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09-02-01


問與答

是否不可判斷

 

 

教會中常有人說:“不可論斷”。以說到分辨是非,他們就說那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這樣,他們好像躲在無形的盾牌後面。對嗎?

  許多年前,在一個教會文宣講座上,談起“文學批評”的需要。想不到有人說:“不可批評。因為聖經說,不要論斷。”眾人相顧愕然。顯明其正需要教導“判斷”是甚麼。
  說這話的人,顯明是缺乏常識。主耶穌說的這句話:“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KJV)顯然是最常被誤解的經文之一。倘若真箇所有的判斷,批評,都是錯的,“你判斷是錯誤的”這個斷語,本身就是錯的;因為一分別對和錯,就已經構成了判斷。那麼,以“判斷”“批評”為業的人,像社評作家,政治評論家,以至法官,豈不都成了非法?
  這樣的主張,是最危險,最假冒為善的主張。因為如果一篙打落滿船人的“不可判斷”,造假幣的人,該最歡迎了,就不必分辨真幣偽幣。也就沒人敢上街了,因為走路駕車,都可以任意。那還了得!同時,如果對別人說“不可判斷”,而自己卻不實行,是不是假冒為善?
  其實,如此妄用經文搪塞防衛的人,常是自己箱櫃裏有幾具隱藏的骷髏,見不得人呢!

論斷的意義

  那裏所說的“論斷”,不同於批評,更不是判斷。
  對經文的誤讀誤意,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不顧上下文,斷章取義的結果,所謂“Text without context is pretext.”因為從下文看來,可以知道主所指摘的那些人,不公平的衡量別人,而且責人不責己。所以問題出在那裏,主稱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豈不正對嗎?
  如果再看下去,就在同一段教導中,主耶穌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憑着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5-16)這是說判斷的重要;“認出”正是判斷,不僅要判斷,耶穌還鼓勵門徒使用判斷力。
  神賜下各樣恩賜給教會,目的是建立聖徒,使他們長進:“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以弗所書4:14)
  我們都從小孩子的生命階段度過,也知道小孩子的情形。說他們沒有生命嗎?生命是有的。但不論在甚麼事上,他們沒有到成熟的程度,缺乏判斷力,因此,非成年人在法律上是“限制行為能力”的時期。小孩子所簽訂的契約,沒有法律效力;未成年的男女,結婚要得父母同意,才是合法婚姻。其所以這樣作的原因,是為了要保護他們,但總不要以不能判斷為品德,也不是人生的目的。
  作為小孩子,只知道“我”,其次是“我的”。他不會希望將來作甚麼大事,或管理宇宙;他不會想到別人,關心別人;他不會有甚麼信念,更不會堅持自己的信念。簡單說,他沒有判斷力。
  今天教會的情形,常是一群屬靈的小孩子,不會判斷,沒有以聖經為基本的世界觀。因此,正確的了解聖經,特別是從上下文的意義,了解聖經的本意,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於真先知,假先知;對於生命道,滅亡路,進寬門,行容易的路,或進窄門,行經過艱難的天國路,都要使用判斷力。

論斷的必要

  我們的世界,每天變得更複雜。國家大事需要判斷,理想的選舉,就是正確使用判斷力;個人的讀書,就業,需要判斷,婚姻大事也需要判斷,到婚後生了孩子,決定送孩子進哪所學校,應該如何養育教導,莫不需要判斷,在這些過程中,有時還得自己親去觀察訪問,甚至討論,辯論,爭論,不免還品頭論足。請儘管記得,這些都不是錯誤,絕不在“不可論斷”的範圍之內,你這樣作,也很少人會不同意。
  有人說:平常人每天要作出約八千次的判斷,有的是自動的,有些要經過慎重思考,才可以作出判斷,對於結局也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正常的成年人來說,出門走路,先邁左腳或右腳,幾乎是自然的,並不需要困難的判斷程序;但對於選擇走正路或邪路,則要慎重判斷。聖經又說:“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羅馬書8:14)
  明顯的例子,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錯誤判斷,選擇違背神的話,以至罪入了世界,造成千古悲劇。亞伯拉罕和他的姪子羅得,也因為判斷的不同,影響到二人結局不同。
  對於這類的史實,記載在聖經裏,是叫我們知道如何判斷,並且要時常批判,“作為鑑戒”(哥林多前書10:11),知所警惕。所謂“前車既覆,後車當鑑”,就是這個道理。實在說來,評論與判斷,是學習過程之一,也是作決定前必須有的過程。如果有誰反對,輕率行事,那可得好好留心防備,並算不得甚麼正道。
  聖經稱聖徒是“光明的子女”(以弗所書5:8)。光明的可貴,是因為可以顯明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甚麼是有價值的,甚麼是卑賤的。
  聖經又說:“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以弗所書5:17)
  如果避免作判斷,就不可能作有意義的選擇,不僅沒有進步的可能,還有退後沒落的危險。

無斷的危機

  社會的犯罪問題,是因為“人作了錯誤的道德選擇。個人選擇去作錯事,道德上的失敗。”(Charles Colson:How Now Shall We Live? p.28)
  個人如此,群體亦復如此。分辨基於信念,信念產生行動。
  失於分辨,是失敗的開始。
  在初期教會,使徒保羅看出羅馬的教會,雖然發展得快,卻有一個隱憂:“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就是有假師傅進來,傳錯誤的教訓。他們有地位,有學問,有動人的口才,驚人的銜頭,懂得很多屬靈的術語。信徒以為他們是偉大的教師,不加分辨,就接納他們,順從他們。保羅警告他們:“你們的順服已經傳於眾人,所以我為你們歡喜;但我願意你們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羅馬書16:17-19)
  這裏所說的“聰明”,是明智的判斷,使人決定靠主引導,有討主喜悅的義行。這樣,使肢體裏面惡的傾向失效,放棄罪中之樂,像孩子不懂邪惡的事,不能去行惡,就如同“愚拙”。
  祝主賜福祂的兒女,惟作建設性的論斷。阿們。(文中旴)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南北戰爭的戰場-Gettysburg ✍曲拯民

談天說地

聖誕節的種種 ✍殷穎

藝文走廊

打鬆美盤得大自在 ✍殷穎

談天說地

書的變革 ✍文中旴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自然 2 Nature II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