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14-01-01

如何使自己永遠不會孤獨

陸國城

 

  孤獨是甚麼?有人說孤獨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也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個性的濃縮,是一種寂寞的悲哀,是一種欲蓋彌彰的表現。我們說孤獨其實是一種心境,產生這種心境是因為心中的黑暗:

“生命在祂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1:4-5)

整天為世間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會體驗到人生還會有一種東西叫孤獨;沈湎於浮躁和焦慮中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孤獨所擁有的那獨特的滋味。只有平和而心靜的基督徒才能體會到:

“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

孤獨是不會臨到神的兒女身上。因為我們信主就是擺脫生命的孤獨,為甚麼還要去“品味孤獨”呢?百思不得其解!
  孤獨是甚麼?孤獨就是寂寞,是表示冷清孤單的形容詞。我們基督徒心中有了主,神讓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中擺脫了孤獨,為甚麼還要去體味孤獨?這就是當前神學家對聖經的胡言亂語。有作者甚至說甚麼:“上帝的孤獨就是人的孤獨”。讓人難以尋味的是,他怎麼知道上帝有孤獨感?即便如此,上帝的孤獨怎麼能與世人的相提並論?上帝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世界宇宙的主宰,上帝都孤獨,世人信主的意義何在?這樣似是而非的文章發表在基督教的報刊網絡上,對聖經,對傳福音的正能量作用何在?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生靈,人不可能一個人生活。當個人離開群體過久後,就會產生寂寞。老年人害怕孤獨,年輕人也害怕孤獨,我們人人都害怕孤獨,但是作為神的兒女—基督徒為甚麼要去體味孤獨呢?我們世人尚未信主前會感到生命無望,在罪惡的深淵裏孤立無援,產生一種莫名的孤獨感,這是符合思維邏輯,生命的發展規律。當我們找到了救主,我們基督徒就有了盼望。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裏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哥林多前書6:19)

聖靈就在我們基督徒的心裏,那麼基督徒有何孤獨之感?“需要體味孤獨”一語,令人費解!誤導了神人的關係。
  其實,人在尚未信主前是有孤獨的時候,總是在懷舊感受和回憶品味過去的種種,在這個時候,總是會想起曾經的故事,心情也就隨之降到了冰點,悲傷的,揮之不去的記憶就會填滿整個心底。人生的許多溝溝坎坎總是要自己去過,任何人幫得了你一時,幫不了你一世。不要依靠,不要祈求別人,依靠只會使自己懦弱,祈求也只是一種安慰。自身的強大才是硬道理。不如挺一挺腰板,種下信仰的種子,讓堅強之樹在心靈之中產生感恩。孤獨中的人可以尋找到自己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到自己堅強的信仰;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喜與無奈;也會讓你明白該如何去改變生活的態度。孤獨的靈魂在塵埃裏毫無目的遊曳,空虛的內心裏填滿了骯髒欲望的靈魂,朦朧的眼神裏撲朔迷離的表情,渴望信仰的血液一次次狠狠的拍擊着我們那突兀不平的脈搏,內心和外界的不和諧使我們在夢中一次次的叩問着心靈,我到哪裏去找尋安放靈魂的聖地?久久在這寂寞的黑暗中徘徊,徬徨。

“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着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翰福音12:35-36)

世人所以感到孤獨,就是因為在這寂寞的黑暗中徘徊,徬徨。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當時春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與勞動分工已經日趨封建化,“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繫辭上)。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形而上,指在天地形象上存在的抽象原理;道,是乾坤之合德,猶陰陽兩儀之於太極。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與“一陰一陽之謂道”涵義實同。形而下,是天地變化向下落實到現象界;器,是陰陽交感所生的具體事物。朱子語類卷七十五記周謨所錄:

“‘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

道與器的矛盾,是孔子的處境於孤獨同當時流行的奇淫技巧之間的矛盾,孔子就產生孤獨與寂寞,他的孤獨與寂寞是因為着眼於儒學的社會功能及其對民族現代化所可能發生的影響。假設孔子是一個知識學和倫理學的符號,在傳統文化衰落,新興媒體迅猛崛起的勢頭下,孔子的寂寞就不難理解了。到了明清社會,這種矛盾更為突出,從中國科學技術重實用輕理論上便可見一斑。不過,道與器的矛盾,不能上升到社會的高度,因為孤獨的特點在於個人的情感,這是一種獨立的情感趨向,一種獨立的生命體驗。 在如今這個社會轉型期,人們關心的更多的是個人利益,追逐金錢與權利,現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把傳統緊緊包圍,埋沒。  孤獨與寂寞,可以屬於應用論理學的探討範疇。在現實生活中,與孤獨寂寞相對應的是甚麼呢?是一種通過廣泛認同而得到的快樂幸福感麼?不是!是信仰。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

這裏,夫子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信仰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當然包含着對孤獨寂寞的抗爭,安貧樂道,“德不孤,必有鄰”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第四。所謂“德”,這裏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為甚麼呢?孔子說,這是因為“必有鄰”。從字面上來理解,“鄰”就是“鄰居”。我們知道,在生活中鄰里關係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里關係,是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鄰”就可以引申成為鄰居之間互相親近的關係, 在道德缺失錯位的歷史語境中,道德本來就是孤獨寂寞的象徵,聖人的孤獨寂寞才是全社會的悲哀。但是孔子對此充滿着樂觀與自信,“德不孤,必有鄰”,這句擲地有聲的話送給所有敢於擔負倫理責任的人們。我們基督徒也是如此,信主前空虛的內心填滿了骯髒欲望,靈魂在孤獨,寂寞的黑暗中徘徊,徬徨。信主後我們深信-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保障或作力量〕我還懼誰呢。”(詩篇27:1)

請問基督徒為甚麼還要去品味孤獨呢?“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哥林多前書6:19)因主的救贖,我們的身體竟成為了神的殿,神的靈住在裏面!但人怎會看見,知道神和我們同在?基督徒永遠不會孤獨。惟有我們順服神,生命被內住的聖靈更新,展露出平安,正直,愛心,謙卑,聖潔等神同在的記號時,人們才知道神與我們同在。聖靈在心中感受如何?感覺賓至如歸,祂是我的上賓,是我邀請祂進入我的心房。期望掌管我的生命,並非為了彰顯自己,卻是為了在我的生命中,行為裏彰顯基督。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基督徒永遠不會孤獨!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點點心靈

是與不是 ✍吟螢

藝文走廊

蝸廬 ✍凌風

談天說地

約但河的水 ✍亞谷

談天說地

和平之夢 ✍于中旻

藝文走廊

諺語ABC:Job's comforters 約伯三友 ✍蘇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