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5-01-01


模範教牧貝克斯特

史述

 


貝克斯特

  在十七世紀,英國有一位傑出的教牧,把一個品德敗壞,人以為最沒有希望的地區,變成了模範教區,成為“城造在山上”,為主發出光輝。

  這人是貝克斯特(Richard Baxter, 1615-1691)。
  這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一生不受人歡迎,可說是左右不逢源。如果定要說錯誤在他,他唯一的錯誤,是要討主喜悅,所以常不討人喜悅。這個,他該不了,也從來無意改變的。
  在早年的時候,英國國教聖公會當權;他屬於官方教會,卻同情獨立教會;以後,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被清教徒推翻了,他曾任清教徒軍牧,卻為了聖公會的教牧說話,因為他們也是弟兄,後來他看該那樣作,並甘冒大不韙,幫助促成英王的復辟。復辟後,他不接受封立為主教,卻被關進監獄。這個性向中和的和平之子,為了他的意見,給他帶來不少麻煩,受反對,遭迫害。
  貝克斯特從早年就體弱多病。在神學畢業後,於1638年受立為聖公會牧師。在那時候,英國的宗教和道德,都極為低落,無論是國家,是社會,是學校,情形都是一樣。但貝克斯特潔身自好,追求敬虔,並且極力與人和睦。
  他事奉的地區,不是人人爭取的富裕的肥教區,而是烏斯特郡的期德寺(Kinderminster, Worcestershire)那地區,約有二十哩方圓,在當時的人口約有三四千,或八百左右家庭。當地的居民,大部分業紡織,酗酒而品德敗壞,惡名昭著。雖然如此,貝克斯特愛那些人的靈魂,以為他們像別的人一樣誠實,而且立心要幫助他們。
  他愛他們的靈魂。不管自己體弱,病痛在身,他殷勤的工作,真是拼命工作。他有一首詩說:

  主呼召我出去工作趁着白天;
  警告可憐的靈魂轉回切莫遲延:
  決心儘快去傳播主的道,
  隨學隨教導同安波羅修一般。
  時時想到我不能活得長久,
  心中火熱為得人靈魂爭戰。
  我講道,不確知是否能再講,
  像將亡的人傳給將亡的人!
  啊,傳道者該如何切望得人悔改,
  誰知道教堂與墓園原是比鄰?
  看到人在傳講,在聽,在死亡,
  轉眼從時間進入無盡的永恆!

  因為英國的墓園常就在教堂後面,所以這樣說。
  他不但勤勞工作,而且誠心實意,盡心竭力。他不像講教會增長的人物,而拒絕盡力求速效和數字的試探,為要打下堅實的屬靈根基,要求會眾把教導化為實踐。在信徒品質上,他絕不妥協。在教區一千八百名達到領受聖餐年齡的人中,只接受六百人受聖餐。
  許多年之後,追述在那裏所作的工作,貝克斯特歸榮耀給主,感謝主的恩典,同時也檢討在人一方面所作的。這值得關心教會增長的人注意。他的著作,至今為事奉主的教牧重視。
  他認為地區教牧的同心合意,有很大的效果。因為他倡導教牧協會,包括區內所有教牧,不管是國教,或任何獨立教派全予容忍,全予接納。教牧的合一相愛,建立見證,可以率導信徒奉行,建立良好見證,保持和睦精神,而且能防止異端侵入,因為建成了沒有缺口的屬靈堡壘。
  另一項原因,他歸功於當地信徒都不富裕。他認為對多數人來說,地上物質的豐裕,會阻止他心向天上;他們悔改歸信之後,往往再被貪財私慾迷惑。但期德寺教區的信徒們,多能繼續堅守忠心,注重屬靈的事,因為地上的財富不多。
  他在同一地區繼續牧養工作,也有相當關係。在那裏工作了二年之後,英國內戰就起了。戰後,又繼續工作了約十四年多。附近的地區,幾乎每個人都認得他,他也認得所照顧牧養的羊群。
  貝克斯特相信保羅的話,以為多年獨身,使他可以專心事奉,對工作大有好處。他自己沒有子弟,就能無私的愛所有教區信徒,都像自己的子弟。一直到1662年,離開了期德寺教區之後,才同敬虔愛主的查勒屯小姐(Miss Chalton)結婚;那時,他年已四十七歲了。

  貝克斯特擅於文學,對於講章總是盡力準備。他忠心有系統的傳講神的話,並且注意適應信徒的需要,針對他們有的毛病。同時,他每次都有新的供應,增加一部分信徒不知道的新東西,以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並且使他們保持謙卑,渴慕。這在教學上是很重要的。
  他的道德生活,是聖潔公義,無可指摘的。貝克斯特注意自己和自己的教訓,絕非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更不是假冒為善的偽君子;連誣捏惡言毀謗他的人,也承認他是聖徒模範。
  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當貝克斯特確信所作的是神的旨意,合於真理,他就全力以赴,堅持到底,不問自己要付何等的代價。他本來是聖公會的牧師,但同情非國教的清教徒,不問是長老會,浸禮會,和別的獨立教會;一旦清教徒勝利了,他卻又為聖公會說話。他認為大家都該有信仰自由,主張基督徒無間的愛,而不要求別人都作跟自己清一色的同路人。
  貝克斯特的教牧神學,最為卓越。他很關心主所交託的羊群,不把人作為填滿座椅的數字,或繳交奉獻的人民。除了忠心於講壇事奉之外,更注意探訪,像使徒保羅一樣,“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裏”,都盡心盡意的教導,凡與人靈魂有益的,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參使徒行傳20:20)。他把教區所有的家庭,編列一張名單,每周平均探訪十四五家;這樣,至少每家每年探訪一次;這與那些只揀富貴人家跑的,有多麼不同!他看自己是一個盡責任的牧羊人:“我必須知道每一隻羊,他們的需要或疾病,注意他們的迷失,幫助他們,治好他們,帶他們回家。”在實施這方式之後,得到良好的反應,有人向他述說他們的經驗,得到很大的益處;貝克斯特甚至說,有時候半小時的輔談,勝於十年講台教導。這真可說:“與君一席話,勝聽十年道”了。
  那麼,他在探訪時作些甚麼?他的逐家探訪,不僅是推心置腹的談話,而是綜合性的,包括家庭敬拜,查考聖經,和輔導。他探訪時,也親自送書上門;所送的書是教義問答,和別的屬靈書籍;不問貧富,家家有分。在那個時代,書籍的價格比現在高得多。哪裏來的錢去買呢?他建議:“如果來得及,由教牧負擔費用;比較富裕的人家,也可以出錢幫助貧窮人;另外一合可行的辦法,是為了購買書籍特別奉獻。”當然,這是喚醒人注意文字事工的方法。他認為,如果任由信徒買書,他們會借口許多理由而不去買,也就不讀書了。但把書送在他們手中,他們就不會推諉了。在此以後的跟進工作,就像是負責的教師一樣,他考問教義,個別查詢會眾對所閱讀的書如何領會,進行討論,加以指導。他相信,這是教導的雙翼:口傳和文字並重(參帖撒羅尼迦後書2:15)。他說,如果誰不肯受教,就不是門徒,也不算基督徒。會眾可以體會,他是誠懇的關懷人的靈魂,所以他的工作,有真實的效果。
  貝克斯特深信,聖潔蒙愛的會眾,有聖靈住在裏面,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所以他注重品德的教導,以在主的道上成長。結果,整個社區都更新而變化,成為全英國的模範教區。這蒙福的效果,延續了一百多年之久。正如另一位在他以前神忠心的僕人,工作滿有恆久果效:“約書亞在世,和約書亞死後,那些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諸事的長老還在的時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31)

  他不以數字為滿足。因為教會是有靈魂的活人,不止是統計分析的對象,不是沒有生命的百分比。因此,他留意觀察信徒救恩的果子,生命的改變。他說:

無神思想是一切邪惡的總合;所有真虔誠與敬虔,是奉獻為主,與祂有心靈與生命的關連,為祂而活。實際的無神論,是表現在生活上,像世界上沒有神一樣。真敬虔剛好與實際的無神者相反,相信神的存在,因此,無論處世為人,或在教會裏,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與神同行。...敬虔是一切宗教和道德的總和。

  貝克斯特堅信,信徒應該順從主的絕對主權,以主為最高的利益,為生活的中心。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實際的無神論者。基督徒應該有效法基督的生活。這是從清潔的心生發出來的。他說:“人不是舌頭;心才是那個人。”
  他一再強調,基督徒品德的重要。基督徒有良好的道德生活,才是正常的基督徒。如果只為了自己而活,是病態的,要從主得到醫治,過聖潔的生活,遵行神的旨意。這是健全的,是理所當然的;這要靠神的恩典,順從聖靈,絕不是“心為形役”的為了肉體活着。
  在今天,有一行人,把教會當作宗教生意,玩噱頭,搞廣告,弄數字把戲,以為這就是教會事奉。有時候,甚至黨附政治,歌功頌德,點綴昇平,把主的身體,貶為政權的尾巴。更有的人則把現今的世代看成無望,以為新黑暗時代即將來臨,教會腐敗至不堪救藥。如果只看人的情形,他們都有理由;但忘了一件事,就是聖靈的工作。
  貝克斯特當時的情形,跟我們現在大致沒有兩樣。他出身英國國教,卻沒有視為職業,當作名利的階梯,進而被封立為主教。他也沒有咒詛黑暗,更不曾加強管轄,排除異己。他靠主默默的耕耘,培養建立聖徒,擴展主的國度。
  這是世界的希望。這是主的託付。願先賢的典範啟示教導我們,激勵我們,存盼望,憑信心,殷勤工作,直到主再臨。

附錄:

教牧與合一  Richard Baxter

  作為一個教牧,我們需要視教會受傷損為自己的傷痛。不要領袖分爭;倒要防止分裂,尋求醫治。不分晝夜,我們要設法彌補破口,使它不再擴張。我們不僅要談說教會合一,而且要尋求合一,為此目標盡力。我們不但要尋求和睦,就是當它跑掉的時候,我們也要一心追趕和睦。
  我們要謹守固有的原始基督教信仰,建立我們的根基,在原始的合一上面。要遠避某些自高的人,擾亂分裂神的教會,還假作是改正錯誤,固守“真道”。當然,固守真道是很要緊的;但不要讓人加上甚麼別的東西。
  我們必須學習清楚分辨確定的和不確定的,基要的信仰和猜測的理論與解釋。然後,我們可以清楚分辨信仰的要件,或僅是個人意見。教會的和平,在於共守的信仰,不在於個人的見解。
  因此,我們必須以歷史性的神學為確據,看教會曾如何奮鬥以保持信仰。我們也必須熟悉早期教父的著作,從他們更清楚的教導和解釋得到益處。但這些的本身,都不是我們對神的愛和信仰的基本要件。
  有的人根本是異端,有的不過是溜嘴說錯話,不應該混為一談。某些人不自己去尋求了解事實,就把弟兄離棄了,是何等可悲!
  我們要學習瞭解分爭的基本理由,分析其究竟是出之於偏見,或是真正的差異。切不可把差異弄成更糟。不要跟弟兄爭吵;寧可彼此同心,共同對真正的仇敵爭戰。
  因此,教牧們彼此聯合,友好團契,互通音問,是很重要的。要時常共同聚集,以促進合一。我們會發現,意見上容或有小異,但不會妨害團契的大同。
  我們務要儘量尋求和睦合一[正如清教徒的長老大會所實行的]。不是要立法訂規,轄制別人;卻是要免除誤會,互相協商,彼此建立。神的話命令我們相愛和團契。
  如果所有教牧人員,都喜愛和睦,完全合一,而沒有分門別類的心意,基督的教會,就不至於到今天的地步。如此,海外的加爾文主義和弟兄會派的人,國內不同的宗派,就不會各懷異心,彼此傾軋。他們持續的互存怨毒,只能幫助共同的仇敵;但那會阻礙教會的建立和健全。這是不該有的現象。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寰宇古今

聖殿滄桑 ✍史述

談天說地

福音社會主義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譯名與譯音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天天還願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初試啼聲與牝雞司晨 ✍天涯過客

點點心靈

月若未圓 ✍余卓雄

談天說地

李提摩太 ✍史述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雲彩生活

卵磷脂與保健 ✍烝民

談天說地

八福臨門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