近圖遠?揚州自古繁華,又是詩人墨客行吟描繪之勝地。讀以下唐人詩句,亦可知其“下揚州”乃東歸必經之途矣。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無賴”,可解作“可愛”。(徐凝憶揚州後聯)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禪智山,禪智寺所在地。(張祜縱游淮南後聯)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遣懷後聯)夢,美好入迷的往事,情景。
  “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嘹唳”,響亮凄清的鳴聲。“楚澤”,形容揚州地區湖泊之多(李紳宿揚州頷聯)。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吹”,讀仄聲(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尾聯)。誰還知道,今時松桂飄蕭的竹西路(禪智寺前官河北岸的路,因杜詩名世後有竹西亭,後又改為歌吹亭),原來是昔日歌舞吹笛的繁華都會揚州呢?
  上述前賢佳句,後輩鄭起必已熟讀過的了。故他化而用之,吟得“月明吹笛下揚州”,為後世所激賞,又成了千秋絕唱。
  詩寫作者西向宦游“荊南天一角”,來到江樓之時,正遇着凄凄秋雨,離鄉別井至今已經一載了。終有幸東歸,人舟輕渡。向賈制書告辭,友情依依。但回首前塵,客無遺恨。更難得春風作伴,何妨趁月明之夜,在船上吹着笛子,浮江而下揚州,那是休官還鄉途中,兼程不遠千里而至,吟賞斜陽竹西路,暢遊淮左古名都,極盡風流儒雅的一樁人生樂事啊!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點點心靈

寒窗.凍硯 ✍湮瀅

寰宇古今

大衛王宮廷的喋血政變(一) ✍音凝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雜錦湯年糕 ✍禾秧

藝文走廊

康的願望 ✍凌風

點點心靈

後園果熟鳥先知 ✍湮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