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科學 ✐2006-11-01


生物知趣

蝗蟲為禍

蘇美靈

 

  蝗蟲(Locust)似乎和人類有十分悠久的淵源,自有人類歷史以來,蝗災已是惡名昭著的,他們廣泛地破壞農作物,使農民損失慘重,多次引致大規模饑荒,破壞無遺。雖然現代科技早已控制危害人類的多種傳染病和致命的疾病,蝗蟲依然不斷造成重大的損失,即使噴灑了效用持久和強力的殺蟲劑,牠們仍然橫行無忌,使科學家苦無良策去對付這些可惡的傢伙。蝗災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更凶狠的大肆侵略,橫掃非洲各國,使這些本來已遭受天災人禍不斷蹂躪的貧窮小國更苦不堪言。究竟蝗災的成因是甚麼?現代科技為甚麼非但未能解決這歷史悠久的災害,反而加重它的破壞性?

一.蝗蟲種種


非洲沙漠蝗蟲

  按動物分類而言,蝗蟲屬於甲蟲目,這一目包括甲蟲,蟑螂,蟋蟀,螳螂。蝗蟲有八個不同品種,牠們屬於短角蚱蜢類,在雀鳥店出售的餵雀用的也是蝗蟲,牠們專食草本植物,其中最著名者有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棲居在非洲和亞洲,長五厘米。另一種常見的遷移型蝗蟲(Migratory Locust)分佈在非洲,亞洲,歐洲和澳洲,通常在樹林或沼澤林旁邊乾旱的草原棲居。美洲也有獨有的遷徙型蝗蟲,在十九世紀曾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牠們啃光大片草原,使西遷者無法餵他們的牲畜,在1935至40年間在大西方平原也造成嚴重損失。

二.生活史


蝗蟲產卵

  不同蝗蟲種類的生活史各不相同,以沙漠蝗蟲為例,雌性蝗蟲先在沙地上用尾部造成一個長十厘米的洞,然後產下一堆佈滿泡沫長1.2厘米的卵莢,每隻雌蟲可以產下四五個卵莢,每個卵莢內有70-100隻卵子,卵子需時兩週以上才可以孵出。
  幼蟲先從洞內爬上來蛻皮一次,變成“若蟲”(Locust nymph),其後在數星期內再蛻皮五次始能變為成蟲,牠們生活史有兩個階段─獨居的或群集的,在身體形狀和行為都不相同。
  成蟲長40-60微米,淺黃色至棕色,翅綠中帶黃,透明,有棕點,每年可以生產數代之多。至於其他蝗蟲,牠們在產卵數目,蛻皮次數,顏色,成長期的長短,體型和壽命都與沙漠蝗不相同。

三.多態現象

  蝗蟲一個最特別的地方是階段多態現象,根據環境的改變,牠們的體型可以改變成為不同的階段,最極端者為獨居型和聚集型。無論在身體的顏色,身體各部的比例和行為都反映牠們身體內部生理的差異。下表顯示兩種型態的分別:


獨居型

聚集型
1. 代謝率正常 1. 代謝率增加
2. 綠色 2. 黑色,橙色
3. 雄性身體顏色不變
3. 雄性體色改變
4. 頭部較窄 4. 頭部較寬
5. 後腿較長 5. 後腿縮短
6. 動作緩慢 6. 急速奔馳
7. 在出生地左右出沒 7. 遷移
8. 無害 8. 為患作禍

 

  根據英國倫敦抗蝗研究中心的報告,蝗蟲變成哪一種體型有賴於牠成長的環境,牠們若在某一個密度之下成長,便會變為獨居型,否則會變為聚集型,那未成熟的幼蟲若混在成蟲堆成長的話,牠們的成長率會加速,顏色也會改變,因為雄性成蟲的表皮細胞會分泌一種信息素,刺激幼蟲的成長和變態,群體密度太高會刺激更多幼蟲變成聚集型。

四.潔淨動物

  蝗蟲屬於潔淨的動物,利未記第十一章:22節說:“其中有蝗蟲,螞蚱,蟋蟀與其類;…這些你們都可以吃”。因為牠們專門吃草類植物,不吃肉類或腐物,所以是潔淨的。施洗約翰也是以蝗蟲野蜜為食糧為生。亞拉伯人早會串燒蝗蟲,稱之為佳餚美品,味道可媲美家禽和海鮮。現在不少地方鬧饑荒,事實上,蝗蟲富蛋白質,科學家可以研究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有效地大批培育蝗蟲,以解決蛋白質不足。好像中國人吃龍虱一樣,或非洲人炒螞蟻。

五.蝗蟲生態

  在眾多昆蟲品種之中,蝗蟲實在微不足道,論品種,牠們不及蒼蠅,飛蛾,蝴蝶,蚜蟲和甲蟲多。論分佈範圍,牠們極少在北方生長,因為氣溫太低。論體形,牠們又不及蝴蝶美艷奪目,也非愛好拍攝者的攝影對象,若將牠們的頭部放大了,牠們那對駭人的大複眼和黑色鋸齒形的咀可能會嚇怕小孩子(在不少科幻的電影中,都是將昆蟲放大,使人看了毛骨悚然,非常可怕)。蝗蟲只是草原,沙漠和沼澤生態系統的一個成員,參與這些地區的食物鏈的正常運作,因為牠們是蛇,雀鳥,食肉昆蟲,例如螳螂和細小哺乳類動物的獵殺對象,一方面提供食物給上列動物,一方面可以平衡蝗蟲群體數目,是自然運作最美妙的安排,但是為甚麼會有蝗災呢?是否人為的因素促成了這些災害呢?

六.蝗災


蝗災

  在1984-85年間,非洲由於饑荒死了二百萬人,其中一半在埃塞俄比亞,其後雖然經過國際救援,饑荒稍為緩和了,但由於內戰的影響,糧食仍然短缺。及至久旱之後來了連場大雨,可惜非洲禍不單行,災禍連綿,因為大雨造就了適宜蝗蟲產卵所需要的環境,隨即帶來了五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有人說:“雨水不降,穀物不生,結果饑荒;雨水下降,穀物盛長,蝗蟲滋生,結果又是饑荒”。最罕見的是在同一年頭,非洲各地區有不同品種的蝗蟲,包括西非蝗蟲,近紅海的沙漠蝗蟲,東非和西非的棕色蝗蟲,同時都變成遷徙型。在這一次災害中,2.6平方公里可以有蝗蟲七噸,數目約有一億至四億隻,在一天之內蓋滿一百五十公里,吞下足夠供養一萬二千人一年所需用的糧食。一隻雌性蝗蟲在三個月內可以產下四百幼蟲。非洲各國的內戰和游擊戰,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政府軍哪裏還有資源去控制蝗蟲,雖然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滅蝗隊嘗試在非洲推出大規模滅蝗計畫,也因為各地內戰妨礙了有效的滅蟲行動。單在1987年的蝗災,間接造成無數飢民餓死。

七.人類的愚行

  究竟蝗災是自然災害抑或人為災害?為甚麼在廿世紀的蝗災比過去的災禍更具破壞性?人雖發明了殺蟲藥,可以對付不少害蟲,為甚麼蝗蟲依然為患?1987年的蝗災是發生在1980年代長期旱災之後,在80年代世界各地氣溫出現反常的現象,其中最著名的是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海平面上升,冰帽有溶解的跡象。溫室效應是由於工業國大量燃燒原油引起的,卻造成全球氣候和下雨規律反常,以致一些地方出現旱災,一些地方例如巴西和孟加拉頻頻發生水災,低窪地區首當其衝,非洲北部還有沙漠向南擴張的現象,乾旱情況更加顯著。此外,蝗蟲的自然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人類大量砍伐日漸稀疏的樹木,以致地土更加光禿,造成旱災。

  另一方面,南非由於種族隔離,白人政府擁有全國80%的土地,農民種植小麥,像在歐洲一樣,而非種植非洲本地的穀物,一大片田地都是採用現代化科技農耕法,有完善的灌溉系統,使土地在一整年都有充足的水分,是蝗蟲在冬天的好去處,以致大批蝗蟲在冬天南移,大量繁殖,在夏天飛回北方大肆破壞。溫室效應導致下雨模式反常,八月本來是旱季,突然雨水大降,那些本已長期進入休眠期的蝗蟲可以突然孵了出來,使蝗蟲數目倍增,造成“人口爆炸”。

八.農藥為害

  由於蝗蟲為禍,西方昆蟲專家苦思對策良方,在過去他們用狄氏劑去消滅蝗蟲,預先在泥土上大量噴發農藥,待幼蟲一孵出來便可以把牠們殺死。但含有氯氣的狄氏劑在歐美早已被禁,因為一來它持久性強,不能自然分解,它更是致癌和致畸胎物質,最而代之用一種較溫和,持久性較短和毒性較低的“費尼泰安”(Fenitrothion),可惜這種新藥不能有效地對付蝗蟲。所以專家意見不一,有些堅持仍可採用狄氏劑,但遭受保護環境人士反對,認為這樣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不公平,在歐美國內禁用的東西卻在他國大量使用,但不用的話又不能對付蝗災。事實上,問題的癥結不是在那些蝗蟲,乃是在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使泥土和生命網失去平衡,造成無可補救和嚴重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看來,蝗災在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都不會有解決的方法。

九.末世現象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7節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多處有饑荒是末世的現象之一,雖然它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似乎在今天這個農產量高峰時代,饑荒反而比過去更為嚴重。約珥書一章4節說:“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吃…”。末世的蝗災也會比過去所發生的更厲害,在埃及的十大災難中早已描寫了蝗災所造成的大災害,但在今天,蝗災範圍比以前更大,人為因素使更多蝗蟲滋生,加速他們對農作物造成的破壞。

  生活在富庶的地區,我們還未嘗到飢餓的滋味,但全球有一半人口是在挨餓的,我們是比他們更有義麼?當然不是。今天神仍然存留我們的性命,使我們豐衣足食,是由於祂對我們額外的憐憫和恩典,我們豈不更加應該救助第三世界的飢民?至少可在物質上提供援助,以盡一點綿力。

選自作者著:聖經與生物學,第七集。基督教天人社出版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1120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