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08-09-01


談閱讀

傅三川

 

  我有一個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就是每次出門時,總會隨身攜帶一本書,就好像昔日的武士帶着佩劍一樣。因我喜歡趁着有空閒的時間來閱讀,這是在等候中打發時間的最好方法。除了書本,我亦會帶備筆及筆記簿,以便每當心血來潮,又或“靈機一動”,又或讀到某種新的思維,觀察到某事件時,可以立刻把它寫下,以便日後作參考之用。

  我從小便養成一種使我一生都不會放棄或改變的閱讀嗜好。記得孩提時期,父母所給我的每一項獎勵差不多都是書籍,目的就是為了誘導我去培養閱讀的習慣。小學期間,他們送我一套臺灣出版的兒童讀物-“三百字故事”叢書。顧名思義,書中的每一篇故事內容皆三百字左右,且每個字旁邊都附有注音號碼,使讀者能同時學習到標準的國語發音。這一份禮物結果成為我在暑假期中的主要娛樂。中學時代,家裏增添了一套中文譯本的世界名著叢書,藉此我認識到莎翁,雨果,大小仲馬等文豪,更因而接觸到另一類的文化思想。這實在令我得益匪淺!

  一般而言,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讀書的興趣,老師慣常喜歡用這句話作為鼓勵:“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現在回想起來,這類為利是圖的閱讀動機,反而會令我對書本產生厭惡的感覺。若企圖以一種“市儈”的心態來閱讀的話,倒不如不讀為佳。我認為,閱讀不單是一種修養,亦是個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因它可豐富我們的人生,亦能淨化我們的生命。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口臭”。明顯地,這種口臭乃出於心靈裏的鄙俗,和來自思想中的腐化。

  閱讀和寫作彼此間有着一種微妙的關係。陳耀南教授在其文鏡與文心一書中解釋:“不斷閱讀為了提高寫作能力;不斷寫作,為了滿足閱讀的需要。”杜甫(712-770)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中,陳教授認為最不可放過的就是這一個“破”字。寫作的人若要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創新,面對新的挑戰,及避免寫作內容重覆等,就需不斷閱讀。

  從個人方面來說,近年來,為了預備講章及寫作的原故,我得承認自己現在所看書籍的類別是比較“多元化”:小說,雜誌,周刊,笑話,報章等刊物;此外,性質方面,亦包括了學術性,娛樂性,宗教性,資訊性,勵志性等。然而,我卻會避免浪費精力在那些屬於“八卦”類型的書刊上;相反地,對於那些有分量及質量的刊物,我會給予優先的閱讀次序。

  另一方面,書本的種類繁多,相信沒有人能把它們全部閱讀。不過,若只偏重於閱讀某一類書籍的話,那就實在太可惜了。當然,坊間的書籍不都是益智的產品;因此,閱讀的人便要學習去選擇甚麼是可讀,該讀及非讀不可的刊物,同時,也不能囫圇吞棗般地隨便去亂讀。我規定自己要在每週內完成所定下的個人閱讀目標,所以,每天我都會在不同的“場合”如:睡前,休閒,工作,作業,甚至如廁時,選擇看不同類別的書籍。

  閱讀除了與寫作有密切的關係外,也和思考有着不可分割的關連。因為,缺乏思考的閱讀,就等於從沒讀過一樣。然而,若沒有閱讀作為根基的話,就會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以致對別人所提出的論調無從回應。上述兩者的結果,都只會對讀者造成思想上的混亂而已,甚至會令當事人盲從附和,產生人云亦云的態度。我希望能看懂更多內涵較深的書,使自己可以從中學習並攝取他人的看法,從而擴闊自己的心靈視野。

  一本好書除了能啟發思考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令到讀者的心意更新而變化,使其心態和行為獲得提昇。聖經就是一本能使人達此果效的書。因為“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聖經說: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彩虹冷盤 ✍民天

談天說地

歷史典型華盛頓 ✍史述

點點心靈

石頭記 ✍吟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