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趣飄送 ✐2005-05-01


華格納的《尼柏龍指環》(一)

萊茵的黃金

應樂

 

五月二十二日是華格納的生日(1813年)。那是一個羅曼蒂克時代,崇尚天才和英雄,華格納代表那時代精神。他大學只讀了一學期,就自闢徯徑,在音樂,詩歌之外,還寫了許多論文,泛及哲學,社會和政治,並不惜為所信的投身。他的歌劇,不僅超越時代,並且影響許多人。因為他是德國人,希特勒很推崇他,以為是德國超人的代表;但他如果生當納粹時期,幾乎必然會反對納粹。他的生活雖然多缺失,但也寫過極一深度的宗教劇。(編者注)

古之詩,今之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頌其文,而說其義理可乎。奈義理之說既勝,則聲歌之樂日微,章句雖存,聲樂無用。
                   -樂府“總序”

  長達九節的降 E 大調沉重和弦,揭開了尼柏龍指環歌劇的序幕,伴着三萊茵少女(Rhinemaidens)徐徐潛入萊茵河底,侏儒阿爾貝里希(Alberich)躲在岩石後探望,萊茵少女的歌聲,引入了長達十五小時的尼柏龍神話故事。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尼柏龍指環歌劇(Der Ring des Nibelungen),被認為是集浪漫音樂大成,不但是空前絕後的最長的音樂,也是浪漫音樂的最精彩的作品。作為貝多芬的門徒,他相信音樂絕不單是一種生活上的休閒表達,更是一種提昇人類精神和性靈上的“不朽盛業”。而且,音樂不但不可以脫離文字而獨立,並且要與文字緊密結合。故從不譜寫所謂純音樂,如交響曲,協奏曲等;除了一些小品外,他一生的作品全是“樂劇”,且都是他自己作詞。他生前寫了很多文章,表達他自己的思想上獨特觀點;不僅音樂,在戲劇,政治,道德,哲學上,他都有觀點。
  華格納最愛發表自己的哲學觀點,卻從不談及自己歌劇的含意。他認為他作品的歌詞,已可以完全表達,因此後來有不同的詮釋。對“指環”的解釋甚多,大都同意這是一部政治意味很濃的歌劇。
  指環代表支配世界的權力。有野心的人為爭權,不擇手段。留下的後患,祇有靠“愛的救贖”(Redemption through Love),才能脫離困境。
  另一種詮釋,是代表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之預言:貴族(神族)有高貴的氣質,也有法律和制度(以Wotan的長矛為象徵),武力(劍)與知識(Erda與其女兒)的支持;並與地主和農業(巨人族)盟約,建立政權(Valhalla)。但新興的資本主義和工業(Alberich),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萊茵的黃金),剝削勞動者(侏儒族),操控經濟大權(指環),威脅舊社會秩序。貴族巧取豪奪,壓制新興勢力,種下惡因(指環的毒咒)。經濟後來落在保守的地主手中,為求自保(巨龍),而資本主義仍蠢蠢欲動。貴族為保政權,打破體制的革新(Walsung),受到體制內(Fricka)的牽制,無法成功。於是便出現了有理想(Brunhilde)的熱血革命者(Siegfried)。但革命者小有所成,便忘了理想(吃了迷藥),最後的結局是一切付諸一炬。
  尼伯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華格納的一部四幕樂劇,被他稱“舞臺節慶典三日劇及前夕”,其中包括前夕“萊茵的黃金”( Das Rheingold),第一日“女武神”( Die Walkure),第二日“齊格非” (Siegfried),以及第三日“諸神的黃昏”(Gottedammerung)。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人物

  神之首沃坦Wotan,沃坦妻子婚姻女神芙里卡Fricka,司青春與美的女神芙瑞雅Freia,火神洛戈Loge,巨人法索爾特Fasolt,法弗納Fafner,幸福神弗羅Froh,雷神多納Donner,侏儒阿爾貝里希Alberich,弟弟米梅Mime,智慧女神埃爾達(Erda),萊茵少女沃克琳德Woglinde(Woge,德文意“巨浪”),萊茵少女薇昆德Wellgunder( Welle 德文意“浪花”),萊茵少女弗洛絲希德Flosshilde(Floss 德文意“魚翅”)。

劇情大綱


萊茵河底

  第一幕─ 前奏曲音樂緩緩的開始,如平靜的萊茵河水面。一連串的低音表現了終年沈於河底的岩石,兩個“自然的模題 Motif”相互糾纏湧出,接着出現了起伏音階狀的“波浪的模題 Motif”,三者結合掀起了水花。
  萊茵河底。光線射入水中,幽亮的藍綠色一層一層的暗下去,最深的地方,幾乎無可辨認。河水輕柔的流動,萊茵少女(Rhinemaidens)們,悠閒地在河底嬉戲,隨着她們的游動帶起了“波浪的模題 Motif”。薇昆德(Wellgunder)與姐妹們,唱起了歌,讚美神聖的萊茵河水(“少女的模題 Motif”)。
  聽到少女的歌聲,尼伯龍根族的侏儒阿爾貝里希(Alberich)從陰暗的地下岩洞中爬出來,向少女們表示好感。少女們卻對他嘲笑,誘他在萊茵河底的岩石中追逐,阿爾貝里希無論如何嘗試,都無法接近在水中自由來去的少女,自嘲自己軟弱無能(“侏儒的模題 Motif”)。晨曦的陽光燦爛地照耀,金光閃閃,投射在河底的黃金。反射出耀眼的金色光芒(“萊茵黃金的模題 Motif”),萊茵少女們為此歡呼,唱出黃金的讚歌。
  阿爾貝里希向她們詢問金光從何處來。萊茵少女們說是她們所守護的萊茵的黃金,這黃金並有奇異的魔力,惟獨能棄絕愛情的人才能夠擁有,將黃金製成指環,就有統治世界的權力,(“少女的模題 Motif”和“黃金的模題 Motif”和“指環的模題 Motif”的變型,和“禁慾的模題 Motif”和“侏儒的模題 Motif”等)。弗洛絲希德(Flosshilde)囑咐她的姊妹們不要多言,因為怕被惡人聽去。
  阿爾貝里希心中起了貪念,反正不能取得萊茵少女的愛,便棄絕愛情,發誓今後過着沒有愛情和禁慾的生活,乘少女們不留意時,潛入水中,奪取河底的黃金,向地的深處潛逃。驚慌的少女們追趕已來不及了,只聽到阿爾貝里希詭異的笑聲漸漸遠去,(“禁慾的模題 Motif”和“指環的模題 Motif”)。焦急的旋律,撕破了空中的安寧,水面上的霧搖曳起,藍灰遮蔽那金黃的光芒。


瓦哈拉城 Valhalla 附近的山頂空地

  第二幕─ 瓦哈拉城(Valhalla)附近的山頂空地。
  清晨,溫暖的陽光照耀大地,沐浴着遠處日輝的瓦哈拉城雄偉精美(“瓦哈拉的模題 Motif”)。眾神之首沃坦(Wotan),與妻子婚姻女神芙里卡(Fricka),在綠茵的草原,眺望剛剛建成的瓦哈拉城,心中無比喜悅。但他們想起了與巨人的約定(“契約的模題 Motif”)。眾神當年急於建瓦哈拉城,所以請來巨人法索爾特(Fasolt)與其弟法弗納(Fafner)建造,並約定建成後將司青春與美的女神芙瑞雅(Freia)賜給他們作為報酬。
  現在城堡已經建成,正是履約的時候。
  為此沃坦與芙里卡相互指責,沃坦為了榮耀而建造城堡,妻芙里卡個則為了留丈夫在身邊不再四出飄遊(“芙里卡的模題 Motif”)。這時被兩個巨人追逐的芙瑞雅跑來(“巨人的模題 Motif”),巨人要求沃坦依約交出芙瑞雅(“芙瑞雅的模題 Motif”),沃坦感到無奈,希望狡猾的火神洛戈(Loge)幫他解決難題;當初就是洛戈想出將芙瑞雅作為酬勞的(“洛戈的模題 Motif”)。
  爭執中(“瓦哈拉的模題 Motif”和“契約的模題 Motif”),雷神多納(Donner)與芙瑞雅的兄弟幸福神弗羅(Froh)趕來,他們和巨人爭執,想用雷鳴抵禦巨人,被沃坦阻止。陰謀的火神洛戈(Loge)出現,他本為了尋找替代芙瑞雅酬報,踏遍全世界都沒找到,卻得聞萊茵黃金被盜一事,並在巨人面前將這黃金的魔力極力吹噓。動心的巨人,便要求將萊茵黃金和指環作為酬勞。沃坦為了指環具有的權力拒絕交出指環,而佔為己有(“少女的模題 Motif”/悲哀的“黃金的模題 Motif”和“指環的模題 Motif”和低弱的“芙瑞雅的模題 Motif”)。巨人匆匆帶走芙瑞雅作為人質,要求眾神拿指環作為交換。芙瑞雅是司青春與美的女神,眾神只有吃了她親手種的金蘋果才能夠永享青春(“青春的模題 Motif”),所以不能失去芙瑞雅;一旦司青春與美的女神隨巨人離開,眾神心中露出陰影(“青春的模題 Motif”)。沃坦立刻決定和洛戈下到侏儒的地下世界,去奪回指環來換回青春。洛戈和沃坦下降到昏暗不見陽光的地下,瀰漫煙霧,隱約中紅色的火焰閃動,遠處傳出打鐵的聲音(“指環的模題 Motif”,象徵着阿爾貝里希獲得權力後的邪惡)。


地底之國,尼伯龍根Nibeheim

  第三幕─ 地底之國,尼伯龍根Nibeheim。阿爾貝里希責備弟弟米梅(Mime),要他交出用萊茵黃金打造的隱形頭盔Tarnhelm(“隱形盔的模題 Motif”)。米梅慌張中,將頭盔掉在地上。阿爾貝里希拾起頭盔戴在頭上,並念起咒語,令頭盔能使自己隱形,並問米梅是否能夠看見他;米梅回答看不見,阿爾貝里希便乘機鞭打米梅,被毒打的米梅痛縮在地上。自傲的阿爾貝里希,高聲宣佈自己成為尼伯龍根族管轄者,眾侏儒要作他的奴隸(“尼伯龍根的模題 Motif”)。
  沃坦和洛戈從隧道走入,看見受傷的米梅。米梅告訴他們,阿爾貝里希已將萊茵黃金製成的指環與隱形頭盔,並統治着尼伯龍根。這時腰間繫着隱形頭盔的阿爾貝里希驅策着一群侏儒出現,他命令他們建造寶庫。看見沃坦和洛戈,大吃一驚,責罵米梅不應該放生人進來,呵斥侏儒退下。受到洛戈花言巧語的引誘,阿爾貝里希說起了自己的野心,他要統治整個世界,包括天上的眾神(“指環的模題 Motif”)。
  聽後,狡猾的洛戈假裝不相信頭盔的力量,並激使阿爾貝里希顯示頭盔的力量。藉頭盔的能力,阿爾貝里希便變成一條巨龍。洛戈則說大不稀奇,他見過天上的巨人;再問阿爾貝里希是否能變小,於是阿爾貝里希又變成一個蟾蜍。在旁的沃坦乘機用腳踏住蟾蜍,然後奪下隱形頭盔,將現了原形的阿爾貝里希手腳捆住,帶回天上(“棄愛的模題 Motif”和”奴役的模題 Motif”)。


瓦哈拉城堡的彩虹天橋

  第四幕─ 瓦哈拉城堡附近的山頂空地,雲霧飄繞。
  阿爾貝里希哀求願用所有財寶換得自由。他對着指環,命令侏儒從地下搬來尼伯龍根族的寶藏。沃坦並不滿足,堅持要他交出指環,從阿爾貝里希指上強奪指環。阿爾貝里希抱着血淋淋的手,淒厲地詛咒得到指環的人(“憎恨的模題 Motif”和“詛咒的模題 Motif”)。阿爾貝里希帶着怨恨隱入地中(“奴役的模題 Motif”)。濃霧飄散開,眾神前來迎接沃坦,巨人也帶着芙瑞雅進入。她的出現帶來喚青春的歌頌。為了交換酬勞,巨人要求:寶物的數量要與芙瑞雅等高。多納和弗羅便開始堆寶物。巨人查驗下,發現還能看到芙瑞雅的一根髮,要求用隱形頭盔蓋頭;再查驗下,從黃金堆起的空隙中露出芙瑞雅的眼,並提出用指環來填補。為了保留自己管轄諸神的權力,沃坦不願交出指環。
  這時智慧女神埃爾達(Erda)出現,警告沃坦,要他放棄指環(“埃爾達的模題 Motif”,類似於萊茵的模題 Motif/切分音中含有“詛咒的模題 Motif”,與“眾神黃昏的模題 Motif”相互交織),否則會帶來不幸的結果。無奈的沃坦只得交出指環;芙瑞雅歡喜的跑回眾神身邊(“奔跑的模題 Motif”)。
  兩個巨人開始為指環爭執,最後法弗納將法索爾特殺死,從奄奄一息的哥哥手中得到指環(“憎恨的模題 Motif”與“詛咒的模題”)。
  目睹這場悲劇,見到詛咒效果,沃坦心中埋藏着一股憂暗的不安,湧出了所有接觸過指環的人所遭受的詛咒(“詛咒的模題 Motif”)。
  雷神多納爬上岩頂雷鳴,雲霧消失淨盡;電光閃過,天空中出現彩虹,連起一條通向瓦哈拉城堡的走廊(“彩虹的模題 Motif”和“瓦哈拉的模題 Motif”)。眾神讚頌尊嚴的瓦哈拉,沃坦帶領諸神踏上彩虹的天橋。
  火神洛戈卻自言自語:“諸神滅亡的日子將近了!”隨後也踏上彩虹橋前往瓦哈拉城堡。
  沃坦心中想生養一群半神,為他拿回指環(“寶劍的模題 Motif”)。遠處傳來萊茵少女憂傷的呼喚,懇求沃坦歸還黃金(“黃金的模題 Motif”)。沃坦不理會,繼續率領諸神走向瓦哈拉城堡(輝煌的“彩虹的模題 Motif”和”瓦哈拉模題 Motif”)。

歌劇素材背景

  華格納的“指環”,取材於中世紀德國的民間敘事詩“尼伯龍之歌”。北歐神話與其他的古代神話之間,有着顯著的差異。北歐神話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們不是全能的,所向無敵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臨滅亡的命運。“諸神的黃昏”中,就體現了這一萬物同歸於盡,轉換新生的思想。
  當時,華格納將這部敘事詩整理後,打算寫成歌劇腳本,卻招來很多反對;多數人認為這樣龐大的腳本,無法配成音樂。但華格納成功了,他以二百多個主導模題貫穿全劇,採用明暗兩條線來推進劇情的發展。 起初,華格納只是選取了故事的一部分,作了齊格非之死Siegfrieds Tod),也就是後來“諸神的黃昏”的前身。這部作品是以布侖希爾德引齊格非進入瓦爾哈拉天宮作為結局的。不久,華格納覺得不滿意,認為缺乏更深一層的倫理意義,並且無法在劇院裏演出,所以他增加了一部“青年齊格非”(Der junge Siegfried,成為“齊格非”的基礎),並將結局改得含有深奧的玄學意味。最後,為了使全劇完整,又補充了“女武神”及序劇“萊茵的黃金”。從音樂上來看,“女武神”與“齊格非”最精彩,而“萊茵的黃金”較為優美,“諸神的黃昏”則顯示了華格納多年來所形成的思想。
  由於華格納的歌劇樂隊編制龐大,所選擇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強度方面,都有特別要求;同時,還需要採用一些極端措施,保證聆聽效果。路德維希King Ludwig為“指環”能夠上演,特別出資建造拜魯特劇院(Bayreuth Opera House),於1872年五月二十二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多,於1875竣工。其設計專為配合華格納的要求,將樂池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銅管樂器放在最深處,離指揮很遠,遠低於舞臺上的歌手。1876年八月,“指環”全劇於該劇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兩次。每天下午四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深夜。首演的指揮是漢斯.里希特。當時,演出盛況空前,幾乎整個歐洲愛音樂的人士,都齊聚這個萊茵河邊的小鎮。
  1851年九月,華格納在蘇黎世附近的艾爾畢斯布侖(Albisbrunn)治療胃病時,決定尼柏龍指環需要加入“萊茵的黃金”作為序幕戲,以及暫時取消“少年齊格非”(即後來的“齊格非”) 的作曲。“萊茵的黃金”的內容,部分參考艾達(Edda)和威爾森格故事 (Volsunga Saga),整體上仍然是由華格納編劇,並於十一月完成了“萊茵的黃金”的草稿。這就是尼柏龍指環開始萌芽的階段。
  1852年十一月三日,華格納完成了“萊茵的黃金”的劇本。次年十月,開始為“萊茵的黃金”譜曲;並在1854年一月十四日完成草稿。但其實早在1853年九月五日,“萊茵的黃金”的旋律已在華格納腦海裏醞釀着,在其自傳我的一生中說:他感覺到在波濤洶湧的水流中,若隱若現的降 E 大調和弦聲,零碎的和弦聲不斷湧過,然後和弦聲的起伏變得越來越大了,但降E大調和弦聲,卻一直沒有改變…這就成了後來“萊茵的黃金”前奏曲的開端了。完成了“萊茵的黃金”的草稿後,僅接着就是為管弦樂編曲,全劇最後於1854年九月二十六日完成。


拜魯特慶典劇院 Bayreuth Festival Opera House

  “萊茵的黃金”的首演,並非華格納的意願。1869年秋天,路德維希(King Ludwig)希望“萊茵的黃金”能在慕尼黑演出,因此不顧華格納的反對,決定展開排練工作。可是排練並非十分順利,支持華格納一方的指揮家韓斯.李希特(Hans Richter)決定放棄指揮首演。這件事令路德維希十分憤怒,後來找了作曲家兼指揮家法蘭玆.威爾納(Franz Wullner)代替,並於1869年九月二十二日,在慕尼黑國家劇院首演。
  而以聯篇樂劇方式演出則要待到1876年八月十三日,由韓斯.李希特指揮,在拜魯特慶典劇院(Bayreuth Festival Opera House)演出。

音樂結構

  十九世紀西洋歌劇的結構,一般重點都在劇中的抒情曲(Arias),全劇由一連串不同的抒情調組成;每曲都有始末,在演出時每曲完畢時便停下來,可讓觀眾熱烈鼓掌,等掌聲停下後才繼續演出。抒情曲是單獨的一元,因此可以單獨在音樂會中演唱。歌劇在抒情調間插入敘唱調(Recitative),多屬清唱形式,簡單的樂器伴奏,敘唱調是用以敘述故事內容,而抒情調是表達角色的個性和情緒。
  華格納的歌劇,放棄這種傳統形式,全劇由不同的“主導模題”(Leimotifs 或Leading Motives)組成,沒有敘唱調和抒情調之分,某些重於抒情,另則重於敘唱,兩者難以分辨;曲與曲連接流暢,全劇氣氛一氣呵成,將觀眾帶進故事的發展。華格納歌劇中的曲,如果沒有加以修改,很難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唱。他的“主導模題”形式,對以後音樂起了很大的的影響,尤其在電影配樂方面。“星球大戰”影片中,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用不同的模題來表達角色和情節,如天行者路加(Luke the sky walker),“The Force”和“Jidi”等,都用不同的模題來表達。

歌劇的音調(Tone)結構

“指環”全劇音調(Tone)結構

 

“萊茵的黃金”的音調(Tone)結構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主導模題(Leading Motives)

  華格納使用音樂短句來象徵人物(Character 如 Hunding 模題),物件(Object 如 Golden Apples金蘋果模題),事件(Event 如Alberich threat 貝里希的威嚇模題)和情感(Emotion如 Siegfried's anger 齊格非的憤怒模題) 等,“指環”全劇共有二百多模題。

  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資龐大,“指環”歌劇,在近代只有少數的歌劇院能全套連續公演;歌劇故事複雜,角色關係交錯,尤其原劇用德文演唱,雖也譯成英文,華人因語言而難以瞭解劇情,唱腔有異一般流行音樂,難以接受。如果能夠事先了解其故事結構和音樂模題,使我們能更深入體會“指環”歌劇的優美,使生活更加充實。(未完.待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寰宇古今

聖殿滄桑 ✍史述

談天說地

福音社會主義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譯名與譯音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若果 ✍于中旻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巴西鳶尾 ✍餘暇

藝文走廊

治家之本 ✍雅閣

寰宇古今

中央亞細亞—成吉思汗及其苗裔 ✍曲拯民

點點心靈

集中營記(六)空中投下的救援 ✍曲拯民 譯

談天說地

示每拿教會:至死忠心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清白傳家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