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9-06-01


中央亞細亞—成吉思汗及其苗裔

曲拯民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 c.1162-1227

  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c.1162-1227)崛起於沙漠,先伐金,取中都(北京),次打西夏,西夏國未服(共四征西夏,二十年後才亡,而成吉思汗最後也病逝西夏地),北上,招降了素聯西遼的維吾爾國(新疆北部)和中亞北部諸部落,與其南接壤的西遼國交戰,短命的西遼(國祚約八十年)遂亡。西遼本是遼國亡後的新興國,創始人和國君是遼國的宗室與遺臣。此後花刺子模國(Kharlsmian or Khlvan Empire)便與蒙古帝國接壤。
  花刺子模(Khorasan or Khorea)地名,為中古波斯國的一省,於大食主力西移後逐漸強大,宗主也是突厥語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以古城奇法(Khiva)附近的Urgench(係舊都,新都為撒馬爾罕Samarkand)為發號施令的中心,征服地廣及波斯,裏海(Caspian Sea)西南方的諸伊斯蘭小邦國,遠達波斯灣和敘利亞。
  初期,成吉思汗或無意西進,自知實力不敵花刺子模,且此時東方尚在對金國用兵時期。唯成吉思汗對花刺子模國不僅不肯向他俯首稱臣,且將所派通商(以貨易土產)的來人全部殺光,才感事態嚴重,無可再忍。史學家認為西征花刺子模是成吉思汗生平最艱苦,最慘烈的一場戰事。他動員四支軍馬,戰爭擴大後,戰場縱橫數百英里,雙方作戰人數一百萬人以上,歷時兩年多,直到花刺子模的國君在屢戰屢敗逃生中憂忿而死,殘軍被趕到印度河邊,潰敗四散,皇太子不知去向後才收了軍。從征花刺子模算起,過了三年多,又整軍取道黑海,裏海中間去北打欽察人(突厥語系)和俄羅斯人。成吉思汗後來的事蹟非本文範圍。
  1223年,欽察和花刺子模中亞舊地授予成吉思汗長子拙赤為封地。越四年,拙赤逝於征俄軍旅,中亞封地由次子察阿台承接。

帖木兒


帖木兒 Timur, 1337-1405

  一百餘年後,在中亞撒馬爾罕成吉思汗的苖裔中出了一位非常人物—帖木兒(Timur, 1337-1405,與元世祖忽必烈皇孫成宗鐵木耳同名,但比他晚約七十年),因跛腳,故被稱作“瘸子帖木兒”(Timur, The Lame)三字相聯順口的稱法是(Tamerlane)。此人篤信伊斯蘭教,智勇異常,於三十三歲時篡了察阿台王朝的位。此時蒙古在中亞帝國各地的小汗林立,嫉視爭奪,一片分裂局面。橫徵暴斂虐政下,民心思治。帖木兒慎謀十年,懲惡除奸,秣馬厲兵,效成吉思汗西征,欲統一蒙古帝國。他親督師過烏拉山,服欽察地諸小汗,又循伏爾加河北上,止於莫斯科南部地區,沿頓河南下高加索,一路打到波斯的以斯法汗,毀伊朗汗(Ilkhan)王朝。十年後,揮軍入印度,陷德里城,將印度西北部併入版圖下。後來聞知正在攻擊東羅馬帝國,企圖向歐洲伸展勢力的奧吐曼帝國(Ottoman Empire)突與埃及的馬米路克王朝(Mamelukes 譯意“奴隸”,原因是埃及的阿拉伯王室貴族向自高加索一帶購買突厥男女,充當奴隸,及至他們人多勢眾強大後,遂奪得王朝)結盟,計畫奪取波斯地。帖木兒率軍西下,先敗敘利亞的埃及軍,後集敘利亞北部,雙方陳兵五十萬,結果奧吐曼大敗,國君被俘,解送撒馬爾罕,不久羞忿致死囚牢中。奧吐曼經帖木兒這一擊,不但延長了東羅馬帝國五十年的壽命,且暫時解除了突厥族對東歐的威脅。後來,奧吐曼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的學者,僧侶,藝人,相率逃亡歐洲,遂引發或日益加速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變革,也影響了各國的政治制度。比成吉思汗晚一百六十年的帖木兒依征戰地區的幅面來說,雖望塵莫及,但和成吉思汗同有相似處:震驚了歐洲。欽察國在蒙古的鐵腕統治下逾一百六十年,加上帖木兒破欽察後俄國王侯們依舊在含辱偷生中給蒙古人入貢稱臣約曆百年,共為二百七十多年。幸虧小亞細亞的突厥族北上,先擊敗了蒙古人,俄國伊凡三世方乘機掙脫了蒙古人的枷鎖。二百餘年來,俄國人,尤其莫斯科城的人民,所受的折磨和恐懼自不待言。當年,俄國王侯每次被召,自忖生還的機會不多,入覲前,必先留遺命,妥囑後事。直到十九世紀,餘悸猶存,見於俄國民間一趣談:小孩子夜啼,大人只要呵斥一聲“止哭啊!蒙古人來了!”孩子必乖乖入睡。
  帖木兒的鐵騎不曾進入歐洲,所以他給歐洲人“震驚”與成吉思汗所予的迥然不同。後來入東歐佔領今日俄,捷,匈,保,南,希等國土地之部分的奧吐曼,大部分為大食國的遺民,以突厥語系民族為主流,不是蒙古人。
  帖木兒自敘利亞徵僱大批工匠集阿拉伯和波斯建築藝術的精華,建設了撒馬爾罕這新帝都,唯石工來自印度,利用九十多隻馴象來負擔搬運工作。迄今,古城部分殘存,帖木兒陵寢在焉。相傳當年與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共謀,瓜分波蘭,國內大清算近尾聲時,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史太林(Joseph Stalin, 1878-1953),忽發考古的雅興,着將帖木兒的屍身自陵寢地窟的石棺中起出研究一番。當地元老和伊斯蘭教長們對此群持異見,烏茲別克共和國的文化部長Kryukov急對上級反映:“戰士的屍身不宜移動,否則必有戰爭!”奈何君命急如星火,誰敢違拗?果然,帖木兒的石棺開後的第三天(1941年六月二十二日)德軍對蘇俄發動了總攻擊。屍體研究過,報告完成後,正值俄軍作戰失利,節節敗退。有親信將Kryukov語告史,史大驚,急令還屍封棺。越數日,史太林格勒(StalingradVolgograd)保衛戰報捷。真是,無巧不成故事。


在撒馬爾罕城的帖木兒陵寢


帖本兒的石棺,玉石蓋上,據說是世上最大的一塊

  非如史學家所記,帖木兒因作戰受傷而跛,他的兩腿乃天生長度略異,唯前臂曾折斷一次,應因落馬或戰傷。
  據西方史:帖木兒死於伐明興元的東征途中,但未說明出師情形和逝世地點。他享年六十九歲,比成吉思汗壽長十年,時為明成祖永樂三年,即1405年。同年,鄭和初度航海至南洋。
  鄭和奉命出海,原旨或僅在招服南洋諸“夷”(初航遠達印度),以便探聽惠帝朱允炆的下落。燕王朱棣(永樂帝)破南京後,其侄允炆竟不知所終。遠走閩粵,或終下南洋?此為永樂帝所不安於心者。然航海的目的不外通商,宣揚大明的國威,亦可探查通西方的新航路。緣自帖木兒帝國興後,中國與西方間的通路中斷,貿易僅達帝都撒馬爾罕。鄭和第四次出海直到末次(第七或第八次,時在宜德五年,即1430年)已數度遠航東非洲,波斯灣,阿拉伯半島諸港,那恰是帖木兒帝國的邊沿。此際,帖木兒之子沙律(Shah Rukh)繼承大統時,大勢已定,國泰民安。實則,一位守成之君難有施展才幹的機會。帖木兒生前不肯容忍其他宗教,故失招納猶太教,景教中賢士的機會。他不像成吉思汗那樣有三個能騁馳戰場,一個會看家的小兒子,他也缺少一位像耶律楚材那樣赤心耿耿的智囊,國運竟超過了百年,確屬奇蹟。

巴布


巴布 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
1483-1530

  十五世紀末,群雄爭奪,帖木兒帝國解體,首在波斯出現新王朝Safavid,而撒馬爾罕也發生了內鬨,領導權卒由土庫曼(Turkman)一族長蒙古人巴布(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 1483-1530—也是成吉思汗的苗裔)所掌握,後來被迫南下阿富汗喀布(Kaoul)建國。二十年後,東征在印度北方建國具歷史約五百年的伊斯蘭王朝,以一對四之比的兵力,力戰印度軍十萬,包括御象的騎兵千名,正面用火炮和箭攻,馬兵襲其側背,大勝。建蒙古王朝(Mogul Dynasty, 1526),一系傳六世,始將印度統一。三世阿克巴(Akbar)很開明,但也善謀慣戰,將疆域自阿富汗擴展至印度中部,東至恆河口,領導印度進入文藝,美術,建築的全盛期,並容納異教。今日被印度人誇耀,於招徠觀光有利的泰姬瑪哈(Taj Mahal)皇妃陵寢(泰姬陵)為五世沙賈汗(Shah Jahan)所建,他本人故後也葬於此。蒙古王朝在名義上是傳了十七代,及至末代皇被貶,死在緬甸(1862年),等於王朝告終。印度全國也就亡於英國的佔領下。


泰姬陵是巴布的第五代繼承人沙賈汗所建,於1654年竣工,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布南下阿富汗入印度後,有烏茲別克族的Shaybani Khan在撒馬爾罕取得王朝。俟強大,和巴布的印度王朝,波斯Safavid王朝,在阿富汗一帶爭雄,烏茲別克族原為蒙古人,自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苗裔,散居中亞各地,以烏茲別克“共和國”(Uzbek S.S.R.)為密集地。由於人多勢眾和歷史關係,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各地受他族的忌恨。(下期續)

本文之上篇:中央亞細亞—還我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