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6-03-01


兩個浮士德

—現代“超人”的旅程

于中旻

 

  影響西方文學甚深的“浮士德”(Faust, or Faustus),據傳確有其人,是德國的一個魔術家和星象家,學問淵博,品德不好,因而聲名狼藉。他約死於1540年;因此,馬丁路德一代人,可能知道他的事蹟更多。
  在1587年,有一本書Faustbuch出版,作者不詳,演義浮士德故事;經過翻譯,遍傳歐洲。


馬洛

  英國劇作家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把浮士德The Tragical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vstvs)寫為劇本,在倫敦演出,頗為轟動一時。其劇共分為三部:
  1. 浮士德與魔鬼魔非思託斐勒(Mephistophilis)立約;
  2. 浮士德享受超自然的能力,功成名隨,享罪中之樂;
  3. 契約的終滿,也就是浮士德悲慘的死亡結局。午夜十二時的鐘聲一響,浮士德的身體迸裂,肢體內臟散佈台上,觀眾掩面,不忍卒睹。
  據說:在1609年,由當時名演員艾倫(Edward Alleyn)飾浮士德。當演至用邪術召鬼的時候,居然魔鬼真的出現,極為恐怖。此後,艾倫退出劇壇。
  馬洛雖然生當以莉莎白時代的英國,宗教改革確立,但仍然受天主教思想影響,因善功得救,善惡果報。他筆下的浮士德,自然也是結局悲慘。
  馬洛與莎士比亞同時,齊名而早亡,是詩人,劇作家。他寫了帖木兒Tamburlaine),代表崇拜無限的武力;馬爾他的猶太人The Jew of Malta),代表愛慕無限的財富;和浮士德Doctor Faust)代表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正是古往今來,人心同一的問題。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名著浮士德,雖然根據同一個故事,但結局不同,也更為有名。
  歌德在萊比錫(Leipzig)和司陶斯堡(Strasbourg)大學修完法學,但他像文藝復興和啟明運動時代的人,喜愛多方面知識,對文學有更深的興趣,兼及神學,政治,天文,科學,醫學等,成為通學大儒。


萊星


歌德

  德國文學家萊星(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是當時有名的神學家,寫過而未完成的劇本,給浮士德故事好下場。顯然的,他受馬丁路德神學和啟明運動思想的影響,認為追求知識是高尚的事,不應該處罰;所以他以浮士德與神和好為結局。
  歌德1775年到了韋瑪(Weimar),從大公的圖書館裏,看到馬洛和萊星的作品。

  歌德學問淵博,得韋瑪的少年公爵Duke Karl August賞識,引為知己,倚畀甚深,顧問,首相,財政,建設,外交,諸務鞅掌,集大權於一身,真是萬人之上,但文學方面就不得不放下了。
  後來歌德再回到文學上,在朋友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一再要求之下,才完成了開始已久的詩劇浮士德上集(1808年),共6565行;演出甚受歡迎。他又再斷續的寫下集,終於在1832年逝世前不久完成。全劇共12111行,從開始寫作,前後超過半世紀。在相當的程度上,浮士德有些跟歌德相似。

  歌德的浮士德,模仿約伯記的結構。開始的時候,三天使長在天廷,魔非思託斐勒(魔鬼Mephistophles)晉見上主,要求試探神的僕人浮士德。得到允准,也有限制。不過,它不是借着苦難,相反的,是用“成功”來試探。
  浮士德夢想作“超人”:他要有最深最廣的知識,最高的能力。
  在書房裏,他鑽研各科各類的知識,仍然不能饜足,就研究役鬼的邪術。鬼也正在想役使浮士德。並不意外,當他召鬼的時候,鬼就被他召來。
  鬼出現了。不過,鬼的形象並不好看,使他懼怕厭惡,不想同它打交道。文士形狀的魔非思託斐勒,正跟他情投意合。於是二者正式簽了合約:在一定時間內,魔非思託斐勒聽任浮士德呼喚役使,為所欲為,成功他的願望;但到某日的午夜十二點正鐘響,浮士德交出他的靈魂。
  合約運作得很成功。浮士德真箇心想願成,權力,財富,美色,樣樣俱備,享盡人間的一切榮華富貴。
  無奈時間一天一天接近;浮士德壽數滿足,也就是合約滿期。浮士德臨終了。但鐘的時針脫落,並沒有敲響。魔非思託斐勒掌握浮士德靈魂成空;浮士德賴神恩典,在天使擁護下,升達天庭。
  這樣,浮士德得救了;魔鬼悔恨,憤怒,懊喪,失敗了。如此,浮士德成為喜劇收場。
  歌德生在德國,是宗教改革後的文化背景,相信因信稱義的真理,產生喜劇的結束。

  歌德以後,十九和二十世紀,有不同的詩人和作曲家,把浮士德改編成為歌劇,交響樂,和各樣的文學形式。不過,都不能同歌德作品的偉大成功相提並論。

  浮士德追求無限的知識,無限的能力,成為現代文化的典型。浮士德的夢想,是現代許多人的夢想,催動科學的進步,也使人的慾望擴展,不惜與魔鬼立約,出賣自己的靈魂。
  神學家,科學家,社會學家,不少人都有同樣的感覺,用同樣的意喻:人類歷史的時鐘,早過了十一點鐘,有人以為離午夜十二時只差五分鐘。那將是無盡的黑夜。


湯恩倍

  英國史學家湯恩倍(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稱浮士德是:“現代歐洲人的靈魂”。他以為這樣不自限止的擴張,將要導致毀滅;只有賴神的恩典,才有得救的希望。
  湯恩倍也說,六千年的人類歷史,證明聖經的話:“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23)他不是福音派基督徒,所以略去了那經文後面的結語:“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這是悲劇與喜劇結局的差別。
  現在,趁着還有“今日”的時光,每人都可以選擇,如何寫自己“浮士德”的結局。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高石子倍祿鄉義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吉星不殞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新舊交織 ✍松桂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樹的奇妙與貢獻 ✍蘇美靈

書香陣陣

讀書樂:火柱雲柱萬里行 ✍旻

書香陣陣

讀“基督教簡明釋義”後感 ✍黃奮志

點點心靈

冰雕節 ✍馮虛

樂趣飄送

反基督教者的懺悔 ✍稽譚

點點心靈

曇花的啟示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