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趨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王羲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一篇非常典雅的小品文,當我們讀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不自覺沉醉於這幽美文字的詩情畫意中。閉目靜思這圖畫:在茂盛的樹林,修長的竹叢中,一度灣灣清水急流繞過,眾詩人就在小溪兩旁,依次而坐,且設了酒筵,把酒杯投於水的上游,任其隨波而下,流至某人面前,其人取而飲之,跟着詠詩一首,多麼幽邃的情意,這樣曠達的胸懷!
然此少年時的雅趣,在悠長的人生路上像浮光掠影。經過人生挫折,悲歡離合,昔日的詩人雅興,如過眼雲煙,一晃而逝,心靈間存着只是些依戀惆悵。我們讀到“…情隨事遷,感慨繫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青年熾熱,純真的感情,一去不復返。
想到人生有涯,壽命的長短早有神的安排,我們終不能將時間挽留下來,把光陰的一剎那冰藏着。有甚麼藥能治療這心中無可奈何之感的酸楚呢?王羲之深受兩晉玄學的薰陶,明徹了解人生的真諦,且用生動的文筆傳達和感化讀者。他親筆寫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文學的精華,且是書法的瑰寶。
“蘭亭集序”共有三百二十七字。其中有很多字是重見的,如“感”,“懷”,“暢”,“會”…等,尤其是“不”字有七個,“之”字有二十個。他寫這些重見的字,每個花樣不同。筆畫多的字還容易處理。而“之”,“不”二字,每字不過四筆。“之”字多有二十個,仔細分析下,每一個“之”字有結構上的變化,筆法上的更換,讓人一眼辨出不同。難怪北宋書畫大家米芾譽“蘭亭帖”為“之字最多無一似”。後人很欣賞王羲之精心苦構,出奇制勝的功力,所以“蘭亭帖”是行書藝術成就的頂峰,在筆法和結構中,創下很多法門。
唐太宗李世民才華絕世。他除了是光輝史冊的大唐帝國的創始人外,(華僑被稱為唐人,也拜他之賜)他本人亦是詩文書法大家。他寫的“溫泉銘”在書法史上佔重要一席。唐太宗命房玄齡等編撰晉書,他親筆寫了四篇,即“宣帝(司馬懿)紀”,“武帝(司馬炎)紀”,“陸機傳”,“王羲之傳”。他給予王羲之最高的評價:“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唐太宗酷愛“蘭亭帖”,千方百計從王羲之後代一和尚騙取到手上。死後命“蘭亭帖”陪葬於昭陵內。幸好太宗死前“蘭亭帖”已被刻上石碑。王羲之筆跡不至埋沒於塵土中。
是否“蘭亭帖”從此就不見天日呢?我們且讀歐陽修寫的新五代史“溫韜傳”:
溫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蹟,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但以後的史冊再沒有提及“蘭亭帖”了。是否得而復失呢?這是人間一大憾事啊!劫陵賊溫韜從唐太宗墳墓中盜取得“蘭亭帖”,不好好的珍惜保存,又讓它輕輕地失掉,確是歷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