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4-02-01

論語析讀(一)

學而時習之

石衡潭

 

  “學而時習之”—學習的第一階段。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獨自學習。“學而時習之”中的“習”有兩種含義:一為“溫習”;一為“練習”,“實踐”,“習”的原始字義是鳥翅飛,鳥不斷地用翅膀練習飛,最後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論語集注.學而第一:

“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説,同悅,心中喜悅。讀書有所會意,又能在實踐中運用之,當然是件高興的事。如現在人所說的沒事偷着樂。

  引申一點來說,此句講人與自我的關係,用中國傳統術語來說,就是講知行合一,行勝於言。孔子在很多地方都對此加以強調: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1.14)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2.18)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4.22)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4.24)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14.27)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說過類似的話: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 1.7)

學習的目的是要學以致用,把聖賢所教導的能夠用於生活實踐中,就等於學習了。後來儒學名家對此都多有闡發,如程頤,朱熹,王陽明等。程頤說:“須是識在所行之先”(二程遺書.卷三),“君子以識為本,行次之”(卷二十五),強調知先於行且重於行。朱熹則提出“知,行常相須”(朱子語類.學三)的觀點,並指出“知與行,工夫須着並到。失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子語類.大學一);王陽明說得最清楚明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後來,王夫之,孫中山等人都對此問題發表過精彩的見解。但在中國哲學的框架內,並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聖經中也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箴言2:10)
“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箴言10:21)
“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何西阿書4:6)
“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着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腓立比書1:9-11)

  愛心,知識與見識都是不可或缺的。愛心是動力,而知識與見識幫助人分辨好壞,確定方向。三者配合,保證人能接仁義的果子。若有人很有愛心,但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見識去將之合宜地實現出來,或者沒有取得應有的果效。那就十分遺憾。
  在論語中,孔子弟子所學的主要是古代典籍文獻,如詩書易禮春秋等五經;也講學習為人,朱熹論語集注

“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學而第一)

還講對人生的覺悟。

“白虎通云:‘學,覺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性情,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1

聖經中,要人們所學的主要是關於神的知識,也就是對神的認識,人最終的目標也是真正認識神,人要效法的是耶穌基督,要越來越像祂。這才是真正的覺悟。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言1:7)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言2:6)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巴谷書2:14)
“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書3:8)

  聖經也強調認識與踐行之間的聯繫,如同中國哲學中所說的知行合一。

“我們若遵守祂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祂。人若說我認識祂,卻不遵守祂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裏了。”(約翰壹書2:3-4)
“凡住在祂裏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祂,也未曾認識祂。”(約翰壹書3:6)
“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翰壹書4:7-8)

  論語此句亦可與聖經中所講的信心與行為的關係相對應。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就是因信稱義。但信心與行為,內在與表顯是不能分開的。信心必然表現為外在的行為,行為與信心相符合。雅各書對二者的關係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書2:17-18)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2:26)

  關於這段經文,美國學者提摩太.凱樂(Tim Keller)有很精彩的解釋:

“清教徒經過與雅各書二章的奮力博弈,得出結論,認為這部分的意思是:‘雖然我們得救是單單因着信,但若這信一直停留在單單有信,我們就沒有得救;沒有好行為的信就是死的,就不是真信,不可使罪人稱義。’”2

  這一節還講了“時”這個重要概念。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時者,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王制云: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

就一個人來說,小學階段應該以學語文為主,而到中學可以學比較複雜的數學。中國古代教育多如此,西方教育也差不多。現在的中國教育違反了這一常理,數學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小學的數學很複雜,孩子們學不好是自然的,可他們不知道,認為自己笨,家長也同樣。這樣,孩子們學習的愉悅沒有了,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挫傷。其實,孩子們長到一定年齡,稍微學一學,就都會的。完全沒有必要在小學階段費那麼多時間學。而奧數班就是一個讓正常孩子覺得自己很笨的地方,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中國學生經常在國際奧數比賽中獲獎,但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還沒有摘取過諾貝爾科學獎和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這是很說明問題的。當我們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我們着眼的是分數,而不是全面成長。有人將中國歐美教育對比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小學累,中學苦,高中拼,大學混。玩耍的年齡被逼學習,學習的年齡只想玩耍;歐美:小學玩,中學混,高中學,大學拼。玩耍的年齡就玩耍,學習的年齡才學習。小,中,高階段中國學生一般佔優,進入大學階段,歐美學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讀書的樂趣,讓人愛上學習。然後,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有信心,有行為,用行為來表達信心,以信心來堅定行為。(下期續)

註:
1. 徐望駕校注: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頁。
2. 提摩太.凱樂:教會與文化,載於教會2012年第4期,總第36期,第24頁。https://www.churchchina.org/no120703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完全的愛 ✍凌風

寰宇古今

丁松筠神父留下的幾片雲彩 ✍殷穎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威尼斯印象 ✍郭端

談天說地

何以快樂難得? ✍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