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索隱列傳者,謂u列入臣事跡,令可傳於後世,故 曰列傳。正義其人行跡可序列,故云列傳。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詩書雖缺,[一]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二]堯 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三]功 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四]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 曰堯讓天下於許由,[五]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六]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七]其上蓋有許由R云。孔子序列古 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八]義至高,[九]其 文辭不少概見,何哉?[一0] 注[一]索隱按:孔子系家稱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三百五篇為詩,今亡五篇。 又書緯稱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刪以 一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今百篇之內見亡四十二篇,是詩書又有缺亡者 也。 注[二]索隱按:尚書有堯典、舜典、大禹謨,備言虞夏禪讓之事,故云「虞夏 之文可知也」。 注[三]正義舜禹皆典職事二十餘年,然後踐帝位。 注[四]索隱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莊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則大器亦重 器也。 注[五]正義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於中 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 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 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 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 在洛州陽城縣南十三里。 注[六]索隱按:「說者」謂諸子雜記也。然堯讓於許由,及夏時有卞隨、務光等, 殷湯讓之天下,並不受而逃,事具莊周讓王篇。正義經史唯稱伯夷、叔齊,不 及許由、卞隨、務光者,不少概見,何以哉?故言「何以稱焉」,為不稱說之也。 注[七]索隱蓋楊惲、東方朔見其文稱「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注[八]索隱謂太史公聞莊周所說許由、務光等。 注[九]索隱謂堯讓天下於許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潁水;卞隨自投於桐水; 務光負石自沈於盧水:是義至高。 注[一0]索隱按:概是梗概,謂略也。蓋以由、光義至高,而詩書之文辭遂不 少梗概載見,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說者之言或非實也。正義概,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 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一]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二]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 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 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 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 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四]采薇而食之。[五]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六]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矣。[七]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八]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九]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一0] 注[一]索隱謂悲其兄弟相讓,又義不食周粟而餓死。睹音﹛C軼音逸。謂見逸 詩之文,即下采薇之詩是也。不編入三百篇,故云逸詩也。可異焉者,按論語 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詩云「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是怨詞也,故云可異焉。 注[二]索隱按:「其傳」蓋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也。其傳云孤竹君,是殷湯三月 丙寅日所封。相傳至夷、齊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 致,字公達。解者云夷,齊,謚也;伯,仲,又其長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 城在遼西令支縣。應劭云伯夷之國也。其君姓墨胎氏。正義本前注「丙寅」作 「殷湯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 竹國也。」 注[三]索隱劉氏云:「盍者,疑辭。蓋謂其年老歸就西伯也。」 注[四]集解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阪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正義曹大家注 幽通賦云:「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記云:「洛陽東北首 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又孟子云:「夷、齊避紂,居北海之濱。」 首陽山,說文云首陽山在遼西。史傳及諸書,夷、齊餓於首陽凡五所,各有案 據,先後不詳。莊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 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 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下詩 「登彼西山」,是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明即夷、齊餓死處也。 注[五]索隱薇,蕨也。爾雅云:「蕨,[也。」正義陸璣毛詩草木疏云:「薇, 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注[六]索隱按:西山即首陽山也。 注[七]索隱謂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紂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注[八]索隱言羲、農、虞、夏敦樸禪讓之道,超忽久矣,終沒矣。今逢此君臣 爭奪,故我安適歸矣。 注[九]索隱于嗟,嗟嘆之辭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餓死,亦是運命 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注[一0]索隱太史公言己觀此詩之情,夷、齊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 是怨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一]積仁絜 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鄐ㄨ翩A [二]而卒蚤夭。天之 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三]肝人之肉,[四]暴戾恣睢,[五]聚 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六]是遵何德哉?[七]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八]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九]富厚累世不絕。或擇 地而蹈之,[一0]時然後出言,[一一]行不由徑,[一二]非公正不發憤,而遇 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一三]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一四] 注[一]索隱又u論云若夷、齊之行如此,可謂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 也。 注[二]索隱厭者,飫也,不厭謂不飽也。糟遄A貧者之所餐也,故曰「糟鄐 妻」是也。然顏生簞食瓢飲,亦未見「糟遄v之文也。 注[三]索隱「蹠」及注作「跖」,並音之石反。按:盜蹠,柳下惠之弟,亦見莊 子,為篇名。正義按:蹠者,黃帝時大盜之名。以柳下惠弟為天下大盜,故世 放古,號之盜蹠。 注[四]索隱劉氏云「謂取人肉為生肝」,非也。按:莊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陽, 膾人肝而餔之」。 注[五]索隱暴戾謂兇暴而惡戾也。鄒誕生恣音資,睢音千餘反。劉氏恣音如字, 睢音休季反。恣睢謂恣行為睢惡之貌也。正義睢,仰白目,怒貌也。言盜蹠兇 暴,惡戾,恣性,怒白目也。 注[六]集解皇覽曰:「盜跖R在河東大陽,臨河曲,直弘農華陰縣潼鄉。」按: 盜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隱直音如字。直者,當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 潼,水名,因為鄉,今之潼津關是,亦為縣也。正義括地志云:「盜跖R在陝州 河北縣西二十里。河北縣本漢大陽縣也。又今齊州平陵縣有盜跖R,未詳也。」 注[七]索隱言盜蹠無道,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注[八]索隱按: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餓死,盜蹠暴戾而壽終,是賢不遇而 惡道長,尤大著明之證也。 注[九]索隱謂若魯桓、楚靈、晉獻、齊襄之比皆是。 注[一0]索隱謂不仕暗君,不飲盜泉,裹足高山之頂,竄跡滄海之濱是也。正 義謂北郭駱、鮑焦等是也。 注[一一]索隱按:論語「夫子時然後言」。 注[一二]索隱按:論語澹臺滅明之行也。 注[一三]索隱謂人臣之節,非公正之事不感激發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 卒遇禍災者,不可勝數。謂龍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屬是也。 注[一四]索隱太史公惑於不軌而逸樂,公正而遇災害,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蓋天道玄遠,聰聽暫遺,或窮通數會,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 行惡未必禍,故先達皆猶昧之也。正義儻音他蕩反。儻,未定之詞也。為天道 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儻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一]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二]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四]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五]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六] 注[一]正義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證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運遇,亦各 從其志意也。 注[二]集解鄭玄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脩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而得之者, 雖執鞭賤職,我亦為之。」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注[四]集解何晏曰:「大寒之歲,q木皆死,然後松柏少凋傷;平歲q木亦有不 死者,故須歲寒然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脩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 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注[五]索隱老子曰:「國家昏亂,始有忠臣」,是舉代混濁,則士之清絜者乃彰 見,故上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先為此言張本也。正義言天下泯亂,清 絜之士不撓,不苟合於盜跖也。 注[六]索隱按:謂伯夷讓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餓死之輕若此。又一解云,操行 不軌,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發憤而遇禍災,是其輕若此也。正義重謂 盜跖等也。輕謂夷、齊、由、光等也。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賈子曰:[二]「貪夫徇財,[三]烈士徇名, 夸者死權,[四]q庶馮生。」[五]「同明相照,[六]同類相求。」[七]「雲從 龍,風從虎,[八]聖人作而萬物﹛C」[九]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一0]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一一]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 堙滅而不稱,悲夫![一二]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一三]非附青雲之士, 惡能施于後世哉? 注[一]索隱自此已下,雖論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顏回附驥尾而行著,蓋亦欲微 見己之著撰不已,亦是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故引賈子「貪夫徇財,烈士徇名」 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者,言物各以類相求。 故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於代,卒陷非罪,與伯夷相類,故寄此而發 論也。正義君子疾沒世後懼名堙滅而不稱,若夷、齊、顏回絜行立名,後代稱 述,亦太史公欲漸見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注[二]索隱賈子,賈誼也。誼作鵩鳥賦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稱「賈子」也。 注[三]正義徇,才迅反。徇,求也。瓚云:「以身從物曰徇。」 注[四]索隱言貪權勢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權」也。 注[五]索隱馮者,恃也,音\。言q庶之情,蓋恃矜其生也。鄒誕本作「每生」。 每者,冒也,即貪冒之義。正義太史公引賈子譬作史記,若貪夫徇[財,烈士徇] 名,夸者死權,q庶馮生,乃成其史記。 注[六]索隱已下並易繫辭文也。 注[七]正義天欲雨而柱礎潤,謂同德者相應。 注[八]集解王肅曰:「龍舉而景雲屬,虎嘯而谷風興。」張璠曰:「猶言龍從雲, 虎從風也。」 注[九]集解馬融曰:「作,起也。」索隱按:又引此句者,謂聖人起而居位,則 萬物之情皆得”ㄐA故己今日又得著書言世情之輕重也。正義此有識也。聖人 有養生之德,萬物有長育之情,故相感應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乾 象辭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見述作之意,令萬物有睹也。孔子歿後五百 歲而己當之,故作史記,使萬物見﹞坐]。太史公序傳云:「先人有言:『自周 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名世,正易傳,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作述六經云:「易著天地陰陽 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 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 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 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按:述作而萬物睹見。 注[一0]正義伯夷、叔齊雖有賢行,得夫子稱揚而名益彰著。萬物雖有生養之 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見。 注[一一]索隱按: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以譬顏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注[一二]正義趣音趨。舍音捨。趣,向也。捨,廢也。言隱處之士,時有附驥 尾而名曉達;若堙滅不稱數者,亦可悲痛。 注[一三]正義砥音旨。礪行脩德在鄉閭者,若不託貴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賞而 名留後代也? \ 【索隱述贊】天道平分,與善徒云。賢而餓死,盜且聚。吉凶倚伏,報施糾 紛。子罕言命,得自前聞。嗟彼素士,不附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