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4-12-01


三千年來恩怨

巴勒斯坦的紛爭

亞谷

 

  今天世界上人的眼睛,注視着地中海岸邊的一塊小土地。在那裏,有不同的民族,有共同的問題,就是他們把那塊地稱為他們的家鄉:這個字,有多少情感牽繫呢!當然,一塊地不能有太多的主人,各執各的理由,沒有誰願意放棄,沒有誰願意讓步。簡單說,這就是中東問題的癥結。

  但神是全地的神,因為祂創造了宇宙,這宇宙屬於祂,而且是為了祂的榮耀而存在。“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篇24:1)不論問題在人看來如何錯綜複雜,在神不是問題,一切世事的運作,都是要成就祂的旨意。所以信徒不是要看甚麼事而驚惶,而是要仰望主。

問題的由來

  當亞伯拉罕還住在迦勒底的吾珥的時候,巴勒斯坦就是聖經所稱的迦南地,已經有人居住(創世記13:7);現代考古學也證明,那時候的赫人帝國,確已經有相當高的文化。

  神召亞伯拉罕從吾珥出來,並應許他:“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比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世記12:1,2)神不是提倡種族主義,對某些人特別偏愛,而是給他特別的使命,要藉他傳播正確的信仰,使人認識神,並應許從他的後裔中,興起彌賽亞,作世人的救主。神一步步的引導他,往迦南地去;他的妻子撒拉就死在那裏,所埋葬的墓地,就是亞伯拉罕用銀子向赫人買來的(創世記23:7)。但神召他出來的時候,就與亞伯拉罕立約,要將那地賜給他的後裔(創世記15:13-21)。後來神更指着自己起誓:“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世記22:15-18)

  以後,以色列和十二個兒子並全家,下到埃及居住。到四百多年後,成了大族,卻淪為奴隸。神差遣摩西,引導他們從那裏出來,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是約書亞帥領他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不過,以色列人並沒有照神的吩咐,趕出那地的原住民;竟與他們混雜相合,效法他們的行為,拜偶像,行邪淫,得罪唯一的真神。神差遣先知多次警告無效,以至神藉先知耶利米說:“你們怎樣離棄耶和華,在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神,也必照樣在不屬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人。”(耶利米書5:19)這樣,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到外邦。

中東與巴勒斯坦

  近代歐洲人,以自己為中心,習慣上把他們東邊的地方,稱為“東方”:近歐洲的地方,稱為近東;遠到太平洋岸的地方,稱為遠東;從北非到地中海岸的地方,稱為中東。英國盛時的軍事建制,就劃為中東地區。法語稱為Levant是“日出之地”的意思。所以,這套語詞,含有帝國主義支配世界的背景。那時候,英國人看自己是支配世界的主人。這與華人以自己為中心,定出東洋人,西洋人的作法,同出一轍。說到亞洲人自己也用“遠東”這類地區性名詞,並不光榮,不如換稱亞洲甚麼的。

  巴勒斯坦(Palestine)這名詞,來自希臘文Palaistina,源於希伯來文Pleshet,意思是“非利士人之地”。阿拉伯文則為Filastin。阿拉伯半島,位於紅海和阿拉伯海中間,北界波斯;原居住的部族,大部分以游牧為主,是聖經所載的摩押,亞捫,以東等國,亦有亞述人。到羅馬統治時期,稱之為阿拉伯。約在第三世紀,發展了阿拉伯語文。後來到第四世紀,有部分部族和埃及接受了基督教;大部分則崇奉異教信仰。直到第七世紀,穆罕默德(Abu al-Qasim Muhammad, c.570-632)興起,發展回教,成為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十一世紀後,衰落分裂,大部分歸土耳其保護,有部分人民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勒斯坦歸屬英國統治;猶太人相繼回歸的漸多,成為與當地居住的人民衝突的情勢。

錫安主義與復國運動

  奇妙的是,一千多年來,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國亡而心不死。他們一直想要回到故土。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對猶太人的態度轉好。十九世紀時,流亡的猶太形成了一個運動,名叫作Hovevei Ziyyon意思是“愛錫安者”,鼓勵農民和工人回到巴勒斯坦定居。

  匈牙利猶太人赫慈勒(Theodor Herzl, 1860-1904),是一家奧地利的報紙記者,於1897年,在瑞士召開第一屆錫安會議,被舉為主席,發行Die Welt (世界)周刊。

  1903年,在俄國的猶太人遭受反閃族者迫害。英國政府在同情下,應許劃出烏干達的六千方哩土地(今肯雅),給他們聚居。赫慈勒認為不妨接受為過渡性措施;但錫安運動者,在大會中群情激昂,認為是妥協,有背理想,不予接受,寧願回到他們那塊災難的土地。迫得赫慈勒舉起右手,以希伯來語引誦詩篇第三十七篇:“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枯乾!”大會婉謝英國好意建議。次年,赫慈勒就以英年早逝了。但錫安運動有新起的領袖,仍然在衛斯曼等人的領導下繼續下去。

  1917年,英國政府的外相貝復發表“貝復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表明英國支持猶太人回歸。據說,那是因為猶太化學家衛斯曼,後來以色列的首任總統,為英國人發明了TNT炸藥,嬴得了英國的支持錫安運動以為酬謝。那年,英國騎兵名將艾倫貝(Edmund Henry Hyman Allenby, 1861-1936)率軍由埃及北上,光復耶路撒冷;更進而在米吉多大獲全勝,終把土耳其逐出巴勒斯坦。於是,漸有更多猶太人移回定居。

  到1930年後期,英國政策轉而壓制猶太人。激烈的猶太人武裝組織,則企圖以暴力逐出英國勢力。最著名的行動,是爆炸大衛王旅店的英軍總部。後來以色列的政治領袖,沙邁總理(Yitzhak Shamir),比金總理(Menachem Begin),達揚將軍(Moshe Dayan)等,都曾被算為“恐怖分子”。

  不過,在英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附近地區,已經有許多阿拉伯人,住在那裏。英國的統治政策,是分而治之。結果,弄出許多小部落,都有了王。這批腐敗的獨裁者,壓制人民,也同猶太移民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衰落的大英帝國,不願也不能再負這沉重的擔子,就把這塊託管地區,交給聯合國處理。 1948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共和國正式成立,立即得到蘇聯和美國的承認,英國和其他國家隨之。由錫安運動領袖俄國化學家衛斯曼(Chaim Azriel Weizmann, 1874-1952)為首任總統,本古良(David Ben-Gurion, 1886-1973)為總理。但沒有憲法,因為宗教與政府的關係無法界定,而猶太教的極端基要主義(Hasidism)分子,則拒絕承認現政府,認為並不是甚麼“復國”;他們拒絕服兵役,只注重個人敬虔。

  原住在那裏的阿拉伯人,被強迫遷出劃歸以色列的土地,自然不心甘情願;周圍的亞拉伯國家,不願見到現代以色列的存在,群起要把他們趕下海中滅絕。但分開紅海的神,現出奇蹟,1948-49年的戰爭,草草成軍的以色列人,倉皇應戰,竟然擊退人數多許多倍的對方,而屹立不動。以後,相繼而來的衝突, 1967和1973年的戰爭,都是以色列在眾寡懸殊的兵力之下,取得迅速而確定的勝利,擴大了所佔領的土地。

  我認得一個繪製地圖的瑞士人,阿拉伯人要求,他們出品的世界地圖上,不得印有“以色列”字樣,只可保留空白,否則即以炸彈對付。可見其敵對觀念之深。

  但在實際問題上,戰爭固然不易,和平更難;想不到保持勝利成果,比取得勝利成果的代價還要大。以色列要維持佔領區,但在戰場上失敗的一方,要在會議桌上得利,也要以暴力反抗佔便宜。阿拉伯人有幾個不同的組織,和以色列人敵對。在1973年,聯合組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獲接納加入阿拉伯聯盟,聲勢壯大起來,可以跟以色列人談判了。

  納粹種族滅絕的Holocaust (希伯來文Sho'ah,或Hurban是燔祭或燒盡的意思),有五百七十五萬人犧牲,堅定了猶太人奮鬥求存的意志,雖然只有少數的人口,堅持立意保衛國土,不因壓力而屈服。

  巴解對付以色列,總以代雅辛(Deir Yassin)事件為口實,宣揚以色列人如何集體屠殺。據說,在1948年四月九日,比金(Menachem Begin)領導的突擊隊Irgun,屠殺了代雅辛村的一二百名阿拉伯士兵及平民,包括婦孺在內,事實真相始終難明,但對方一直用以宣傳。而以色列一向不願築起籬笆,與巴勒斯坦人作好鄰居,因為那等於承認有部分土地不屬他們;當然,他們對待巴勒斯坦人,也缺乏尊重,更說不上友好。不過,以色列公正的偉大政治家本古良,常說:“不管外邦人怎樣說,只在乎猶太人如何作。”他對代雅辛事件的比金,主張徹查嚴辦;在離世前不久,他說:“為了真正的和平,除了耶路撒冷和哥蘭高原以外,以色列在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可以歸還巴勒斯坦居民。”這算是他最後的遺言。 

  至於巴解領導階層,則利用難民營,從各阿拉伯國家,聯合國等方面,每天得到上百萬美金的收入,所以也無意真正解決問題。近來的自殺式炸彈攻擊,收到恐怖效果,激起有些國家同情,也使雙方仇恨愈演愈深。

誰是以色列

  以色列不是字母的組合,不是一塊地,而是一群人。

  使徒保羅說:“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羅馬書2:28,29)

  中世紀的教會,致力迫害猶太人,奪取他們的錢財,強使他們轉變信仰。在十字軍東征的時候,猶太人並未受其利,反成受害者,有的竟然被屠殺;以至使猶太人轉而同情回教,反對基督教。

  近代弟兄會的興起,對猶太人的態度轉變。他們以為神對猶太人有另外的應許,照時代論者的解釋,在教會時代之後,以色列會全家歸主。加以工業革命後,猶太人在工商業上的成功,也影響政府的政策轉兒對他們有利。

  歸正信仰的教會,則以為信從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拯救,教會是新約的以色列人;是“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就是我們這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的人。”(羅馬書4:12-25)因為主復活“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使徒行傳15:14-18),擴張包括了外邦人。又說:“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祂的兒女”(羅馬書9:6-8)。惟有信的人,是應許的兒女,就是教會。這樣,猶太人當然可以加入這信的團體,但在新約的恩典中,並沒有特殊的地位。

  兩種不同的觀點,不是無關重要的教義解說,而是影響對世界事務的看法,特別是以色列主要支持者美國的政治決策。

  神絕不鼓勵種族偏見。神揀選亞伯拉罕,把“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馬書3:2),是要他和他的後裔,使別人從他們得福。

  現代以色列國,基督徒有多少呢?除了沙地阿拉伯之外,以色列是所有中東地區基督徒最少的國家,比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但都少;至於埃及,全人口百分之二十是基督徒。反之,巴勒斯坦人中,基督徒比率則高得多,雖然因缺乏基督教國家的同情,人數在減少中。而以色列人中,信有神的不到百分之八,不僅基督少,僅有的少數還要受許多歧視,這樣看來,非以色列的外邦基督徒,更是“以色列”人了。

  誰是以色列?哪裏是耶路撒冷?哪裏有神的聖殿?這成了很難回答的問題。

從聖經來看

  聖經一貫的顯示,神是信實守約的神。對神的誓約,國家的條約,交易的契約,婚姻的盟約,神都奇妙的認真注意,絕不許有權變的餘地。

  神要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後,要趕出所有的原居民,不可同他們混合。但以色列人沒有那樣作,為了各樣理由,容許他們留在那裏。神就使那些外邦人,作他們肋下的荊棘。因為以色列人不守約言。

  約書亞和以色列的長老,沒有求問神,就同基遍人立約,容許他們住在中間。後來掃羅王大發熱心,要滅絕基遍人,以為是好事,反受神降罰,並要補償(撒母耳記下21:1-9)。

  以色列北國十支派亡了國,南國猶大,靠巴比倫而生存,指神的名訂下了約。後來他們以為條件不好,悔而毀約;神判定猶大國必遭毀滅(以西結書17:12-16;耶利米書34:15-21)。神是信實的,是守約施慈愛的神。

  猶太人接受聯合國的支持,在劃定的界限內,建立現代以色列國,自然也有信守的義務。以色列人對佔領區內的阿拉伯人,必須予以人道的待遇,不該加以迫害。

  至於美國,傳統的支持以色列,幾乎至於無條件和放任的地步。不過,阿拉伯國家操縱石油生產,汽車對美國人特別重要,為了衛護汽車,不惜出賣靈魂和品格:世界唯一強國,竟成了區區沙漠專制酋長的看家犬,任其頤指氣使!其實,對於那些腐敗的人物,即使不立即推翻,也該予以“限制性保護”才是。

  當然,基督徒不都能決定政策。但我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也保括和平,興盛)。如果有機會,該為敵對的雙方溝通,讓巴勒斯坦所有的居民,建立和平。如果去旅游,至少要與巴勒斯坦的教會團契,了解他們;因為他們到底也是我們的肢體,是神的聖殿啊!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
  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
  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詩篇132:6,7)

  我們所盼望的,不是地上的國。這是主在升天前,對門徒思想的最後糾正;然後,交託給他們傳福音給萬民的使命。因此,主的門徒所唯一盼望的,是以色列真正的復國,那必須是“大衛的後裔”坐在寶座上,就是主救主耶穌基督的再臨,也就是萬物復興的時候(使徒行傳3:19-21)。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41220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