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國人物的詩和聯
鑽研三國史,兼及歷代評述三國人物的詩文,獲益良多。現選我印象最深的幾篇淺談一下。
山河百戰鼎終分。歎息漳南日暮雲。
亂世奸雄空復爾。一家詞賦最憐君。
銅臺未散吹笙伎。石馬先傳出水文。
七十二墳秋草遍。更無人表漢將軍。
曹操 |
這是明朝詩人陳恭尹過鄴中(今河南安陽市)之作。此乃給曹操最公允的蓋棺論定,表揚他的勳業和文才,但仍要“誅奸雄之已死”,首二句說他身經百戰,方能鼎定中原,成三分之業和篡漢之基。辛苦得來留給子孫的基業,亦不長久,像“日暮雲”一樣的散去了。“漳南”指鄴城,在漳水之南,是曹操軍事中心。三四兩句就是全詩褒貶所在了。曹操遺令死後妃妾仍留居建在漳河上的銅雀臺,繼續吹笙作樂娛賓,可見得奸雄亦是多情人也。據晉干寶作的“搜神記”,早在西漢元帝時,有人發現在河中石馬上刻有曹魏代漢的讖文了。冥冥曆數,早已天定。暗示諸葛亮欲以人力勝天,徒勞無功罷。曹操起兵之初,未必有取漢代之的企圖,他曾對他的幕僚說:“孤始舉孝廉,後為都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言‘漢故征西將軍之墓’,此其志也。”,後來功高震主,已成騎虎之勢,便為兒孫謀了。自知獲罪天下,於是建七十二疑塚,使後人莫知其埋骨之所也。結句頗含譏諷,若早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以“漢將軍”終,便清名永垂青史了。全詩結構嚴謹,給曹操一公平的歷史評價。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篷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願將書劍學從軍。
中唐詩人溫庭筠身世坎坷,屢試不第,空負超世文才,終未有機會一顯身手。當他零落飄泊,經過荒涼的陳琳墓時,我們可以了解他那抑鬱,蒼涼的情緒。開句便謂讀了陳琳遺作,從嚮往而生共鳴,因而感懷身世,若他地下之靈有知,一定說我際遇相同了。四句指出陳琳所托非人,委身袁紹,憐君亦自憐也。塚上石麟已埋沒於春草,即魏武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只留下那銅雀荒臺,在暮雲深鎖中。陳琳後事曹操,轉瞬間,君臣同歸塵土,是耶非耶?盡是鏡花水月,漳水無情,依然是濁浪奔騰,又何必當日嘵嘵呢?結句言獨立蒼茫,臨風惆悵,我將飄零書劍,投筆從戎,世人未必知我的苦心,異代蕭條,惟有向墓門一訴罷。
一坏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劉備 |
成都劉備墓一聯筆法雄渾,意境深遠,劉備戎馬一生,處處被曹操佔盡上風。徼幸找到諸葛亮,方能在天涯一角的西蜀,作一枝之棲,結束了顛沛流離的亡命生涯。後病逝白帝城,尚有墓地供後人憑弔。縱然三分鼎足早已過去了,墓前的石麟古道,令人依稀記起蜀漢文物。而曹操的七十二塚,早已無存。那銅雀臺也埋沒在蔓草荒煙中,漳河的浪花,淘盡千古英雄人物。劉備,曹操這兩死敵,究竟誰是最後的勝利者呢?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荻。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乃千古絕唱。首二句氣勢磅礡,“如黃鵠高舉,見天地方圓。”一開頭便點出東吳之亡了。三四句道出鐵鎖橫江,也不能攔阻那排山倒海的兵勢,長江之險,不足恃也。詩前四句言王濬平吳事,有千鈞之力。五六兩句便充滿人生哲學韻味了。無論人物浮沉,世事變遷,西塞山和粱山夾江對峙的形勢是不會改變的。“枕”字是此句的詩眼,頗能描繪出二山對鎖長江,山形平臥而非突兀,確是神來之筆。結句是承平不用防江,西塞山的險要再無軍事價值,當年的堡壘,漸漸因失修成為破壁殘垣,消逝蘆荻中了。
當然論三國史的詩文充塞典籍。囿於篇幅有限,不能全載,只摘以上四篇,都是寄寓國家興亡,力透紙背的好文章,和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