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索隱系家者,記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孫常有 國。故孟子曰「陳仲子,齊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諸侯,非官之也,得 以代為家也」。 吳太伯,[一]太伯弟仲雍,[二]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 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荊蠻,文身斷髮, 示不可用,[三]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荊蠻, 自號句吳。[四]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注[一]集解韋昭曰:「後武王追封為吳伯,故曰吳太伯。」索隱國語曰「黃池之 會,晉定公使謂吳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是吳本伯 爵也。范甯解論語曰「太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 稱仲雍、季歷,皆以字配名,則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闕耳。正義 吳,國號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孫壽夢居之, 號句吳。壽夢卒,諸樊南徙吳。至二十一代孫光,使子胥築闔閭城都之,今蘇 州也。 注[二]索隱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若表德之字,意義與名相符,則系本 曰「吳孰哉居蕃離」,宋忠曰「孰哉,仲雍字。蕃離,今吳之餘暨也」。解者云 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注[三]集解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 正義江熙云:「太伯少弟季歷生文王昌,有聖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傳國 於季歷。以太王病,託採藥於吳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 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又釋云:太王病, 託採藥,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不葬之以禮, 二讓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歷主祭祀,不祭之以禮,三讓也。」 注[四]集解宋忠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隱荊者,楚之舊號,以州而 言之曰荊。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此言自號句吳,吳名起於太伯, 明以前未有吳號。地在楚越之界,故稱荊蠻。顏師古注漢書,以吳言「句」者, 夷語之發聲,猶言「於越」耳。此言「號句吳」,當如顏解。而注引宋忠以為地 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離,孰姑徙句吳」,宋氏見史記有「太伯自號句吳」 之文,遂彌縫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義。蕃離既有其地, 句吳何總不知真實?吳人不聞別有城邑曾名句吳,則系本之文或難依信。吳地 記曰:「泰伯居梅里,在闔閭城北五十里許。」 太伯卒,[一]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二]子季簡立。季簡卒, 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三]是為虞仲,[四] 列為諸侯。 注[一]集解皇覽曰:「太伯R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 注[二]索隱吳地記曰:「仲雍R在吳郡常孰縣西海虞山上,與言偃R並列。」 注[三]集解徐廣曰:「在河東大陽縣。」 注[四]索隱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左傳曰「太 伯、虞仲,太王之昭」,則虞仲是太王之子必也。又論語稱「虞仲、夷逸隱居放 言」,是仲雍稱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稱虞仲者,蓋周章之弟字仲,始封於虞,故 曰虞仲。則仲雍本字仲,而為虞之始祖,故後代亦稱虞仲,所以祖與孫同號也。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一]柯相卒,子彊鳩夷立。彊鳩夷卒, 子餘橋疑吾立。[二]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三]周繇卒, 子屈羽立。[四]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五] 轉卒,子頗高立。[六]頗高卒,子句卑立。[七]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 晉伐虢也。[八]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九]壽夢立而吳始益 大,稱王。 注[一]正義柯音歌。相音相匠反。 注[二]正義橋音蹻驕反。 注[三]正義繇音遙,又音由。 注[四]正義屈,居勿反。 注[五]索隱譙周古史考云「柯轉」。 注[六]索隱古史考作「頗夢」。 注[七]索隱古史考云「畢軫」。 注[八]索隱春秋經僖公五年「冬,晉人執虞公」。左氏二年傳曰「晉荀息請以屈 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伐虢,宮之奇諫,不聽。虞公許之,且請先伐之,遂伐 虢,滅下陽」。五年傳曰「晉侯復假道伐虢,宮之奇諫,不聽。以其族行,曰『虞 不臘矣』。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冬十有二月,滅虢。師還,遂襲虞滅之」也。 注[九]正義夢,莫公反。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 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一]大凡從太 伯至壽夢十九世。[二] 注[一]正義中國之虞滅後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壽夢而興大,稱王。 注[二]索隱壽夢是仲雍十九代孫也。 王壽夢二年,[一]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晉,自晉使吳,教吳用 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二]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 伐吳,至衡山。[三] 注[一]索隱自壽夢已下始有其年,春秋唯記卒年。計二年當成七年也。 注[二]集解服虔曰:「行人,掌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賓大客,受小客 之幣辭。」索隱左傳魯成二年曰「巫臣使齊,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 遂]晉」。七年傳曰「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而分其室,巫臣遺二子書曰 『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巫臣使於吳,吳子壽夢悅之,乃通吳于晉,教吳乘 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吳始伐楚,伐巢,伐徐。 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是。 注[三]集解杜預曰:「吳興烏程縣南也。」索隱春秋經襄三年「楚公子嬰齊帥師 伐吳」,左傳曰「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克鳩茲,至于衡山」也。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一]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二]次曰餘祭,次曰餘 眛,[三]次曰季札。[四]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 諸樊,攝行事當國。 注[一]索隱襄十二年經曰「秋九月,吳子乘卒」。左傳曰壽夢。計從成六年至此, 正二十五年。系本曰「吳孰姑徙句吳」。宋忠曰「孰姑,壽夢也」。代謂祝夢乘 諸也。壽孰音相近,姑之言諸也,毛詩傳讀「姑」為「諸」,知孰姑壽夢是一人, 又名乘也。 注[二]索隱春秋經書「吳子遏」,左傳稱「諸樊」,蓋遏是其名,諸樊是其號。 公羊傳「遏」作「謁」。 注[三]索隱左傳曰「閽戕戴吳」。杜預曰「戴吳,餘祭也」。又襄二十八年左傳, 齊慶封奔吳,句餘與之朱方。杜預曰「句餘,吳子夷末也」。計餘祭以襄二十九 年卒,則二十八年賜慶封邑,不得是夷末。且句餘餘祭或謂是一人,夷末惟史 記、公羊作「餘眛」,左氏及穀梁並為「餘祭」。夷末、句餘音字各異,不得為 一,或杜氏誤耳。正義祭,側界反。眛,莫葛反。 注[四]索隱公羊傳曰:「謁也,餘祭也,夷末也,與季子同母者四人。季子弱而 才,兄弟皆愛之,同欲以為君,兄弟遞相為君,而致國乎季子。故謁也死,餘 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末也立;夷末也死,則國宜之季子,季子使而亡焉。僚 者長庶也,即之。闔閭曰:『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也;如不從君之命, 則宜立者我也。僚惡得為君 乎?』於是使專諸刺僚。」史記壽夢四子,亦約公羊文,但以僚為餘迋子為異 耳。左氏其文不明,服虔用公羊,杜預依史記及吳越春秋。下注徐廣引系本曰 「夷迋及僚,夷迋生光」,檢系本今無此語。然按左狐庸對趙文子,謂「夷末甚 德而度,其天所啟也,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若以僚為末子,不應此言。又光 言「我王嗣」,則光是夷迋子,且明是庶子。 王諸樊元年,[一]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 曹人不義曹君,[二]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三]君子曰[四]『能守 節矣』。君義嗣,[五]誰敢干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 吳人固立季札,季札I其室而耕,乃舍之。[六]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 晉平公初立。[七] 注[一]集解世本曰「諸樊徙吳」也。 注[二]集解服虔曰:「宣公,曹伯盧也,以魯成公十三年會晉侯伐秦,卒于師。 曹君,公子負芻也。負芻在國,聞宣公卒,殺太子而自立,故曰不義之也。」 注[三]集解服虔曰:「子臧,負芻庶兄。」索隱成十三年左傳曰:「曹宣公卒于 師。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喪。秋,負芻殺其太子而自立。」杜預 曰:「皆宣公庶子也。負芻,成公也。欣時,子臧也。」十五年傳曰:「會于戚, 討曹成公也,執而歸諸京師。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曰:『前志有之, 曰聖達節,杜預曰:聖人應天命,不拘常禮也。次守節,杜預曰:謂賢者也。 下失節。杜預曰:愚者,妄動也。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守乎?』 遂逃奔宋。」 注[四]索隱君子者,左丘明所為史評仲尼之詞,指仲尼為君子也。 注[五]集解王肅曰:「義,宜也。嫡子嗣國,得禮之宜。」杜預曰:「諸樊嫡子, 故曰義嗣。」 注[六]索隱「諸樊元年已除喪」至「乃舍之」,皆襄十四年左氏傳文。正義舍音 捨。 注[七]索隱左傳襄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是也。 十三年,王諸樊卒。[一]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 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二] 故號曰延陵季子。 注[一]索隱春秋經襄二十五年:「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于巢,卒。」左傳 曰:「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 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疆其少安。』從之。吳子門焉,牛 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注[二]索隱襄三十一年左傳趙文子問於屈狐庸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杜預 曰「延州來,季札邑也」昭二十七年左傳曰「吳子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杜 預曰「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成七年左傳曰「吳入州來」, 杜預曰「州來,楚邑,淮南下蔡縣是」。昭十三年傳「吳伐州來」,二十三年傳 「吳滅州來」。則州來本為楚邑,吳光伐滅,遂以封季子也。地理志云會稽毗陵 縣,季札所居。太康地理志曰「故延陵邑,季札所居,栗頭有季札祠」。地理志 沛郡下蔡縣云,古州來國,為楚所滅,後吳取之,至夫差,遷昭侯於此。公羊 傳曰「季子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何休曰「不入吳朝廷也」。此云「封於 延陵」,謂因而賜之以菜邑。而杜預春秋釋例土地名則云「延州來,闕」,不知 何故而為此言也。 王餘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一]以為奉邑, 以女妻之,富於在齊。 注[一]集解吳地記曰:「朱方,秦改曰丹徒。」 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一]請觀周樂。[二]為歌周南、召南。[三]曰:「美哉, 始基之矣,[四]猶未也。[五]然勤而不怨。」[六]歌邶、鄘、s。[七]曰:「美 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八]吾聞s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s風乎?」[九] 歌王。[一0]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一一]歌鄭。[一二]曰: 「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一三]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 也哉。[一四]表東海者,其太公乎?[一五]國未可量也。」[一六]歌豳。曰:「美 哉,蕩蕩乎,樂而不淫,[一七]其周公之東乎?」[一八]歌秦。曰:「此之謂夏 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一九]歌魏。曰:「美哉,渢渢乎, [二0]大而d,[二一]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二二]歌唐。曰:「思 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二三]非令德之後,誰能若 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二四]自鄶以下,無譏焉。[二五]歌 小雅。[二六]曰:「美哉,思而不貳,[二七]怨而不言,[二八]其周德之衰乎? [二九]猶有先王之遺民也。」[三0]歌大雅。[三一]曰:「廣哉,熙熙乎,[三 二]曲而有直體,[三三]其文王之德乎?」歌頌。[三四]曰:「至矣哉,[三五] 直而不倨,[三六]曲 而不詘,[三七]近而不偪,[三八]遠而不攜,[三九]而遷不淫,[四0]復而不 厭,[四一]哀而不愁,[四二]樂而不荒,[四三]用而不匱,[四四]廣而不宣,[四 五]施而不費,[四六]取而不貪,[四七]處而不厎,[四八]行而不流。[四九]五 聲和,八風平,[五0]節有度,守有序,[五一]盛德之所同也。」[五二]見舞 象箾、南籥者,[五三]曰:「美哉,猶有感。」[五四]見舞大武,[五五]曰:「美 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五六]曰:「聖人之弘也,[五七]猶有 僂w,聖人之難也!」[五八]見舞大夏,[五九]曰:「美哉,勤而不德![六0] 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六一]曰:「德至矣哉,大矣,[六二]如天之無 不燾也,[六三]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 吾不敢觀。」[六四] 注[一]集解在春秋魯襄公二十九年。 注[二]集解服虔曰:「周樂,魯所受四代之樂也。」杜預曰:「魯以周公故,有 天子禮樂。」 注[三]集解杜預曰:「此皆各依其本國歌所常用聲曲。」 注[四]集解王肅曰:「言始造王基也。」 注[五]集解賈逵曰:「言未有雅、頌之成功也。」杜預曰:「猶有商紂,未盡善 也。」 注[六]集解杜預曰:「未能安樂,然其音不怨怒。」 注[七]集解杜預曰:「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三監叛,周公滅之,并三監之 地,更封康叔,故三國盡被康叔之化。」 注[八]集解賈逵曰:「淵,深也。」杜預曰:「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s康 叔、武公德化深遠,雖遭宣公淫亂,懿公滅亡,民猶秉義,不至於困。」 注[九]集解賈逵曰:「康叔遭管叔、蔡叔之難,武公罹幽王、{姒之憂,故曰康 叔、武公之德如是。」杜預曰:「康叔,武公,皆s之令德君也。聽聲以為別, 故有疑言。」 注[一0]集解服虔曰:「王室當在雅,衰微而列在風,故國人猶尊之,故稱王, 猶春秋之王人也。」杜預曰:「王,黍離也。」 注[一一]集解服虔曰:「平王東遷雒邑。」杜預曰:「宗周殞滅,故憂思;猶有 先王之遺風,故不懼也。」正義思音肆。 注[一二]集解賈逵曰:「鄭風,東鄭是。」 注[一三]集解服虔曰:「其風細弱已甚,攝於大國之閒,無遠慮持久之風,故曰 民不堪,將先亡也。」 注[一四]集解服虔曰:「泱泱,舒緩深遠,有大和之意。其詩風刺,辭約而義微, 體疏而不切,故曰大風。」索隱泱,於良反。泱泱猶汪汪洋洋,美盛貌也。杜 預曰「弘大之聲」也。 注[一五]集解王肅曰:「言為東海之表式。」 注[一六]集解服虔曰:「國之興衰,世數長短,未可量也。」杜預曰:「言其或 將復興。」 注[一七]集解賈逵曰:「蕩然無憂,自樂而不荒淫也。」 注[一八]集解杜預曰:「周公遭管蔡之變,東征,為成王陳后稷先公不敢荒淫, 以成王業,故言其周公東乎。」 注[一九]集解杜預曰:「秦仲始有車馬禮樂,去戎狄之音而有諸夏之聲,故謂之 夏聲。及襄公佐周平王東遷而受其故地,故曰周之舊也。」 注[二0]索隱渢音馮,又音泛。杜預曰:「中庸之聲。」 注[二一]索隱左傳作「大而婉」。杜預曰:「婉,約也。大而約,則儉節易行。」 d字宜讀為「婉」也。 注[二二]集解徐廣曰:「盟,一作『明』。」駰案:賈逵曰「其志大,直而有曲 體,歸中和中庸之德,難成而實易行。故曰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杜預曰「惜 其國小而無明君」。索隱注引徐廣曰「盟,一作『明』」。按:左傳亦作「明」, 此以聽聲知政,言其明聽耳,非盟會也。 注[二三]集解杜預曰:「晉本唐國,故有堯之遺風。憂深思遠,情發於聲也。」 注[二四]集解杜預曰:「淫聲放蕩,無所畏忌,故曰國無主。」 注[二五]集解服虔曰:「鄶以下,及曹風也。其國小,無所刺譏。」 注[二六]集解杜預曰:「小雅,小正,亦樂歌之章。」 注[二七]集解杜預曰:「思文武之德,無貳叛之心也。」 注[二八]集解王肅曰:「非不能言,畏罪咎也。」 注[二九]集解杜預曰:「衰,小也。」 注[三0]集解杜預曰:「謂有殷王餘俗,故未大衰。」 注[三一]集解杜預曰:「大雅,陳文王之德,以正天下。」 注[三二]集解杜預曰:「熙熙,和樂聲。」 注[三三]集解杜預曰:「論其聲。」 注[三四]集解杜預曰:「頌者,以其成功告於神明。」 注[三五]集解賈逵曰:「言道備至也。」 注[三六]集解杜預曰:「倨,傲也。」 注[三七]集解杜預曰:「詘,撓也。」 注[三八]集解杜預曰:「謙,退也。」 注[三九]集解杜預曰:「攜,貳也。」 注[四0]集解服虔曰:「遷,徙也。文王徙酆,武王居鄗。」杜預曰:「淫,過 蕩也。」 注[四一]集解杜預曰:「常日新也。」 注[四二]集解杜預曰:「知命也。」 注[四三]集解杜預曰:「節之以禮也。」 注[四四]集解杜預曰:「德弘大。」 注[四五]集解杜預曰:「不自顯也。」 注[四六]集解杜預曰:「因民所利而利之。」 注[四七]集解杜預曰:「義然後取。」 注[四八]集解杜預曰:「守之以道。」 注[四九]集解杜預曰:「制之以義。」 注[五0]集解杜預曰:「宮、商、角、徵、羽謂之五聲。八方之氣謂之八風。」 注[五一]集解杜預曰:「八音克諧,節有度也。無相奪倫,守有序也。」 注[五二]集解杜預曰:「頌有殷、魯,故曰盛德之所同。」 注[五三]集解賈逵曰:「象,文王之樂武象也。箾,舞曲也。南籥,以籥舞也。」 索隱箾音朔,又素交反。 注[五四]集解服虔曰:「憾,恨也。恨不及己以伐紂而致太平也。」索隱感讀為 「憾」,字省耳,胡暗反。 注[五五]集解賈逵曰:「大武,周公所作武王樂也。」 注[五六]集解賈逵曰:「韶護,殷成湯樂大護也。」 注[五七]集解賈逵曰:「弘,大也。」 注[五八]集解服虔曰:「靬顝l伐而無聖佐,故曰聖人之難也。」 注[五九]集解賈逵曰:「夏禹之樂大夏也。」 注[六0]集解服虔曰:「禹勤其身以治水土也。」 注[六一]集解服虔曰:「有虞氏之樂大韶也。」索隱「韶」「簫」二字體變耳。 注[六二]集解服虔曰:「至,帝王之道極於韶也。盡美盡善也。」 注[六三]集解賈逵曰:「燾,覆也。」 注[六四]集解服虔曰:「周用六代之樂,堯曰咸池,黃帝曰雲門。魯受四代,下 周二等,故不舞其二。季札知之,故曰有他樂吾不敢請。」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一]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 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 於欒高之難。[二] 注[一]集解服虔曰:「入邑與政職於公,不與國家之事。」 注[二]集解難在魯昭公八年。正義難,乃憚反。在魯昭公八年。欒施、高彊二 氏作難,陳桓子和之乃解也。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 子。子為政,慎以禮。[一]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s。說蘧瑗、史狗、 史J、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s多君子,未有患也。」 注[一]集解服虔曰:「禮,所以經國家,利社稷也。」 自s如晉,將舍於宿,[一]聞鍾聲,[二]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 於戮。[三]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四]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五]夫子之 在此,猶燕之巢于幕也。[六]君在殯而可以樂乎?」[七]遂去之。文子聞之, 終身不聽琴瑟。[八] 注[一]集解左傳曰:「將宿於戚。」索隱注引左傳曰「將宿於戚」。按:太史公 欲自為一家,事雖出左氏,文則隨義而換。既以「舍」字替「宿」,遂誤下「宿」 字替於「戚」。戚既是邑名,理應不易。今宜讀宿為「戚」。戚,s邑,孫文子 舊所食地。 注[二]集解服虔曰:「孫文子鼓鐘作樂也。」 注[三]集解服虔曰:「辯若B辯也。夫以辯爭,不以德居之,必加於刑戮也。」 注[四]集解賈逵曰:「夫子,孫文子也。獲罪,出獻公,以戚畔也。」 注[五]索隱左傳曰:「而又何樂」。此「畔」字宜讀曰「樂」。樂謂所聞鐘聲也, 畔非其義也。 注[六]集解王肅曰:「言至危也。」 注[七]集解賈逵曰:「s君獻公棺在殯未葬。」 注[八]集解服虔曰:「聞義而改也。琴瑟不聽,況於鐘鼓乎?」 適晉,說趙文子、[一]韓宣子、[二]魏獻子[三]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四] 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五]吾子 直,[六]必思自免於難。」 注[一]索隱名武也。 注[二]索隱名起也。正義世本云名秦。 注[三]索隱名鍾舒也。 注[四]集解服虔曰:「言晉國之祚將集於三家。」 注[五]集解杜預曰:「富必厚施,故政在三家也。」 注[六]集解服虔曰:「直,不能曲撓以從q。」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 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徐君R樹而去。[一]從者曰: 「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注[一]正義括地志云:「徐君廟在泗州徐城縣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劍之徐君 也。」 七年,楚公子圍弒其王夾敖而代立,是為靈王。[一]十年,楚靈王會諸侯而以 伐吳之朱 方,以誅齊慶封。吳亦攻楚,取三邑而去。[二]十一年,楚伐吳,至雩婁。[三] 十二年,楚復來伐,次於乾谿,楚師敗走。 注[一]索隱春秋經襄二十五年,吳子遏卒;二十九年,閽殺吳子餘祭;昭十五 年,吳子夷未卒。是餘祭在位四年,餘眛在位十七年。系家倒錯二王之年,此 七年正是餘眛之三年。昭元年經曰「冬十有一月,楚子麇卒」。左傳曰「楚公子 圍將聘于鄭,未出竟,聞王有疾而還。入問王疾,縊而殺之,孫卿曰:以冠纓 絞之。遂殺其子幕及平夏。葬王于郟,謂之郟敖」也。 注[二]集解左傳曰:「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索隱杜預注彼 云「皆楚東鄙邑也。譙國酇縣東北有棘亭,汝陰新蔡縣東北有櫟亭」。按:解者 以麻即襄城縣故麻城是也。 注[三]集解服虔曰:「雩婁,楚之東邑。」索隱昭五年左傳曰「楚子使沈尹射待 命于巢,薳啟強待命於雩婁」。今直言至雩婁,略耳。 注[四]集解杜預曰:「乾谿在譙國城父縣南,楚東境。」 十七年,王餘祭卒,[一]弟餘眛立。王餘眛二年,楚公子I疾弒其君靈王代立 焉。[二] 注[一]索隱春秋襄二十九年經曰「閽殺吳子餘祭」。左傳曰「吳人伐越,獲俘焉, 以為閽,使守舟。吳子餘祭觀舟,閽以刀殺之」。公羊傳曰「近刑人則輕死之道」 是也。 注[二]索隱據春秋,即眛之十五年也。昭十三年經曰「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 歸于楚,弒其君虔于乾谿,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左傳具載,以詞繁不錄。公 子比,棄疾,皆靈王弟也。比即子干也。靈王,公子圍也,即位後易名為 虔。棄疾即位後易名熊居,是為平王。史記以平王遂有楚國,故曰「棄疾弒君」; 春秋以子干已為王,故曰「比殺君」:彼此各有意義也。 四年,王餘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 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眛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 餘眛之子僚為王。[一] 注[一]集解吳越春秋曰「王僚,夷眛子」,與史記同。索隱此文以為餘眛子,公 羊傳以為壽夢庶子也。 王僚二年,[一]公子光伐楚,[二]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三] 注[一]索隱計僚元年當昭十六年。比二年,公子光亡王舟,事在昭十七年左傳。 注[二]集解徐廣曰:「世本云夷眛生光。」 注[三]集解左傳曰舟名「餘皇」。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公子光客之。[一]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二] 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 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注[一]索隱左傳昭二十年曰:「伍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于。杜預曰:州于, 吳子僚也。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 他志,余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是謂客禮 以接待也。 注[二]索隱此文以為諸樊子,系本以為夷眛子。 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因北伐,敗陳、 蔡之師。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一]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 吳邊邑之女爭桑,[二]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 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三] 注[一]集解服虔曰:「鍾離,州來西邑也。」索隱昭二十四年經曰:「冬,吳滅 巢。」左傳曰:「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撫 人而勞之,吳不動而速之。』吳人踵楚,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乃還也。」 地理志居巢屬廬江,鍾離屬九江。應劭曰「鍾離子之國也」。 注[二]索隱左傳無其事。 注[三]正義兩都即鍾離、居巢。 伍子胥之初]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於楚,欲自 報其仇耳。未見其利。」於是伍員知光有他志,[一]乃求勇士專諸,[二]見之 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專諸之事。[三] 注[一]集解服虔曰:「欲取國。」 注[二]集解賈逵曰:「吳勇士。」索隱專或作「剸」。左傳作「鱄設諸」。刺客傳 曰「諸,棠邑人也」。正義吳越春秋云:「專諸,豐邑人。伍子胥初亡楚如吳時, 遇之於途,專諸方與人B,甚不可當,其妻呼,還。子胥怪而問其狀。專諸曰: 『夫屈一人之下,必申萬人之上。』胥因而相之,雄貌,深目,侈口,熊背, 知其勇士。」 注[三]索隱依左傳即上五年「公子光客之」是也。事合記於五年,不應略彼而 更具於此也。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一]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二]使公子蓋餘、 燭庸[三]以兵圍楚之六、灊。[四]使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五]楚發兵絕 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六]告專諸曰:「不 索何獲![七]我真王嗣,當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八]專諸 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九]而兩公子將兵攻楚,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 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一0] 四月丙子,[一一]光伏甲士於窟室,[一二]而謁王僚飲。[一三]王僚使兵陳於 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一四]公子光詳 為[一五]足疾,入于窟室,[一六]使專諸置匕首[一七]於炙魚之中以進食。[一 八]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一九]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 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 注[一]索隱昭二十六年春秋經書「楚子居卒」是也。按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 合在僚十一年。 注[二]索隱據表及左氏傳止合有十二年,事並見昭二十七年左傳也。 注[三]集解賈逵曰:「二公子皆吳王僚之弟。」索隱春秋作「掩餘」,史記並作 「蓋餘」,義同而字異。或者謂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賈逵及杜預及 刺客傳皆云「二公子,王僚母弟」。而昭二十三年左傳曰「光帥右,掩餘帥左」, 杜注彼則云「掩餘,吳王壽夢子」。又系族譜亦云「二公子並壽夢子」。若依公 羊,僚為壽夢子,則與系族譜 合也。 注[四]集解杜預曰:「灊在廬江六縣西南。」 注[五]集解服虔曰:「察彊弱。」 注[六]集解賈逵曰:「時,言可殺王時也。」 注[七]集解服虔曰:「不索當何時得也。」 注[八]集解王肅曰:「聘晉還至也。」 注[九]集解服虔曰:「母老子弱,專諸託其母子於光也。」王肅曰:「專諸言王 母老子弱也。」索隱依王肅解,與史記同,於理無失。服虔、杜預見左傳下文 云「我,爾身也,以其子為卿」,遂強解「是無若我何」猶言「我無若是何」, 語不近情,過為迂回,非也。 注[一0]集解服虔曰:「言我身猶爾身也。」 注[一一]索隱春秋經唯言「夏四月」,左傳亦無「丙子」,當別有按據,不知出 何書也。 注[一二]集解杜預曰:「掘地為室也。」 注[一三]索隱謁,請也。本或作「請」也。 注[一四]集解音披。索隱音披。劉逵注吳都賦「鈹,兩刃小刀」。 注[一五]索隱上音陽,下如字。左傳曰「光偽足疾」,詳即偽也。或讀此「為」 字音「偽」,非也。豈詳偽重言邪? 注[一六]集解杜預曰:「恐難作,王黨殺己,素避之也。」 注[一七]索隱劉氏曰:「匕首,短劍也。」按:鹽鐵論以為長尺八寸。通俗文云 「其頭類匕,故曰匕首也」。 注[一八]集解服虔曰:「全魚炙也。」 注[一九]集解賈逵曰:「交專諸匈也。」 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一]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二]復命, 哭僚墓,[三]復位而待。[四]吳公子燭庸、蓋餘二人將兵遇圍於楚者,聞公子 光弒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五] 注[一]集解服虔曰:「待其天命之終也。」 注[二]集解杜預曰:「吳自諸樊以下,兄弟相傳而不立適,是亂由先人起也。季 子自知力不能討光,故云。」 注[三]集解服虔曰:「復命於僚,哭其墓也。」正義復音伏,下同。 注[四]集解杜預曰:「復本位,待光命。」 注[五]索隱左傳昭二十七年曰「掩餘奔徐,燭庸奔鍾吾」。三十年經曰「吳滅徐, 徐子奔楚」。左傳曰「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 大封而定其徙」。無封舒之事,當是「舒」「徐」字亂,又且疏略也。 王闔廬元年,舉伍子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楚誅伯州r,其孫伯嚭亡奔吳,[一] 吳以為大夫。 注[一]集解徐廣曰:「伯嚭,州r孫也。史記與吳越春秋同。嚭音披美反。」 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光謀欲入郢, 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一]四年,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 敗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二]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 巢而還。[三] 注[一]索隱左傳此年有子胥對耳,無孫武事也。 注[二]正義左傳云「楚囊瓦為令尹」,杜預云「子囊之孫子常。」 注[三]索隱左傳定二年,當為七年。 九年,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一]二 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 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二] 吳王闔廬弟夫I[三]欲戰,闔廬弗許。夫I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為上,尚 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 至郢,[四]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五]鄖公弟欲弒昭王,[六] 昭王與鄖公]隨。[七]而吳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八]以報父讎。 注[一]索隱言今欲果敢伐楚可否也。 注[二]正義音陣。 注[三]正義音古代反。 注[四]索隱定四年「戰于柏舉,吳入郢」是也。 注[五]集解服虔曰:「鄖,楚縣。」 注[六]正義左傳云鄖公辛之弟懷也。 注[七]集解服虔曰:「隨,楚與國也。」 注[八]索隱左氏無此事。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 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I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I亡歸吳而 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I。夫I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 復入郢,而封夫I於堂谿,為堂谿氏。[一]十一年,吳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 番。楚恐而去郢徙鄀。[二] 注[一]集解司馬彪曰:「汝南吳房有堂谿亭。」索隱案地理志而知。正義括地志 云:「豫州吳房縣在州西北九十里。應劭云『吳王闔閭弟夫I奔楚,封之於堂谿 氏。本房子國,以封吳,故曰『吳房』。」 注[二]集解服虔曰;「鄀,楚邑。」索隱定六年左傳「四月己丑,吳太子終纍敗 楚舟師」。杜預曰「闔廬子,夫差兄」。此以為夫差,當謂名異而一人耳。左傳 又曰「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於是乎遷郢於鄀」。此言番,番音潘, 楚邑名,子臣即其邑之大夫也。 十五年,孔子相魯。[一] 注[一]索隱定十年左傳曰「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r彌言於 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是也。杜預 以為「相會儀也」,而史遷孔子系家云「攝行相事」。案:左氏「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又使茲無還揖對」,是攝國相也。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檇李。[一]越使死士挑戰,[二]三行造吳 師,呼,自剄。[三]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四]傷吳王闔廬指,軍 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五]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 對曰:[六]「不敢!」三年,乃報越。 注[一]集解賈逵曰:「檇李,越地。」杜預曰:「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也。」 檇音醉。 注[二]集解徐廣曰:「死,一作『亶』,越世家亦然,或者以為人名氏乎?」駰 案:賈逵曰「死士,死罪人也」。鄭q曰「死士,欲以死報恩者也」。杜預曰「敢 死之士也」。正義挑音田鳥反。 注[三]集解左傳曰:「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正義行,胡郎反。造,干到反。 呼,火故反。頸,堅鼎反。 注[四]集解越絕書曰:「闔廬起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 索隱姑蘇,臺名,在吳縣西三十里。左傳定十四年曰「越子大敗之,靈姑浮以 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杜預以為檇李在嘉興縣南。 靈姑浮,越大夫也。 注[五]集解越絕書曰:「闔廬R在吳縣昌門外,名曰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 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槃 郢、魚腸之劍在焉。卒十餘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 號曰虎丘。」索隱澒,胡貢反。以水銀為池。 注[六]索隱此以為闔廬謂夫差,夫差對闔廬。若左氏傳,則云「對曰」者,夫 差對所使之人也。 王夫差元年,[一]以大夫伯嚭為太宰。[二]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二年,吳 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三]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 稽,[四]使大夫種[五]因吳太宰嚭而行成,[六]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 伍子胥諫曰:「昔有過氏[七]殺斟灌以伐斟尋,[八]滅夏后帝相。[九]帝相之妃 后緡方娠,[一0]逃於有仍[一一]而生少康。[一二]少康為有仍牧正。[一三] 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一四]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 綸,[一五]有田一成,有q一旅。[一六]後遂收夏q,撫其官職。[一七]使人 誘之,[一八]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一九]不失舊物。[二0]今 吳不如有過之彊,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d之,不亦難乎! 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 與盟而罷兵去。 注[一]集解越絕書曰:「太伯到夫差二十六代且千歲。」索隱史記太伯至壽夢十 九代,諸樊已下六王,唯二十五代。 注[二]索隱案:左傳定四年伯嚭為太宰,當闔廬九年,非夫差代也。 注[三]集解賈逵曰:「夫椒,越地。」杜預曰:「太湖中椒山也。」索隱賈逵云 越地,蓋近得之。然其地闕,不知所在。杜預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所。夫椒 與椒山不得為一。且夫差以報越為志,又伐越,當至越地,何乃不離吳 境,近在太湖中?又案:越語云「敗五湖也」。 注[四]集解賈逵曰:「會稽,山名。」索隱鳥所止宿曰棲。越為吳敗,依託於山 林,故以鳥棲為喻。左傳作「保」,國語作「棲」。 注[五]索隱大夫,官也;種,名也。吳越春秋以為種姓文。而劉氏云「姓大夫」, 非也。 注[六]集解服虔曰:「行成,求成也。」正義國語云:「越飾美女八人納太宰嚭, 曰:『子苟然,放越之罪。』」 注[七]集解賈逵曰:「過,國名也。」索隱過音戈。寒浞之子澆所封國也,猗姓 國。晉地道記曰:「東萊掖縣有過鄉,北有過城,古過國也。」 注[八]集解斟灌,斟尋,夏同姓也。夏后相依斟灌而國,故曰殺夏后相也。索 隱斟灌、斟尋夏同姓,賈氏據系本而知也。案:地理志北海壽光縣,應劭曰「古 斟灌亭是也」。平壽縣,復云「古北朽M,禹後,今托鬲O也」。然「式v與「斟」 同。 注[九]集解服虔曰:「夏后相,啟之孫。」 注[一0]集解賈逵曰:「緡,有仍之姓也。」杜預曰:「娠,懷身也。」 注[一一]集解賈逵曰:「有仍,國名,后緡之家。」索隱未知其國所在。春秋經 桓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穀梁經傳並作「任叔」。仍任聲相近,或是一 地,猶甫呂、虢郭之類。案:地理志東平有任縣,蓋古仍國。 注[一二]集解服虔曰:「后緡遺腹子。」 注[一三]集解王肅曰:「牧正,牧官之長也。」 注[一四]集解賈逵曰:「有虞,帝舜之後。」杜預曰:「梁國虞縣。」 注[一五]集解賈逵曰:「綸,虞邑。」 注[一六]集解賈逵曰:「方十里為成。五百人為旅。」 注[一七]集解服虔曰:「因此基業,稍收取夏遺民餘q,撫修夏之故官憲典。」 注[一八]索隱左傳云:「使女艾諜澆,遂滅過、戈。」杜預曰:「諜,候也。」 注[一九]集解服虔曰:「以鯀配天也。」 注[二0]集解賈逵曰:「物,職也。」杜預曰:「物,事也。」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越 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q。此人不死,必為吳 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 齊師於艾陵。[一]至繒,[二]召魯哀公而徵百牢。[三]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 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於齊魯之南。九年,為騶伐魯,[四],至與魯盟乃 去。十年,因伐齊而歸。十一年,復北伐齊。[五] 注[一]集解杜預曰:「艾陵,齊地。」索隱七年,魯哀公之六年也。左傳此年無 伐齊事,哀十一年敗齊艾陵爾。 注[二]集解杜預曰:「琅邪繒縣。」 注[三]集解賈逵曰:「周禮,王合諸侯享禮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 男五牢。」索隱事在哀七年。是年當夫差八年,不應上連七年。案:左傳曰「子 服景伯對,不聽,乃與之」,非謂季康子使子貢說,得不用百牢。太宰嚭自別召 康子,乃使子貢辭之耳。 注[四]索隱左傳「騶」作「邾」,聲相近自亂耳。杜預注左傳亦曰「邾,今魯國 騶縣是也」。騶,宜音邾。 注[五]索隱依左氏合作十一年、十二年也。 越王句踐率其q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I吳也。」[一] 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二]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 [三]商之以興。」[四]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五]還 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六]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 梓,[七]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八]以觀越之滅吳也。」 注[一]索隱左氏作「豢吳」。豢,養也。 注[二]集解王肅曰:「石田不可耕。」 注[三]集解服虔曰:「顛,隕也;越,墜也。顛越無道,則割絕無遺也。」索隱 左傳曰:「其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是商所以興也,今君 易之。」此則艾陵戰時也。 注[四]集解徐廣曰:「一本作『盤庚之誥有顛之越之,商之以興』。子胥傳『誥 曰有顛越商之興』。」 注[五]集解服虔曰:「鮑氏,齊大夫。」索隱左傳直曰「使於齊」,杜預曰「私 使人至齊屬其子」。案:左傳又曰「反役,王聞之」,明非子胥自使也。 注[六]集解服虔曰:「屬鏤,劍名。賜使自刎。」索隱劍名,見越絕書。正義屬 音燭。鏤音力于反。 注[七]索隱左傳云:「樹吾墓檟,檟可材也,吳其亡乎!」梓檟相類,因變文也。 注[八]索隱抉,烏穴反。此國語文,彼以「抉」為「辟」。又云「以手抉之。王 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乃盛以鴟夷,投之江也」。正義吳俗傳云「子胥 亡後,越從松江北開渠至橫山東北,築城伐吳。子胥乃與越軍夢,令從東南入 破吳。越王即移向三江口岸立壇,殺白馬祭子胥,杯動酒盡,越乃開渠。子胥 作濤,盪羅城東,開入滅吳。至今猶號曰示浦,門曰﹛v。是從東門入滅吳也。 齊鮑氏弒齊悼公。[一]吳王聞之,哭於軍門外三日,[二]乃從海上攻齊。[三] 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 注[一]索隱公名陽生。左傳哀十年曰「吳伐齊南鄙,齊人殺悼公」,不言鮑氏。 又鮑牧以哀八年為悼公所殺,今言鮑氏,蓋其宗黨爾。且此伐在艾陵戰之前年, 今記於後,亦為顛倒錯亂也。 注[二]集解服虔曰:「諸侯相臨之禮。」 注[三]集解徐廣曰:「上,一作『中』。」 十三年,吳召魯、s之君會於橐皋。[一] 注[一]集解服虔曰:「橐皋,地名也。」杜預曰:「在淮南逡遒縣東南。」索隱 哀十二年左傳曰:「公會吳于橐皋。s侯會吳于鄖。」此并言會s橐皋者,案左 傳「吳徵會于s。初,s殺吳行人,懼,謀於子羽。子羽曰『不如止也』。子木 曰『往也』」。以本不欲赴會,故魯以夏會s,及秋乃會。太史公以其本召於橐 皋,故不言鄖。鄖,發陽也,廣陵縣東南有發繇口。橐音他各反。逡遒,上七 巡反,下酒尤反。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一]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戊)**[丙]* 子,越王句踐 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 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二]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三]七月辛 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四]晉定公曰:「於姬姓 我為伯。」[五]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六]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 宋。太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 士皆罷敝,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注[一]集解杜預曰:「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近濟水。」 注[二]集解賈逵曰:「惡其聞諸侯。」 注[三]集解服虔曰:「以絕口。」 注[四]集解杜預曰:「吳為太伯後,故為長。」 注[五]集解杜預曰:「為侯伯。」 注[六]集解徐廣曰:「黃池之盟,吳先歃,晉次之,與外傳同。」駰案:賈逵曰 「外傳曰『吳先歃,晉亞之』。先u晉,晉有信,又所以外吳」。索隱此依左傳 文。案:左傳「趙鞅呼司馬寅曰:『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是 趙鞅怒。司馬寅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國其勝乎?』杜 預曰:墨,氣色下也,國為敵所勝。又曰:『太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 少待之。』乃先晉人」,是也。徐、賈所云據國語,不與左傳合,非也。左氏魯 襄公代晉、楚為會,先書晉,晉有信耳。外傳即國語也,書有二名也。外吳者, 吳夷,賤之,不許同中國,故言外也。 十五年,齊田常殺簡公。 十八年,越益彊。越王句踐率兵*(使)**[復]*伐敗吳師於笠澤。楚滅陳。 二十年,越王句踐復伐吳。[一]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 敗吳。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二]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 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三]越王滅吳,誅 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 注[一]索隱哀十九年左傳曰:「越人侵楚,以誤吳也。」杜預曰:「誤吳,使不 為備也。」無伐吳事。 注[二]集解賈逵曰:「甬東,越東鄙,甬江東也。」韋昭曰:「句章,東海口外 州也。」索隱國語曰甬句東,越地,會稽句章縣東海中州也。案:今鄮縣是也。 注[三]集解越絕書曰:「夫差R在猶亭西卑猶位,越王使干戈人一~土以葬之。 近太湖,去縣五十七里。」索隱左傳「乃縊,越人以歸」也。猶亭,亭名。「卑 猶位」三字共為地名,吳地記曰「徐枕山,一名卑猶山」是。~音路禾反,小 竹籠,以盛土。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一]余讀 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 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二] 注[一]集解王肅曰:「太伯弟季歷賢,又生聖子昌,昌必有天下,故太伯以天下 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 注[二]集解皇覽曰:「延陵季子R在毗陵縣暨陽鄉,至今吏民皆祀之。」 \ 【索隱述贊】太伯作吳,高讓雄圖。周章受國,別封於虞。壽夢初霸,始用兵 車。三子遞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夫差 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雈謆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