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4-11-01


吾哥窟(上)

國樑

 

  在撰寫本文時,收集了不少有關吾哥和高棉的中英文資料,中文的除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紀有深入的詳述外,其他的多由英文譯成的,英文的也多從法文翻譯。 中文譯名不一,同時出現不同的譯法,十分混雜,以Angkor一詞,有“吾哥”和“吳哥”兩種。記得當年在柬埔寨時,當地華人就稱Angkor為安哥,我認為安哥比較適合,不同譯名,真費腦筋!也是現今中譯的一大難題,期望他日能夠統一。年輕時,去過幾次吾哥窟,那時候沒有旅行團,更沒導遊講解,只有高棉人用棉語述說吾哥的傳說,有時是一群當地的小孩圍住坐在石階上的黃衣僧侶講述有關吾哥的史蹟,我們也隨着站在旁邊聽,故事十分動聽,小孩不時也發問,一來一往的也聽了不少。有一次一位僧侶見到我們就用華語交談,原來他是華僑,成為當地的僧侶。這也是我對柬埔寨和吾哥窟的零星記憶。

高棉的微笑

  雨滋育了這片熱帶森林,高大的蒼翠榭木遮蔽了這“高棉的微笑”,經歷了漫長風霜歲月,石像剝蝕了,微笑顯得格外的神秘。四周木造的宮殿民居也被野草佔據,倒楣了!這“高棉的微笑”就靜靜地躺臥叢林中,被人忘掉了。幾個世紀過去了,沖蝕了人們對微笑的記憶,以往的光輝只留下神話般的傳說:睡了“高棉的微笑”!

  在公元802年雅薩瓦曼二世(Jasavaman II)開始與建吾哥窟,至1431年雅薩瓦曼七世(Jasavaman VII)才完工,歷時四百年。1431年與暹羅(泰國)戰役後被佔據,遷都至金邊市(Phnom Penh) 。吾哥窟被森林遮蓋了四百多年,被人忘卻,直到1861年法屬時期才被法國歷史學家亨利.毛霍德(Henry Mouhot)重新發現。

吳哥王朝


柬埔寨地圖[放大 ]

吾哥建築群[放大

  關於古代的柬埔寨,中國的史書有過許多記載,如太平御覽梁書晉書南齊書等。元朝使節周達觀更是在吳哥生活了三年之久,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真臘風土記,詳細描述了古代吳哥皇朝的情況。
  據考證,柬埔寨人的祖先是吉蔑人(Khmer),定居在洞里薩湖附近。公元初年,一個從爪哇來的婆羅門教徒混填來到這裏,娶了一位女王柳葉,建立了富饒而強盛的扶南國。五世紀時,位於湄公河中游的兩個扶南國所屬的侯國合併為真臘國;六世紀下半葉,真臘國王拔婆跋摩將扶南國和真臘國合併;七世紀下半葉,真臘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陸真臘,南部稱水真臘。
  公元802年,一位逃亡爪哇的真臘王子捲土重來,統一了真臘,他就是吉蔑帝國(吳哥王朝是其鼎盛時期)的開創者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闍耶跋摩二世初登王位時高棉還臣屬爪哇,但兩年後他便使高棉獲得獨立。闍耶跋摩二世最初在湄公河畔建都,後又遷都至洞里薩湖北岸,最終定都吳哥。此後 六百年吳哥一直是吉蔑帝國的都城。
  吳哥王朝不斷的擴張,吳哥王朝在十世紀時曾六易國王,歷代國王均尚武好戰,其中尤以蘇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和二世為甚。在蘇耶跋摩一世(1002至1050年在位)統治時期,吳哥的勢力擴展到南至今日泰國的南部,北達琅勃拉邦的湄公河地區。蘇耶跋摩一世曾大力發展灌溉工程,修築了寺廟,規劃和擴大了柬埔寨古都吳哥。
  蘇耶跋摩二世1113年登基後,繼續向外擴張,佔據了暹羅的大片土地和馬來半島的東海岸;1123至1136年間更是對越南展開一系列不間斷的進攻;1144年廢黜了世敵占婆王,次年兼併占婆。至此,吉蔑帝國達到了全盛的頂峰,其疆域達一百萬平方公里,包括二十個左右的屬國。
  然而,與其武功相比,蘇耶跋摩二世的文治更為史學家和後世稱道。今人能夠窺探到吳哥王朝的輝煌,多半是得益於隱藏在叢林間達數百年之久的吳哥窟。將吳哥王朝的輝煌以吳哥窟的形式留待後人瞻仰的便是蘇耶跋摩二世。蘇耶跋摩二世即位不久便宣佈以毗濕奴教作為國教,開始營造供奉毗濕奴(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三位一體的主神之一)的吳哥窟。雖然他沒有等到吳哥窟的完工便戰死沙場,但後人還是將營造這座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宗教建築視為蘇耶跋摩二世一生最大的成就。
  在吳哥王朝的後期,能與蘇耶跋摩一世和二世並論的只有闍耶跋摩七世。但人們對這位國王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一無所知。闍耶跋摩七世四十歲時住在鄰國占婆。父王逝世後他的兄弟亞索跋摩二世Harshavarman即位,他仍然留在占婆。後來吳哥發生宮廷政變,他才返回故土,可惜為時已晚:其弟亞索跋摩國王已經遇害,叛臣特里呼伐那迪耶跋摩篡奪了王位。
  十二年後,占婆人侵入吳哥,推翻了特里呼伐那迪耶跋摩Udayadityavarman的統治。吳哥遭受劫掠,臣民淪為亡國奴。在這種情況下,年近六旬的闍耶跋摩奮起抗敵,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就率軍趕走了侵略者,打敗了所有國內政敵。1181年,六十一歲的闍耶跋摩登基後,闍耶跋摩七世仍繼續興兵討伐宿敵占婆,直至讓敵國俯首稱臣。平定之後,闍耶跋摩七世大興土木,建造大批新的佛寺,醫院和離宮別館。飽經戰亂,滿目瘡痍的都城吳哥城也得以重建。功成業就的闍耶跋摩七世得享年近百,是吳哥王朝最長壽的一位君主。
  1433年由於昔日屬國暹羅的入侵,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稱雄近六百年的吉蔑帝國雪融冰消。十六世紀末高棉改稱柬埔寨後,淪為暹羅和越南的屬國,還成了兩國交惡的戰場。吳哥古城逐漸從人們的記憶裏消失,湮沒在叢林之中。

  吾哥的建築群包括:
  1.Angkor Wat 吾哥窟(小吾哥)
  2.Angkor Thom 大吾哥
  3.Bayon 巴戎寺 大吾哥中央
  4.Bapuon 巴扶恩寺
  5.Banteay Sri 班帝士瑞宮(女皇宮)
  6.Banteay Kdei 班帝可代
  7.Neak Pean 涅盤寺 (巨蛇寺)
  8.Ta Prohm 塔布倫寺
  9.Ta Keo 塔基奧寺
  10.Preah Khan 普力坎寺
  11.Prasat Kravan
  12.Chan Say
  13.Pre Rup 普拉布寺
  14.Sras Srane 皇家浴池
  15.Preah Ko 普力哥寺(聖牛寺)
  16.Thonmanon 湯曼隆寺
  17.Lolie 羅雷寺
  18.Bakong 巴孔寺
  19.Phnom Bakheng 巴肯山


吾哥平面圖

Angkor Wat 小吾哥

  吾哥窟又稱小吾哥,與中國的建築群坐北向南不同,其建築是坐西向東,背五條的大道,面臨滾滾不息的暹粒河,在晨曦中,坐在寺塔高處東望,河面上金光四射,沐浴在那燦爛的光芒,令人感到無比的尊嚴神聖,彷彿見到昔日的光輝!

  吾哥窟多用砂岩石疊砌而成,總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周長約五公里剩十公里。四周由寬190公尺的護城河環繞,是一座方形石城,城內有層層疊疊的迴廊,寺內有三層台基,第二層台基四角各有尖塔一座,;第三層中央矗立着一座四十二公尺高的尖塔。第二層的四塔和第三層的高塔排列和平,結構緊湊,形如芙蓉,氣氛宏偉。整個建築的佈局,由寬廣的庭院和塔的結合,更襯托出中央聖塔的氣勢,這五塔的圖案就成為今日高棉國旗的標緻。





Angkor Thom 大吾哥

  大吾哥距小吾哥約四公里,為舊高棉首都遺址,面積約十平方公里,成正方形,每邊長達三千公尺。城牆用赤色石砌成,每塊石高達七公尺,厚3.8公尺。南,北,西城牆中央各有一道城門,東城牆有城門兩道,共五道城門。城門高二十公尺,門頂有一尊面向四方的涅婆神像,像表情安詳,嘴角露出神秘的笑容,這微笑被世人譽為“高棉的微笑”。像下門兩側各刻有石象,坐在象頂是一尊手執形如閃電的武器的Indra像。為了使門孔寬大而呈U字形,有異常見的拱形,門寬3.5 公尺,高七公尺,門框上隱約可見腐爛的木門痕跡。東面二道門一為帝王所用,另一道是臣民用,第五道門通往後王宮,又稱“勝利門”。城牆外繞着一道寬深的衛城河,四方河上各有一道十五公尺寬的大橋,左右橋欄上有五十四尊高達二公尺高的石雕神像,前後27尊面相對,手抓七頭巨蛇(蛇長二百公尺的七頭蛇(Nagas),勢似拔河比賽。


外圍尖塔高約二十三公尺,中央主塔座於東西南北軸之中點,
四角各內尖塔四座,共有塔八座。

Bayon 巴戎寺

  巴戎寺位於大吾哥正中,為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公元九世紀所建,中央尖塔又譽為“金塔”,周達觀撰真臘風土記有詳細的描述。此寺於十一世紀再由蘇耶跋摩一世重建(Suryavarman I)。在3.5公尺的台基上有十六座塔,代表當時高棉王國的十六行省,塔身佈滿雕刻,雕工精緻一中央三座金色聖塔兩旁台基四周排隊四十八座小塔,整體如山麓起伏,甚為壯觀。塔頂也各有面向四方的微笑石像,台基上均有迴廊,刻有精美浮雕,內迴廊浮雕主題取材印度教的傳說和釋迦牟尼的生活故事;外廊題材為當時庶民生活情況,如牛車,鐮刀,小船,魚網,耕作,捕魚,狩獵,建屋,婚宴,市集,鬥雞,雜耍等圖案,另有當時高棉人民抗拒外敵的戰爭史事,雕工精緻逼真,情節動人,為一套難得的藝術作品。

迴廊浮雕

放大

放大


吾哥日落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譯名與譯音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聖殿滄桑 ✍史述

談天說地

福音社會主義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常人的品德 ✍文中旴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合果芋 ✍餘暇

談天說地

夫妻情 ✍劉廣華

藝文走廊

諺語ABC:Carry His Cross 背起十架 ✍蘇美靈

點點心靈

那一捧滴翠的笙 ✍音凝

雲彩生活

骨質疏鬆症 ✍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