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趣飄送 ✐2008-09-01


來自天堂的旋律—舒伯特

蘇友瑞 陳韻琳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他是一個最不幸的音樂家─生前和其他大師一樣潦倒,死後又受兩大誤解:第一個誤解是被太美麗的旋律忽視其深刻的樂思;第二個誤解是被不高明的作曲技巧蒙蔽其樂曲架構之宏偉;是故一般聆聽“鱒魚”,“野玫瑰”的舒伯特,不是真正的舒伯特。舒曼(Schumann)曾謂:“唯有認識‘偉大’交響曲,才真正了解舒伯特。”事實上,尤其室內樂(Chamber music)更能明白何以有人說願意在其弦樂五重奏的引導下升上天堂。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的鋼琴作品幾乎到二十世紀才被發現及重視,依其型及曲風看來,成就與室內樂相當;甚至與其他音樂家的奏鳴曲相比,可能是唯一可與貝多芬(Beethoven)抗衡者。

  舒伯特的作品近乎無法評論,因為他的作曲技巧無甚驚奇可說。就以後期作品說來,其旨趣特殊之處,不像貝多芬一樣“愛”,也不像布拉姆斯(Brahms)一樣“神秘”─他結合了對死亡的畏懼及一生之悲憤,但又不沉溺在發洩情緒之中,反倒越到晚期,越有昇華煉淨的寧靜之美;儘管作曲技巧純樸,偏偏旋律又呈現無人能比的精美。因着這些特點,就有講評家稱舒伯特的音樂,最像是靈感直接由上帝而來的音樂。

  這種被美佔滿的心靈,使舒伯特創作宗教音樂,一樣被優美至極,彷彿是由天堂而來的樂思樂念充滿,綻放出詩意的宗教觀。但舒伯特跟很多擁有藝術心靈的人一樣,懼怕制式規範,尤其他被他虔誠保守的老爸送入皇家神學院附屬學校就讀以後,面對神學院教條化的管理,使他對傳統社會威權體系的天主教會,是又想信又懼怕,這衝突表現在教會音樂中,就是總是忍不住讓其優美樂念溢出教會制式規格的需要,卻承載了更多的藝術心靈。

  如果你靜靜聆聽舒伯特的音樂,不管是純粹音樂或宗教音樂,你都不得不承認有一種寧靜聖潔的氣氛,他的音樂營造一片人間淨土,在其極致美感的韻律中,是引人內省的。二十八歲的舒伯特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他們很好奇我是否虔誠。其實我那首‘聖母頌’(Ave Maria,已表達出觸到內心深處的頌讚。但他們質疑我,因為我從未公開表達自己的信仰決心。”

  藝術心靈好像永遠跟制式宗教無法徹底相合。舒伯特一面罵“教條何用?教義何用?”卻又在日記中寫:“人帶着信仰進入世界,為了要學習理解一些東西,人們需要有信仰,這是不需任何原因理由的。”舒伯特嚮往誠實來自心靈,從內心深處生發的信仰,他不要外在強迫,用儀式規範定規好的信仰。這樣的衝突,好像成為用藝術心靈面對上帝的人,自古至今必須承負的命運。

  舒伯特臨終遺言是:“我腦海中還有這麼多好聽的旋律,我卻再也沒有機會寫下來了。”這無法言說的美的靈感,終於伴他長眠,舒伯特式的旋律,真彷彿是項來自天啟的恩寵,後世也很難再有人承此純樸,卻優美至極的瑰寶了。

(作者蘇友瑞和陳韻琳為心靈小憩負責人。本文原載於心靈小憩,蒙作者允許同載於本報)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點點心靈

牽牛花.小屋 ✍吟螢

樂趣飄送

浮士德歌劇 ✍劉廣華

藝文走廊

所羅門的真智慧話 ✍凌風

談天說地

復活的福音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奇里曼嘉露山下 ✍曲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