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05-01


耶穌的腳印(十四)

受難之週

殷穎

 

伯大尼─耶穌的休憩處


一個可愛的小村莊伯大尼

  伯大尼是一個可愛的小村莊,位於橄欖山東方的斜坡上,距耶路撒冷東邊約二哩,在往耶利哥的路上。耶穌和門徒每次到耶路撒冷時,多半會路過這兒,歇一歇腳;接受住在這兒的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的招待。主與這一家情感十分融洽,這家中的三個人,個性各有不同;馬大是個好客的主婦,馬利亞是一個沉靜而熱心學道的人,拉撒路則沉默寡言。但當主使拉撒路由死裏復活之後(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拉撒路便名聞遐邇,自第四世紀以後,伯大尼村又稱為拉撒路村,以紀念這件偉大的復活神蹟。
  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裏,主曾多次為這一家舉行家庭禮拜,但這個簡單的家庭中,只有馬利亞是主忠實的“聽眾”(也許還有拉撒路,但聖經中沒有記載),大姊馬大卻在廚房裏忙個不停,並且怨聲盈耳,耶穌告訴她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10:41)主曾以馬大為例,教導基督徒要懂得選擇最好的福分,而放棄次好的,在這裏主為我們定下了基督徒價值觀的準則。
  在這個小村落裏,還發生過一個詩一樣美的故事,即在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馬利亞以極貴重的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馬太福音26:1-13;馬可福音14:3-9),當屋內充滿了香氣的剎那,是多麼美麗的一刻。


拉撒路墳墓

  伯大尼最著名的,當然要算是拉撒路的墳墓,拉撒路的墳墓是在石穴裏鑿出來的,這與當時的許多墳墓相同,連主的墳墓也不例外。聖經上說:“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着。”(約翰福音11:38)在當時猶太人的墳墓型式大致都如此,墓門口的石頭是一塊如車輪狀的圓石片,大約一個人的力量足以把它移開,拉撒路墳墓的門很小,要佝僂着身子才能進去,下面黝黑的山洞裏有幾處石床,拉撒路的遺體,當初應該就放在那裏。猶太人傳統整個家族葬在一起,而且多半要葬兩次;第一次將屍體放在石床上,等到若干年後屍體風化,只留下骸骨,再裝在石匣裏作第二次安葬。我們曾去看過幾個墳墓,在他泊山下有一處巨墓,裏面有幾十具石棺,另在一處地下的骨灰墓中,有幾百個骨灰穴,密密麻麻的排在一起。那天我們下去時,要用手電筒照明才能看到石階,普通人死後在炎熱的中東,多半要立刻下葬,否則屍體便會發臭,所以當主耶穌來到拉撒路的墳墓,要挪開石頭時,馬大便加以攔阻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約翰福音11:39)但主耶穌能化腐朽為神奇,祂來到墓前喊:“拉撒路出來。”一個活生生的人便跳出來了。
  如今,拉撒路的墓門上有鎖,為附近一家阿拉伯人管理,遊客要付錢才能進去參觀。
  在拉撒路的墳墓上,建了兩座拜占庭教堂。第一座毀於地震,第二座在主後614年,被波斯人拆毀。十二世紀十字軍在其上建了第三座教堂。拉丁王國沒落後,伯大尼被回教徒佔領。十九世紀天主教方濟會士買下該地。在1949年把舊房子拆掉,挖掘該地,發現了歷代教堂及十字軍修道院的遺跡。在庭院裏,可以看到第四世紀教堂美麗的鑲嵌圖斷片,及十字軍教堂的拱壁。目前這座教堂,是1952年,在古代教堂的遺址上重建的。

和散那

  主耶穌在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是以凱旋的王者的姿態出現的,他首先來到橄欖山的小村伯法其,在那裏他找到了一匹驢駒,耶穌便騎上進入耶路撒冷。一時耶路撒冷全城哄動,人們前擁後呼,高唱“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群眾將衣服鋪在地上,手舞棕樹枝,高喊口號,在群眾的心目中,耶穌是一位革命的政治領袖,而棕樹枝便是一種革命的象徵,這顯然並非耶穌的目的,所以祂從激動的群眾中隱藏了(馬太福音21:1-11;馬可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9-44;約翰福音12:12-19)。今天在棕枝主日,遊行的行列照例由拉丁教會出發,經過汲淪溪,由聖司提反門進入耶路撒冷,而在聖安那教堂前停止,以紀念主騎驢進京的往事。
  主耶穌在棕枝主日進入耶路撒冷時,當他站在橄欖山上,遙望聖城耶路撒冷,想到它未來的劫難,不禁悲從中來,浩嘆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侯。”(路加福音19:41-44)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的地點,到十二世紀,十字軍才在上面建立了教堂,但十字軍撤退時,該堂被毀掉。目前的一座教堂是1891年建造的,教堂的設計好似一顆淚珠,聖壇是由一面可以眺望耶路撒冷全景的玻璃窗構成的。

聖殿山與哭牆


橄欖山日落

  由橄欖山上俯瞰耶路撒冷聖城,最高最顯著的兩個目標,便是兩座金頂與銀頂的回教清真寺。這就是當年聖殿的遺址,是耶穌每逢到耶路撒冷時,一定要參拜的地方。他曾經用繩子做成鞭子,將聖殿裏一些奸詐的買賣人趕出去。因為“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翰福音2:16)當時主耶穌潔淨聖殿的激怒可以想見。其實,今天的耶路撒冷也並沒有怎樣改善,滿街都是攔着觀光客叫賣明信片及紀念品的小販,用以色列幣換美鈔的黃牛,也到處皆是,將聖城的氣氛破壞無遺。不知今天主耶穌看了會有甚麼感想。

 

  聖殿山相傳就是摩利亞山,也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大衛晚年買下了這座光禿禿的山頭,它原先是耶斯列人亞勞的禾場(撒母耳記下24:18-25),大衛買下後,在上面築了一座壇。但他想為上帝建造聖殿的願望,卻在他兒子所羅門手裏才實現。所羅門王用許多進口的木材,銅及金器,建造了一座極其華麗的聖殿,主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王毀掉了所羅門的聖殿,且將城裏的猶太人擄到巴比倫。五十年後,猶太人重返聖城,所羅巴伯領導猶太人重建城牆與小型聖殿。
  主前37年,希律王為收買猶太人心,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更華麗宏偉的聖殿,他動員了一萬工人重建兩個廣場,聖殿又開始發出輝光,這殿由主前20年開始興建,到主後64年才竣工,但六年後再度被毀。這就是耶穌時代的聖殿。主後70年,提多攻陷耶京後,將聖殿區夷為平地。提多本想保留聖殿,因它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當時聖殿的情形,在約瑟夫的猶太戰爭中,有詳細的描繪。有一個士兵,向聖殿的窗子投擲了一支火炬,整個聖殿就燃燒起來了。提多凱旋回羅馬時,只帶回一個在烈火中搶救出來的有七個燈盞的金燈台。主後135年,猶太人第二次反叛失敗後,哈德良在聖殿遺址上建了一座獻給邱比特的廟宇,以褻瀆聖地。早期的基督徒視摩利亞山為受上帝咒詛的地方,致該山淪為一片廢墟。主後636年,回教徒征服耶路撒冷,他們將碎石瓦礫清除乾淨,烏馬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回教寺。相傳穆罕默德在這裏騎着飛馬昇天,主後691年馬爾丸將烏馬寺重建為現在之大型清真寺。
  這座金色圓頂清真寺內,有著名的圓頂石,在圓頂之下的這塊摩利亞山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岩石,長五碼,寬十二碼,離地約二碼,回教徒則相信亞伯拉罕在這裏獻的不是以撒,而是以實瑪利。十字軍時代,岩石的四周圍以鐵屏,以防人們將岩石敲下當紀念品賣掉,1959年易以木欄,寺內部在美麗的圓頂下,彩色玻璃窗以及華美的地氈,構成了一派莊嚴華麗的氣象。
  在過去十三世紀中,圓頂岩石寺經多次修整,但外觀始終保持691年的樣子,圓頂岩石寺是目前最古老最美麗的清真寺,是拜占庭時代設計師的作品,但一切裝飾則完全是東方色彩,寺的外表為八角形,每邊六十三呎,直徑一百八十呎,圓頂高一○八呎,直徑七十八呎,八角牆壁上,有十八呎貼了大理石,以上飾以美麗的波斯磁磚,圓頂是用鋁版鍍金,在陽光中閃閃生輝,氣象萬千。


哭牆

  據說昔日的聖殿要比現在的清真寺小,但聖殿山的廣場卻很大,入口處有警察負責安全,攜入的手袋都要搜查。廣場上有老松數十株,地上趺坐着纏頭的阿拉伯人,朝聖客與觀光客一批批地湧入。我們曾多次到這裏,坐在多風的山邊上,沉思研究聖殿的種種。由圓頂岩石寺下來,到西邊殘留的一片石牆,就是舉世聞名的西牆或哭牆,是聖殿僅留下來的遺跡,是猶太世界中最神聖的地方。西牆是希律王在主前20年沿着第二聖殿所建的護壁的一部分,提多在主後70年摧毀聖殿時,特意留下這面用巨石砌成的牆,以顯示羅馬軍隊之強大,能毀掉如此宏偉的建築物。羅馬統治期間,不准猶太人進入耶京,拜占庭時代,才允許猶太人每年在聖殿被毀追思日,進入耶京,哀悼紀念在異邦的猶太人,及擦拭整修聖殿,這就是西牆稱為哭牆的來由。猶太人在西牆祈禱的習俗持續了幾個世紀,但自1948年到1967年,西牆成為約旦國的一部分,猶太人不准進入哭牆區哀悼。我曾參觀過以色列國會,他們在大廳中有一幅巨幅的哭牆照片,足見以色列國對哭牆的重視。六日戰爭後,猶太人收復聖城,西牆遂成為全國歡欣慶祝及崇拜的地方。他們在西牆前開拓一個大型廣場,可容納數千朝聖者。
  廣場被鐵欄分成兩邊,男左女右分別入場,進到哭牆前祈禱者,必須戴帽子,如未戴帽者,門前桌上有黑紙製的小帽,你可以取一個覆在頭上。哭牆右邊樓層下有一條長廊,不少長鬚拉比駐在那裏,指導年輕的猶太教徒各種祈禱的儀式,如何按照猶太人傳統將皮帶繫在手(臂)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命記6:8),如今猶太人戴在額上的是一個塑膠製的小盒,作為象徵。這裏出現的是一批批的青年與老年的拉比,有的在兩腮留有幾絡長鬚,像髮辮一樣,有的是飄胸的白髯,一律穿黑長禮服,戴黑禮帽,道貌岸然,令人肅然起敬。
  我曾經花了一個下午坐在長廊的長凳上,為這些朝聖祈禱者拍照,發現這些教士們手持經卷,面對牆壁,口中喃喃,先是有節奏的上下擺動頭部,再繼以左右搖動,往往一個人站在烈日下祈禱良長久才離去。也有些年長的猶太人手撫着石牆即悲慟不已,涕淚漣漣,令人心惻。
  每禮拜五晚上七時,在哭牆前有例行的宗教儀式,一些青年的教士們,排成長長的隊伍到哭牆前唱歌跳舞,他們手臂攙着手臂,一路歌唱而來,哭牆前燈火通明,觀光客們都坐在聖殿前的斜坡上參觀,但官方嚴格禁止照相,認為攝影是不敬。
  這堵由主前20年留下來的西牆,實際上已經成了以色列國魂的象徵,看到他們的虔誠,激動與悲慟,不禁也會觸動內心的隱痛,一股愛國的情操便會油然而起。

西羅亞池與畢士大池

  耶路撒冷有兩個水池與耶穌所行的神蹟有密切關係,一個是西羅亞池,另一個是畢士大池。

  西羅亞池

  西羅亞池可能是希西家王,為了貯存由基訓溪引來的水,而在隧道南端建造的貯水池。基督徒尊西羅亞池為聖,因為耶穌曾叫一個瞎子往西羅亞池去洗眼上的泥,“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約翰福音9:7)第五世紀,在西羅亞池上建有一座教堂,但主後614年,被波斯人毀掉,從此一直未重建任何教堂。
  西羅亞池的北邊,連接了希西家隧道。希西家隧道建於主前700年,耶路撒冷王希西家,為顧慮亞述人入侵時,耶京的飲水能自給,而在堅硬的岩石上,開鑿出一條隧道,該隧道能將城外基訓溪的水源引到城內的西羅亞池,入侵者由城外無法看出隧道口。亞述軍曾因口喝而士氣消沉,無功而退,耶路撒冷得以保全。
  狀似S形的隧道長六百碼,工人分別由隧道兩端對挖,終於在中間離兩端四呎處相接,工程技術極為成功。1880年,發現工人記載鑿通隧道時之歡欣的銘文,該銘文以古希伯來文撰寫,記述兩組工人如何由岩壁兩端設法會合之過程,銘文現收藏於伊斯坦堡博物館。
  基訓溪又稱聖母溪,為耶京最古老的水源之一,耶布斯人曾利用一條地下道引用基訓溪水,大衛王的軍隊即利用該地下道攻入耶京,所羅門王在基訓溪被膏立為以色列王。

  畢士大池

  在耶路撒冷城內,距離司提反門數碼處,有一個畢士大池。耶穌的時代,它剛好在耶京北牆之外,靠近通往聖殿的羊門。殘廢的人都聚集在該處,因人們相信池水可以治病。這在當時頗含一些迷信的色彩,畢士大池雖近在聖殿咫尺,但人們還在那裏拜假神,說明了當時猶太教的沒落。耶穌曾在那裏主動地治癒了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瘸子(約翰福音第五章)。並且告訴他“不要再犯罪”,意即不要再拜假神。
  畢士大池數百年來一直埋在砂石裏,最近才被懷特神父將大部分的池子挖掘出來。水池為長方形,長約三百五十呎,寬二百呎,深二十五呎,四周都是廊子,中間被第五個廊子分開,此一發現,證實了約翰福音的記載:“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約翰福音5:2)池子中有一個是用來洗牽到聖殿獻祭的羊。拜占庭人在第五世紀建造的教堂,於主後614年被波斯人摧毀,現在已發現許多遺跡。十字軍又在拜占庭人所建的教堂遺址上,造了一間教堂,該教堂之正面及主要入口,仍可在畢士大遺址上看出。

大衛塔


雅法門


大衛塔


畫家筆下的大衛塔

  當你走進耶路撒冷舊城的雅法門時,你一定會看見旁邊有一座高高的塔,那就是著名的大衛塔,大衛塔是大希律王建造的行宮,與耶路撒冷西面的防禦工事。堡上有三個巨塔,希律王各依其兄法賽努,其友希皮庫,及其妻瑪利安妮而命名,瑪利安妮為希律王所謀殺。主後70年,提多皇帝將這座壯麗的城堡宮殿作為羅馬第十軍團的軍營,以顯示羅馬軍隊的強大英勇。在城堡下面,仍可看到希律時代的遺跡,在十二及十四世紀,十字軍及埃及回教徒曾分別重整該城堡,目前殘存的碉堡,是1540年土耳其蘇利曼王所修建。
  這座城堡又稱為大衛塔,據說希律的行宮是建在以前大衛的堡壘上。這座城堡是我們最熟悉的,因為我們在耶路撒冷住的兩處招待所,都在這塔的附近,每天我們都由雅法門進出,也多次登臨城頭看耶路撒冷西天的晚霞。城堡的附近有一家郵局,一家銀行,和許多賣紀念品的小店,以色列軍隊巡邏的吉普車,不停地在這附近馳騁;以色列的士兵多半不戴帽子,服裝不整地倒提着步槍,在人叢中穿來穿去。纏頭的阿拉伯老人,推銷畫片的小童,黑袍的教土,也有街頭音樂家,坐在城門洞裏奏琴,和坐在城牆旁邊討飯的盲人,這就是大衛塔旁的一幅圖畫。

大衛之墓,錫安山與最後晚餐處

大衛之墓

  大衛王之墓是以色列人尊為僅次於西牆的聖地,傳說的墓地所在處離大衛塔不很遠,是在一間地下室中,用一塊紅布覆蓋,布上繡着大衛之星。旁邊放置許多不同形狀的王冠,並且有妥拉的經卷,但對大衛王是否埋骨此處,考古家的說法頗不一致,閃博士就持異議,認為真正的墓穴應在城外,靠汲淪溪的地方,那裏有許多廢置的墓穴,我們曾探訪了幾處,閃博士指着其一說,這裏很可能就是大衛王之墓,四顧荒塚青煙,倍覺淒清,“固一世之雄也”無論大衛王的墓穴在哪裏,大概在這附近應不會錯。這位不可一世的戰功彪炳的君王埋骨之所,如今也不過只是供人憑弔的一座荒山而已。


錫安山


錫安山日落

  傳說中的最後晚餐的房間,就在大衛王墓穴之上,相傳主在這裏設立了聖餐,並且復活後在此向信徒顯現,門徒也在此受聖靈。但這間房子與大衛王墓穴一樣的不為人所接受,認為在此設立最後晚餐的可能性極微。


最後晚餐的房間

  而四福音書中設立最後晚餐,與第二天釘十字架的時間也不一致,符類福音書認為主是吃了逾越節的筵席才到客西馬尼去禱告,約翰福音則記載主被釘時,才正是逾越節羔羊被殺的時候。
  早期的基督徒以錫安山為中心,第一世紀就在這裏建了一座教堂,這座教堂在主後70年與135年,兩次逃過劫難,未遭毀壞,似乎此處遠在武力轄區之外。拜占庭時代將該堂擴大,並稱之為“神聖錫安”,使早期的信徒和先知以賽亞的預言相關連,“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撤冷。”(以賽亞書2:3)很可能該山被稱為錫安山,是由於這座最後晚餐的遺址。
  主後614年,波斯人拆毀該堂,十字軍在十二世紀重建的兩座教堂,一直存留至今。1176年,大衛王之墓在下面教堂裏被發現。1552年土耳其人把基督徒由上面的教堂逐出,並在該堂上面加了一個回教寺的尖塔及一個祈禱用的壁龕,就成為回教的清真寺了。

客西馬尼


客西馬尼園

  客西馬尼是一個令人心疼的地力。因為我們的主在那兒大聲哀哭,流淚地禱告(希伯來書5:7),是主肉身與心靈最痛苦的時候,是天人交戰的場所。


主大聲哀哭,流淚禱告


主大聲哀哭,流淚禱告

  客西馬尼園在橄欖山腳下,今天與兩千年前無太多差別。汲淪溪對面的山丘上,房屋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着,但客西馬尼園的景色依舊,與主耶穌的時代一樣。主曾無數次到這裏來沉思,祈禱,而在受難的前夕,他在這裏虔誠地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
  關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地方,今天有許多不同的爭議,主要被認為主最後祈禱處,是在萬國教堂內。主後379年,拜占庭在客西馬尼園建了第一座教堂,主後614年為波斯人毀掉。十二世紀時,十字軍重建教堂;但後來又被毀。目前這座教堂是1919年到1924年所建,為耶路撒冷最美麗的教堂之一,由十六個國家聯合建造,在教堂的圓頂及壁畫上,可以看到這十六國家的國徽。圓頂上裝飾了美麗的鑲嵌圖畫,窗框是用半透明的似大理石的白石做成的,由紫色的窗子透進來的朦朧的微光,使整個的教堂內呈現一種適於祈禱及沉思的氣氛,人們一進入教堂便會靜下來。在聖壇前有一塊白色巨石,周圍繞以鐵欄,人們在欄的周圍跪下來祈禱。我第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想到主耶穌在受難前夕的傷慟,曾情不自禁地將眼淚滴在那塊石頭上。
  教堂的正面,有四座四福音作者的雕像,手上各持一卷書,在教堂上方的三角壁上,鑲嵌着一幅基督奉獻自身及世界的苦難與父上帝的圖畫。
  在萬國教堂上面數十碼處,是橄欖山上最美麗的俄國東正教堂,在數十株蒼松圍繞中,呈現在晴空中的是七個金碧輝煌的洋蔥式的教堂塔尖,這就是聖抹大拉的馬利亞堂,教堂為1888年亞歷山大三世所建,以紀念其母后,而為白俄修女們所修護。教堂地下墓中安葬了伊利莎白公爵夫人,她是亞歷山大母后之妹,1918年於西伯利亞為布爾雪維克黨人所殺,遺囑要葬於耶路撒冷。
  在俄國教堂的入口處,立了一座石碑,碑文說明該處為耶穌最後祈禱之處。但我們的閃博士卻另有說詞,他認為這兩處均非主的祈禱之處,而領我們在橄欖山的亂石堆中找到一處地方,肯定主應在該處祈禱,在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城中的聖殿,與大祭司的寢宮。
  那天晚上我們約在十時左右由舊城出發,到橄欖山去,大家都攜帶了手電筒,作為照明的設備。閃博士領我們走到一處亂石叢樹之間,席地坐下來,默想主在客西馬尼的禱告,那晚上剛剛輪到我主領靈修,我們讀了主在客西馬尼的攸關記載,唱了一首非洲的靈歌,然後思想主在肉體與心靈上的傷慟,再一同低頭默想禱告。然後閃博士領我們走上主被逮捕的路,一路往汲淪溪谷走去。
  客西馬尼園中,有八株古老的橄欖樹,有些植物學家說可能已活了三千年,約瑟夫說,如果主後七十年提多毀耶路撒冷時,這些樹沒有砍掉的話,則它們當與主同一時代,如當時已遭砍伐,則今天活着的,應是當年老橄欖樹所抽的新芽。這些樹現在仍舊結橄欖。橄欖樹是聖地特有的樹木,一切聖地的紀念品,多半是用橄欖木製成的。

汲淪溪谷


汲淪溪谷

  汲淪溪谷是在耶路撒冷與橄欖山之間的一條通道,耶穌與門徒經常來往於該谷,他們由此谷上聖殿,或到橄欖山去客西馬尼過夜。或到伯大尼拉撒路的家,汲淪溪皆是必經之處,現在已建築成一條柏油馬路。
  汲淪溪谷今天是一個廣大的墓場,因據當地的傳統,汲淪溪是最後審判之地;因之基督徒,回教徒與猶太教徒,皆選定此處為埋骨之所。在該谷尚有四座古墓,據傳是押沙龍,約瑟夫,雅各及撒迦利亞的墳墓,墳墓的建築為希臘式。
  耶穌和門徒們在受難的前夕,先經過汲淪溪到客西馬尼去禱告,被捕後又被帶着經過汲淪溪到大祭司的院中去受審。那天晚上,當我們在客西馬尼禱告默想之後,也經過汲淪溪再回到耶路撒冷。汲淪溪谷高高低低,而且有水流過,我們要不斷亮起手電筒,才能找到路往前走,一路上我們讀經,大家輪流禱告,回想當年主被逮捕時的心情,以及門徒們心中的悽惶;牧人被擊打,羊就分散了。門徒們的喪魂失魄可以想見。

橄欖山的最後一瞥

  升天教堂


升天教堂


升天教堂內

  橄欖山是主耶穌生前留戀最深的地方,主每次上耶路撒冷,除了聖殿之外,就是到橄欖山來沉思默想,甚至在樹下或洞穴中度過中宵。橄欖山比聖城高出三百呎,在上面可以俯瞰猶大丘陵的全景,甚至連死海都可以看到。主耶穌在這裏預言耶路撒冷的被毀,教導門徒最標準的禱告──主禱文,祂並且最後在這裏升天。
  使徒行傳第一章記載“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使徒行傳1:12)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約有一千碼,相傳耶穌升天的橄欖山頂,約略有此距離。第四世紀,在升天的地點建了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但614年為波斯人毀掉。十二世紀十字軍重建一座教堂,在教堂庭院裏,再建一座小教堂,傳說裏面有一塊印着耶穌升天時腳印的石頭。

  主禱文教堂


主禱文教堂

  主禱文教堂據說是建在耶穌教導門徒主禱文,預言聖殿被毀,主的再臨及世界末日的地點上。君士坦丁大帝,在伯利恆耶穌誕生的地方及聖城耶穌的墳墓上建了兩座華麗的教堂,他亦在橄欖山頂上建一座教堂,紀念耶穌的訓誨及預言。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教堂,在主後614年毀於波斯人。十二世紀,十字軍重建該教堂,後來回教徒擊敗十字軍,教堂又被毀。1868年,奧理琳公主將該地購贈法國;1875年,奧理琳公主又在那裏為聖衣會修女建了一座修道院,在修道院的聖堂裏及迴廊上,分別以六十二國文字銘刻主禱文。奧理琳公主就葬在這迴廊裏。1910年到1911年,考古隊在該地挖出歷代教堂的遺跡。1918年,法國人發起一項捐獻運動,在橄欖山頂建一座世界性的教堂,以完成逝去眾聖徒的未竟心願。

中文主禱文

 

以馬忤斯的路上


以馬忤斯

  主後33年的一個晴朗的上午,耶路撒冷的天空仍然像一塊藍絨布那樣平整地剪貼在聖城的穹蒼,但下午天忽然黯下來,大地開始顫抖,震央由各各他山向四周伸布,聖殿山上的聖殿也搖搖欲墜,驚惶的祭司們,正在扶起倒在地上的聖器時,忽然至聖所發出懾人心魄的一聲裂響,聖殿的幔子竟由上到下裂為兩半,這正是主耶穌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斷氣的時候。
  耶路撤冷的地震與黑暗不久就過去了,但門徒們心中的陰霾卻正濃,耶穌的屍體埋在墳中的第三天,一群婦女們傳出了主復活的消息,但大半的門徒們半信半疑。一對垂頭喪氣的門徒由耶路撒冷出來,嗒然若失地向西走去,走了二,三十哩到了以馬忤斯的路上,他們正在嘆息着,議論這兩天耶路撒冷的種種,有一個人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和他們一同討論耶穌的受死與復活(馬太福音24:13-34)到日落西山的時候,兩個門徒建議與這人住下來一同用餐,當這人在席上為他們擘餅祝福的時候,他們忽然發現他像極了主耶穌,而事實上他就是復活的主,在他們認出主的瞬間,耶穌竟不見了。
  主復活向門徒顯現的以馬忤斯,今天的聖地考古學者們,一致認為是離耶京西北十一公里伊爾古貝世的羅馬古道,該處建有一座聖堂以紀念耶穌向兩位門徒顯現。教堂是1901年建在十字軍教堂的廢墟上,我們造訪的時候,聖堂中正在進行彌撒,我們走到聖堂旁邊的羅馬古道上,道的兩旁擺了許多壓橄欖油的石碾,頗似中國大陸北方的石碾。當我們徜徉在樹下石道上的時候,不禁想起主對門徒說的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馬利亞的墳墓


馬利亞教堂


馬利亞教堂內

  馬利亞逝於耶路撒冷,據傳說被葬在汲淪溪谷,目前這座教堂,是十字軍在拜占庭教堂的遺址上重建的。又據說該址是馬利亞的聖墓及升天的地方。聖母升天在1950年,正式成為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該教堂的所有權由方濟會士在1757年轉給希臘正教及阿美尼亞教會。敘利亞教會,科普替教會及阿比西尼亞教會,也有部分管理權。回教徒也有權來此崇拜。
  我們曾在一個炎熱的中午來訪,然後坐在聖堂上面的石階上,舉行我們的靈修,那天是迦納的楊主領,引來了一群阿拉伯兒童在旁看熱鬧。

 

初審之夜

  耶路撒冷聖城內,除了聖墓堂大家都同意是主被釘的地方,其餘的聖蹟都有一種以上的傳說。考古學家也各有論據,但卻無礙於朝聖者的信心,因為一切的爭執不過是幾十碼的距離;即以耶路撒冷的城牆來說,聖地考古家就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進進出出也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大祭司該亞法的房屋也是一個爭議的地方。由汲淪溪到耶路撒冷的上坡處有一所雞鳴堂,可以俯瞰汲淪溪谷,1931年天主教在該處建堂,認為是傳說中的大祭司該亞法逮捕審訊耶穌之處(馬太福音26:57-63;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63-70;約翰福音18:12-14),並且彼得在這裏三次不認主(馬太福音26:34;馬可福音14:66-72;路加福音22:54-62;約翰福音18:15-18),等到天亮雞叫,彼得想起主的話,便出去痛哭。這就是雞鳴堂的來由。
  由於考古隊的發掘,更確定雞鳴堂是建於大祭司該亞法的房屋上,他們發掘出一套近乎完整的希伯來量器,一座石磨,一間地牢,一個庭院,另有僕人的住所及拜占庭教堂的遺跡。在教堂的左邊,發現一段階梯似的古老腳印,這些腳印被鑑定屬於耶穌的時代,因這裏是由客西馬尼園去上城最近的道路,所以極可能印有耶穌的足跡。
  但閃博士並不以為然,他認為大祭司的庭院,在目前錫安門附近阿美尼亞學校內,那裏才合乎當時的地理位置,所以當夜引我們走到阿美尼亞學校的大門外,在那裏我們再讀經祈禱,然後閃博士對我們說:“今夜耶穌被囚在裏面,一定徹夜無眠,但你們如果能睡得着,便可以回去休息了。”閃博士說完了逕自離去。在聖地相處一段時日後,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怪人,也只好見怪不怪了。

“看這個人”

 

  主耶穌在大祭司該亞法的庭院裏呆了一夜之後,被送往彼拉多處去受審定罪,據說當初彼拉多的宮殿在今天的錫安女修道院內;錫安女修道院是由一位從猶太教改信天主教的法國人亞壹索.雷蒂斯柏神父所建造。
  雷蒂斯柏神父於1855年到聖城,在古老的艾琪.霍曼拱門前買下這塊地,他在1859年至1864年,建造了錫安女修道院,該院是為向猶太人傳福音而建立的。1931年至1937年葛德琳修女及敏施神父發掘該她,掘出了約翰在二千年前提及的“鋪華石處”,“彼拉多聽見這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約翰福音19:13)這裏是耶穌受公審的地方。彼拉多將耶穌帶到靠近安東尼亞門外等候的暴民處,讓他們看看受了鞭笞的耶穌,說:“看這個人!”就是在這裏彼拉多洗自己的手,並將耶穌交給暴民去釘十字架。
  鋪華石處,在耶穌時代是安東尼的庭院.耶穌就是從這裏開始揹上十字架,走上苦傷道。被主踩過的鋪華石路,都刻有溝痕,以防止馬匹失足滑倒,上面還有許多溝渠,以便將雨水引到地下的貯水池中,這裏可貯存數百萬加侖的水。
  在這些粗糙的石板上,今天仍可清晰的看出當日羅馬士兵擲骰子玩遊戲,以處決囚犯的圓形圖案,這種圖案按十二星座分成十二份,他們用丟銅板決定點數的多少,點數多的贏家,可以去戲弄待決的囚徒,為囚犯戴上王冠,穿上紫袍,最後的贏家則執行死刑。故耶穌當日也很可能被兵丁們在這裏戲弄夠了,戴上荊棘冠冕,披上紫紅袍,然後才揹上十字架向各各他出發。


安東尼城堡

  安東尼城堡是希律王重建第二聖殿時,將聖殿西北角的城堡重新整建擴大而成,希律為了紀念他的朋友馬可.安東尼而將該堡命名。據約瑟夫的記載,堡的內部是一座設備齊全的宮殿,西邊是一片鋪設石板的廣場,羅馬軍隊用作訓練,遊行及競技的場所。
  主後70年城堡被徹底破壞,數世紀以來為沙礫所掩埋。目前在安東尼的遺址上建有一間回教學校,一座是方濟會修道院及一座錫安女修道院。方濟會的修道院內有兩間教堂,一間是鞭笞教堂,替耶穌受鞭撻的地方作標誌;當時的刑鞭上帶有倒刺鉤,所以每鞭打一下,便會有一些皮肉被撕下來,而呈血肉模糊的慘狀。另一間為判罪教堂,是主被宣判定罪的地方。

苦傷道

  當我走到兩千年前的耶路撒冷的窄巷中,那些古老的石階,那些曲折而陰暗的巷弄裏,好像仍然蹣跚着聖者基督的足跡,仍然散佈着自創世以來最濃郁的哀傷氣息。
  在巷子裏半圓形的拱門下,走着匆忙的觀光客,與阿拉伯的嚮導,頭上頂着菜籃碩健的阿拉伯婦人,腰纏白帶,身着褐色架裟的方濟會士,以及戴着圓頂黑帽,披着寬大黑袍,滿腮于思的東正教神甫們。
  巷子的兩旁是阿拉伯人的商店,肉攤上掛着整隻的羊,一串串金黃色的圓餅,以及掛得琳瑯滿目的紀念品的商店,每走幾步便有一個阿拉伯人上來搭訕,要做你的嚮導,或是阿拉伯小童向你兜售聖地的畫片。在路旁的石牆上刻着一個十字架,下面有一個光滑的小圓孔,想是經過無數朝聖者們用手觸摸過,上面刻了一個羅馬數字的“八”,在這裏主耶穌曾第三次跌倒在地上。凝視着這堵牆壁,心靈感到極大的震顫,我低下頭來,看着這曾經染紅了主的血跡的石路,兩千年前那幕悲慘的景像,立刻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看見沉重的十字架,從主的肩膀上滑落,重重地擊在石路上。他臉上流下的血滴,是那些荊棘的刺造成的。血與汗迷糊了他的眼睛,他用兩隻手吃力地扶着十字架的一端,努力想爬上最後幾層石級,走到髑髏地的刑場。但他失敗了,他用盡了氣力,他的雙肩,都被十字架粗糙的木頭擦傷了,露出了一條條的血痕。羅馬兵丁揮舞着帶鉤刺的皮鞭,每一個弧形,再造成一條新的紅色的圖案。他不停地喘息着,想稍微停下來休息一下,但每一次短暫的停留,他的身上會再繪上幾條血的紋路。巷子的前後擁擠着一些欣賞的群眾,他們嘩笑着,讚嘆着,殘酷的眼神,貪婪地飲着耶穌身上流下的血滴。而每個羅馬兵丁揮舞一次皮鞭,群眾中便會爆出一片喝采聲,使本已垂下的羅馬兵丁的手腕,由於喝采聲的鼓舞,不能不再度抬起來,在半空中舞一個有力的花式,使重重的一擊再落在主的背上。一聲聲悽慘的呻吟,滿足了兩旁的觀眾。後面一群無助的耶路撒冷的婦女們,攙扶着半昏厥狀態的馬利亞,每一聲皮鞭的爆響,都好像抽打在她的心上。主耶穌第三次倒下去了,祂的手撲在石頭上,祂的膝蓋碰在石頭的棱角上,鮮血染紅了石階,重重的十字架再由背上滑下來,砸着了祂的臂和腿,接着是一片皮鞭的響聲和叱吆。隨着皮鞭的脆響,窄巷中落下了一片血雨。耶穌努力掙扎着企圖要站起來,祂的頭一陣昏厥,又跌在地上。祂再試着想爬起來,並用雙手去扳動地上的十字架,但祂的一切氣力都用盡了,再也無法移動它。耶穌匍匐在十字架上,聽任皮鞭交織着落在祂的背上,腿上,好像無數條毒蛇在咬着主的身體。呻吟,哀號,怒喝,嘩笑,和婦女們的啜泣,在這窄巷中譜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悲慘的交響樂。那些絕望的婦女們由啜泣而變成哀號了。耶穌卻抬起頭來,用鎮靜而慈祥的眼睛看着她們說:“不要為我哭,當為你們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

第一站-"鞭打堂"
第二站-耶穌被定罪之處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
第四站-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
第五站-西門替耶穌背起十字架
第六站-Veronica抹去耶穌的汗水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
第八站-耶穌安慰為他哭泣的婦女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十站-耶穌的衣服被脫去及拈分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字架
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
第十三站-耶穌的屍首卸下來的地方
第十四站-耶穌被安葬的地方

  當初耶穌由彼拉多的衙門被判死刑,揹上十字架開始走的一條路稱為“苦傷道”,這條路共有十四站,是耶穌稍作停留,或跌倒的地方,十四個站當中,九個與福音記載有關,其餘五站是根據傳統而設。頭兩站在安東尼城堡裏,在巷道上有七站,在聖墓堂內有五站。頭兩站的地點,如今蓋了一座阿拉伯人的小學校,旁邊有一所教堂,裏面有一個地下洞,據說是彼拉多衙門所在地。苦傷道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三站,也是耶穌第一次揹着十字架仆倒的地方。那裏有一處天主教的受苦堂,也有一座紀念耶穌受苦的小型博物院,據說教宗保祿六世訪耶路撒冷時,特別在這裏停留膜拜。我由博物館中買了一個荊棘冠冕作為紀念。聖地的荊棘有很長的刺,耶穌就是戴着這種冠冕而走上十字架道路的。每星期五下午三點,方濟會士們便引導信徒行過苦傷道,以緬懷耶穌的受難。
  我們的領像閃博士對傳統的苦傷道也有異議,認為不可能是這條小路,原因是他對耶路撒冷的城牆與主耶穌時代的位置圖有不同的看法。雖然考古學家的看法各異,但主為我們揹負十字架走上各各他卻是事實,當我沿着這條石頭小路前進,踏着紛沓的阿拉伯人的足跡,走上這條上坡路,想到耶穌當日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顛沛蹣跚在這條小路上,汗與血滴流下來,滴濕了這條苦傷道,心情不禁十分沉重。我實在不敢想像,我現在站立的地方,竟印着主揹着十字架跨過的足跡,而這些古老的石路上,曾沾着耶穌的血跡與汗滴。兩千年來被多少朝聖者踏過,而今天當夕陽抹在這褐色的石階上,仍然鮮紅如血。而我彷彿再聽到了主的哀號,喘息,以及群眾的嘩笑,皮鞭的脆響,與婦女們的啜泣…。

各各他.聖墓堂


各各他山

  “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揹看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約翰福音19:17)
  聖墓教堂應該是朝聖者的第一個目標,是基督教最神聖的地力,因為在那裏主耶穌為人類釘十字架並且安葬。主被釘的地方原本在耶路撒冷城以外,“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約翰福音19:20)但在主被釘後十一年,希律亞基帕一世在耶路撒冷建了一道新城牆,將各各他圈在城內(主後44年)。十九世紀中葉,在鄰近俄國招待所,聖墓教堂的東北處,發現了古代城牆的遺跡,在聖墓教堂內也發現了猶太人的墳墓,更證明該教堂原在城外,因根據猶太律法,沒有人能葬在聖城以內。
  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一定曾為早期信徒尊為聖地,因主後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想消滅所有猶太教及基督教的紀念物,而在加略山及耶穌的聖墓上建了一座獻給邱比特的羅馬廟宇,並且在伯利恆耶穌的降生地上也建了一座廟宇,想藉此毀掉一切聖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非但沒有褻瀆到聖地,反而留下了標誌,保守了聖地。二百年後,君士坦丁很成功地挖掘出基督教聖地。主後326年,哈德良所建的廟宇,被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麗娜拆除,根據四福音的記載,她發現加略山及耶穌的墳墓尚完整無損。君士坦丁大帝乃下令建造一座莊嚴華麗的教堂於加略山及聖墓上,而由海麗娜督工建造。
  主後614年,這座宏偉的教堂毀於波斯人之手,摩狄斯托修道院長又重建小型教堂,再於1009年被回教國王哈里發拆除。這次教堂的被毀,是導致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原因。1048年,康士坦丁.摩挪摩克斯又重新修復該教堂。十字軍於1149年征服耶路撒冷後,所建的教堂一直保存至今。聖墓堂雖歷盡滄桑,但今天留存的教堂,仍保持原教堂的主要輪廓。1825年,土耳其統治者下令將教堂分與六個教會治理。
  由於分治的幾個教會對整修聖堂的意見不能一致,故幾個世紀以來,聖墓堂一直淪於頹圮的狀態中,自1936年到1944年,英國教會被迫用鋼架支撐聖堂,以防其傾倒,幸而1958年分治教會協調同意整修之方案。但到今天為止,教堂內外仍然樹着鷹架,似乎修建永無休止之時。
  聖墓堂內由於數個不同的教派分治,所以情形相當複雜,計有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阿美尼亞教會,科普替教會及敘利亞教會等,故崇拜的時間,語言,儀式互有不同,使朝聖者頗感困惑,聖堂內部柱石縱橫,吊燈處處,壇龕錯雜,很不容易理出頭緒。加略山是一塊突出地面約四十五呎的巨石,亦名髑髏地,因外觀像觸髏而得名。循一道石梯爬到上面去,山上有兩間教堂,屬於希臘正教者,建於樹立十字架的地方,屬於羅馬天主教者,建於耶穌被剝去衣裳及用鐵釘釘十字架的地方。但這兩間教堂都在聖墓堂之內。巨石可由獻給憂傷聖母馬利亞的聖壇及獻與亞當的聖壇下面窺見。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裏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又因那墳墓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裏。”(約翰福音19:41-42)
  耶穌的墳墓在加略山腳下,是由亞利馬太的約瑟用石頭鑿成的,約瑟是猶太公會的議士,也是主的門徒,但因懼怕猶太人,就暗暗地作門徒(約翰福音19:38),約瑟所做的墳墓,是猶太富人所用的樣式,由兩間小室構成,前面是哀悼者的聚會場所,第二間有一個用白石鑿成的檯子,用作安放屍體。
  海麗娜皇后將耶穌的墳墓與其餘的山隔開,以免遭受破壞,但在1009年,終於被回教國王哈里發哈根徹底破壞。目前在耶穌聖墓的遺址上,所看到的莫斯科或圓頂紀念堂,是1815年由希臘正教及俄國教會建造的。裏面有一個大理石檯子,為昔日安放耶穌身體的石檯作標誌,人們相信原來的石檯就在目前的大理石檯下面。
  “受難節”的凌晨,我們先到聖墓堂,再一次登臨各各他,在主被釘的十架下默禱,然後我們一行七人出發到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去沉思,這一天雖是假定的受難日,但我們仍然禁食,只帶了一壺水便踏上征途。這座山是聯合國設辦事處的地方,當地人稱它為The Mount of Evil Council──山上有一片松林,可以俯瞰整個耶路撒冷,我們在這裏靜坐竟日,懷想耶穌的受苦。閃博上帶來了一個木刻的耶穌釘十架的苦像插在地上,據閃博士考證,主耶穌時代的十字架是T字型的,人被釘的不是手掌而是手掌上面的臂部,因為手掌脆弱無法承擔身體的重量,而被釘的人,要在十架上掙扎幾天才死去,今天挖掘出來的骸骨中,被釘死者臂骨上有顯著的鐵釘銼出的痕跡,因為被釘者每次要呼吸時,身子都要提起,而每提一次,臂骨便要被鐵釘鋸一條痕跡,所以十字架實在是一種酷刑。

  在山上的半日,我們除了讀經,唱詩,祈禱外,只有默想。眼前的耶路撒冷全景,正是兩千年前主受難的地方。而松林間風聲颯颯,針葉不時落在衣襟上,間或有牧童趕着羊由林間經過,偶而也有一兩聲鳥啼,伴着我們幾顆被痛苦啃蝕的心靈。(“耶穌的腳印”系列連載完畢)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元代的宗教政策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跨越憂鬱,精彩度晚年 ✍林向陽

談天說地

教會還有盼望嗎? ✍于中旻

點點心靈

一個黑道大佬的新生 ✍海倫

點點心靈

成見 ✍區室

寰宇古今

園藝.瀑布 ✍音凝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滷牛腱 ✍民天

寰宇古今

失弓得弓 ✍史述

談天說地

領袖的言語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富而能足有百祥 ✍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