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藝文走廊.建築 ✐2006-05-01


淺談中國傳統建築

謝順佳

 

  旅行中國,多是遊覽名勝古蹟,名山大川和古今風物。看到的建築物,往往使人不知從何角度來欣賞和吸收。本文試給讀者提供一些欣賞傳統環境的基本知識,俾在旅途中便於玩賞。

  上古穴居而野處。西安的半坡遺址(即今之陝西博物館),可以看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淺穴建築和群居情況。穴居僅適宜於較乾燥而具大陸性氣候的地帶。穴居的好處是冬暖夏涼。因為地面下一公尺地段便具該區的年平均溫度,加上穴之中央置火種,能令冬季時保持舒適的溫度。


半坡遺址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221年,自夏迄秦漢,遺留下的建築,有商代的城牆建築遺址,秦的長城,漢墓和少量的石闕。至於當時的城市發展和建築情況,則要倚賴文獻的記載,漢代的陶屋和畫像石磚和其他古物,以及倚賴推斷了。

  從秦漢到隋統一的七百年間,這是中國建築風格從摸索到成熟的階段。同時,社會經濟活動發展極快,加上南北朝時外來的佛教影響,奠下了隋唐建築風格定型的基礎。
  所謂風格定型,只限於宮廷和宗教建築。這種固定風格,是具有下列的元素:一,群體的建築形式;二,對稱的位置;三,曲線屋頂,屋身,台基的建築三單元;四,斗拱的應用;五,木的構架,但常用磚石為輔。
  此五項特點,自隋唐始,經歷宋元明迄清,基本上沒有大的不同。


斗拱

  總的來說,中國建築的基本型,特別是具有斗拱的大木作,不論是北京的故宮,蘇州的玄妙觀,大同的善化寺和上下華嚴寺,五台山的佛光寺等,都具有此五種特點。自唐迄清,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演變只限於元素大小,運用的技巧,結構裝飾的複雜程度而已。
  北京曾為金元明清的首都。今日北京城的規模,是承繼了元代時的城市設計。當時對於城牆,城門殿宇,河道,倉房,街坊,道路,府第,衙署等,皆有仔細的計畫。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我們的祖先實在了得。妙應寺的白塔是元代遺物,十分古樸。這實心的古塔,是我國古塔建築最早式樣之一。
  遊客必到的故宮和頤和園,我們一方面可以讚嘆建築群的規模,但另一方面,千萬不要讓慈禧太后影響了我們崇高的唐宋時代審美觀,慈禧喜歡繁褥的裝飾和複雜的圖案。且看頤和園的長廊,蘭額上的壁畫,雖然幅幅不同,老兄看了一兩幅後,準會掉頭去欣賞昆明湖了。長廊和沿湖的樹木,設計是和諧,兩者皆能使昆明湖更嫵媚,更可愛,但長廊本身的裝飾,卻令人心煩意亂。
  今日的天橋,琉璃廠,已非老舍,曹禺,魯迅,巴金筆下的形象。但是四合院的民居,可值參觀清真寺和喇嘛寺時,或看膩了清式建築時,溜出街裏走走。踏進任何三四合院,撲面而來,是院子的寧謐。街上人聲車聲,倏然消逝。冬日和煦的陽光,把院子和室內空間,熏得暖洋洋,可惜,每一個四合院,住上了四五伙人家,院子遂成為彼此吵罵爭執的空間,有寧靜而沒有和睦。上海和北京,是看到居民吵罵最多的城市。
  萬里長城是世界著名古建築,今日美國羅省的高速公路,也是長長的,卻不能像萬里長城,招徠了那麼多國際友人的欣賞。可是長城下的商戶,為廣招徠雜亂一片,深令長城失色。
  斗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構件,位於屋頂和柱之間,一般來說,是分辨建築朝代的最好關子。唐宋時代的斗拱,組織明朗,構件較大,是整體建築結構的一部分。斗拱到了明代,已趨於纖巧和細小。到了清代,其結構功能消失,而演變為蘭額裝飾的一部分。
  去了北京,清代建築,可知一二,但唐宋元明的建築情況,卻要到其他區域了。

粵閩地區傳統建築之特色

  華南沿海,包括廣東和福建,氣候受海洋性季候風影響。春夏兩季吹東南風,秋冬轉吹乾燥的北風。年雨量頗大。區內多是丘陵地帶。鑑於古代南方之交通以河道為主,陸路交通很不方便,福建和廣東的建築,尤其是民居,多就地取材,且各具濃厚的地方習慣和風俗,建築風格,便多采多姿了。


曾氏大屋

  福建丘陵,盛產石材,各類型建築,如民居,寺廟,府衙,祠堂,多以磚石為牆,木為樑,上蓋板瓦,屋脊外形成曲線,弧度如船底,檐之末端極盡裝飾之能事。由於此區潮濕,木結構壽命不長。同時,此區缺乏大木材,故以木為柱,除光孝寺,陳氏家祠,梅庵等主要寺院,餘者多以花崗岩為柱,福建盛產花崗岩,故一般建築,便盡可能使用花崗岩,甚至欄柵,亦以一支一支石材為之。石能耐風雨,欲忌霜雪,此區卻難有霜雪,故具六七十年壽命之石屋,潔白如新建者。
  明清兩朝,尤以康熙末年,曾出現大量移民。從北方走向南方。沿海一帶遂出現了客家的集體住宅,保安措施為首要設計項目,環形的平面佈局,仍見於福建永定縣一帶,近乎正四方形之佈局,可見於香港吉慶圍和曾氏大屋。

   泉州開元寺之東西二塔,建於唐代,仿木之石鋪作,維肖維妙,硬朗和圓渾,兩者俱備,堪稱神品。
   肇慶梅庵,宋代之斗拱形制,雖經清代維修和數年前之修葺,精神仍在,誠是廣東古建之明珠。斗拱肖似燕子飛出,輕快舒展,稱“燕子拱”。
   廣州之光孝寺,是宋式代表作,陳氏家祠,清式之代表。

  廣東全省,可遊玩的地方實在不少;但由於歷代帝王,名士騷客,留下的詩詞文學美術,皆以華北華東為地理背景,故廣東名勝的知名度,遂遜於華東華北矣。
  粵北之丹霞山和錦江,若再加以發展,媲美安徽黃山。清遠飛霞寺飛霞山,取勢雄奇。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堪輿學原理,也以飛霞寺為最佳典例,寺院擇地,極為嚴格,鼎湖山之慶雲寺。也具很好的“明堂”例子。
  番禺蓮花山,原是清季之石礦場。清代南粵珠江三角州之石材,多取於此,由於採石技術特殊,故剩餘下來的山勢,恍如大型盆景。假如清代之黎簡,蘇仁山,汪後來,居廉,陳澧等書畫家曾到此,留下些石刻碑文,便堪與肇慶之石室岩洞比擬。
  所以,吾人旅遊,千萬不要以耳代目。更不要以今日的社會價值來量度昔日之社會價值。旅遊之際,當抱着“於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庶幾近矣!

粵省具代表性古建築

  光孝寺

  光孝寺位於廣州,全寺佈局十分散漫,概因歷代皆有建築之增減。增減時卻沒有從整體來仔細研究,故建築與建築間的空間,蒼涼散亂,幸有兩株河子樹和菩提樹,修柯戛雲,聊為點綴。更有石幢,鐵塔和髮塔,惜放置空間不佳,未能豐富地點綴環境。


光孝寺內之大雄寶殿

  寺內之大雄寶殿,是本省最具古建築特色的佛殿。本殿雖經多次維修,皆能保存宋代建築特點。蓋宋代建築,外形及斗拱,皆雄渾古樸,但內部之空間,沒有唐代建築的高狹和凝重,但較寬敞和流暢。
  遊寺時須帶備強力乾電筒,始可詳細欣賞斗栱和間架舖作。

  陳家祠

  陳氏家祠,是結構嚴謹的群體建築,三進六院十九廳堂,更是典型清代宗廟建築。封建主義之典章制度,儒家的鄉間組織,從此處之建築藝術,充分表露無遺。陳家祠是研究封建社會制度和建築關係的最佳例子。

  建築間的廊子,晚清已用生鐵鑄造的廊柱。因此,每“進”的三個院子便能聯在一起。

  大門兩旁的磚雕,細緻嚴謹。聞說,磚雕技法已失傳。

  鎮海樓

  鎮海樓是鮮見之多層古建築。一般古建築,高僅兩三層。明代帝王如此削去此處山頭,建此五層大樓,諒是當時風水先生之作,值此鎮攝本處不祥之氣云,兩旁強偉之山牆,中鏤五間,遠看整齊畫一,對比簡潔,古雅得很。


鎮海樓

  梅庵

  位於肇慶之郊,梅庵之大雄寶殿,也是宋代建築型制。其燕子昂和穿插枋,是梅庵建築最具特色之地方,經前年灌漿加固,今修繕完畢,料將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云。

  藏霞寺

  清遠位於北江中游,歷代以來,常常泛濫。藏霞寺建於山腰,隱秘於叢林間。蓋寺廟選地,最為重要。鼎湖山之慶雲寺,是選地最佳之代表作。從堪輿學來看,兩旁有高阜護衛,後有枕石。常云,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飲有源,食有明堂,這便是建寺廟之選地準則。清遠之藏霞寺,亦具此理想環境。

  南華寺

   南華寺雖是六祖慧能發源之地。但選址沒有慶雲和藏霞那般學問。故歷來南華寺多受兵燹,歷遭官兵圍剿。寺內佈局頗統一,有關傳說和神話很多,趣味高也!
   東莞可園與番禺之餘蔭山房,是尚餘之廣東最佳古典園林。

  除上述各處,廣東還有很多饒有藝術風格的古建,如廣州花塔,肇慶的崇禧塔,閱江樓,潮州開元寺,佛山祖廟,西樵之雲泉仙館等,皆有不同的建築特色。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0505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