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
(西元190—589年)


《建安七子與蔡琰》


  
 第二節:建安七子與蔡琰

  “七子”之稱出於《典論·論文》,指孔融(字文舉,153—208),陳琳(字孔璋,?—217),王粲(字仲宣,177—217),徐幹(字偉長,171—217),阮禹(字元瑜,?—212),應揚(字德璉,?—217),劉楨(字公幹,?—217)七人。
  “七子”中,孔融年輩較高,政治上反對曹操。他公然在父子的倫理上大反孔孟儒家舊說,被曹操加以“敗倫亂理”的罪名而殺害。可說是“漢末孔府上”的“奇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文章雖然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駢儷成分極重,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曹丕說他“體氣高妙”,劉勰說他“氣盛於?筆”,張溥說他“詩文豪氣直上”,都指出了這一特點。我們讀他的《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確乎是“飛辯騁辭,溢氣坌湧”的。此外,他的《雜詩》“遠送新行客”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也是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之外,其餘六人則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和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他們目擊漢末的動亂,有的還經歷困苦流離的生活,他們又都有一定的抱負,想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業,所以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徵。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七子之冠冕”。他能詩善賦。詩以《七哀詩》?最有名,其第一首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這是詩人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途中所見。詩中通過“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寫和饑婦棄子的特寫場面,深刻地揭示出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淒慘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
  王粲滯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的《登樓賦》是他賦中的名篇,也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抒情小賦。賦中“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節,寫他看見異鄉風物之美而引起的思鄉懷土之情,特別深切感人。這篇賦還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沈痛感情:“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一面。這篇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抒情小賦在藝術上的成熟。
  王粲而外,陳琳、阮禹也都有反映現實的詩篇。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借秦代築長城的事,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這正是當時永遠服不完的徭役的象徵。詩中役夫忍痛勸妻子改嫁和妻子願以死相守的表示,藝術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無數家庭的悲劇。而通過對話展開情節,真實地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情緒,又是樂府民歌中慣用的藝術手法。阮禹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後母虐待孤兒,揭露了封建社會家庭關係的冷酷無情,與漢樂府的《孤兒行》相類。
  陳琳、阮禹又以書檄擅名當時。陳琳避難冀州依袁紹時所寫的《?袁紹檄豫州》和阮禹的《?曹公作書與孫權》,都鋪張揚厲,縱橫馳騁,具有縱橫家的特色。文中多用排比對偶句法,表現了散文逐漸向駢體發展的傾向。
  劉楨也擅長寫詩,在當時名氣很大,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其中寫得最好的是《贈從弟》三首,其第二首是這樣的:
  亭亭山上松,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首詩通過比興手法寫出了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表現了詩人的“真骨淩霜,高風跨俗”的品格。
  徐幹是學者,曾著《中論》抨擊儒者之弊。但他的情詩《室思》也寫得很好:“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寫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後來的詩人所化用。應揚的詩則無甚出色。
  
  與“七子”相頡頏並以才華著稱的是女作家蔡琰。琰字文姬,大約生於靈帝熹平(172—178)年間。她是蔡邕之女,自幼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但她一生的遭遇卻非常不幸。幼年曾隨被陷獲罪的父親度過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後來嫁給河東衛仲道,又遭夫亡,因?無子而回家寡居。未幾,在漢末大亂中,?胡騎所擄,遂流落於南匈奴(今山西地方)。在南匈奴她滯留十二年,嫁給胡人,生了兩個孩子,後?曹操贖回,再嫁陳留董祀。正是這樣的文化教養和不幸遭遇,使她寫下了傑出的詩篇。
  現在流傳下來題?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它們都是自傳性的作品,由於蔡琰的生平歷史記載不詳,後人對這些詩的真?有不同的看法,並引起了爭論。但就目前關於蔡琰生平比較可信的一些材料來看,五言《悲憤詩》最符合事實,可以斷定?蔡琰所作。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尚須進一步研究。
  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傑作。它長達五百四十字,象這樣的長篇?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她在被擄途中,受盡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滯留胡中的漫長歲月中又無時不?思念親人鄉土的感情所煎熬:“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幸而得以歸國了,卻又要和親生的子女離別: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待她回到家後,等著她的是一片廢墟。她雖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在殘酷的禮教統治下,有了象她這樣遭遇的人是?人所不齒的,無可奈何她只有“懷憂終年歲”了。這首詩雖然中心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個動亂的現實中,遭遇這樣悲慘命運的正不知有多少。所以,它是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
  漢樂府中開始大量出現?事詩,象《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以詩中人物自?身世遭遇。《悲憤詩》正是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接受了這一傳統影響的?物。《悲憤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於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使人有如親臨其境,目睹其人。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
  騷體的一首藝術成就不高。《胡笳十八拍》卻是一首長篇的浪漫主義的抒情傑作。它與《悲憤詩》雖然是同寫一件事,但風格迥異。它不是客觀地細緻地描寫詩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飽含血淚地對不幸的命運發出呼天搶地的控訴,感情洶湧澎湃,如第八拍中寫道:
  ?(謂)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謂)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這很能表現這首長詩的藝術特色。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