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06-07-01


讀書樂

基督教真偽辨 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

J. Gresham Machen著  包義森譯  出版者: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十九世紀末,自由派信仰嚴重影響美國。他們的戰略,是先攻陷神學院,改變宣教士,叫他們派出去的福音使者,所帶的不是福音,而是另外一個福音,成為“帶菌人”,傳播疾病和死亡。
  普林斯頓大學,本來是長老會的學府,領導美國“大覺醒”的名牧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曾作第二任的校長,一向信仰純正,學術高越,造就了不少教牧和宣教士。不幸,被自由派(當時稱為“新派”)侵入。
  梅晨(J. Gresham Machen, 1881-1937通譯“梅欽”)博士,賀浦金斯大學畢業後,入任普林斯頓神學院;在那裏,深受堅強加爾文主義教授華斐德(Benjamin Warfield, 1851-1921)和巴頓(Francis L. Patton, 1843-1932)的影響。1805年畢業,繼赴德國研究。後任普林斯頓的新約講師,及護教學教授(1906-1929)。


梅晨 J. Gresham Machen

  梅晨是傑出的學者和教師,自然的成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他看到自由派敗壞人心的危險,不能閉口不言,為了信仰,領袖對新派口誅筆伐,並成立獨立宣教差會。
  1929年,梅晨率同數位保守信仰的教授,在非拉鐵非(Philadelphia)創立了威斯敏德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梅晨任院長兼新約教授,持守普林斯頓的固有改革宗信仰,並學術水準,造就忠心的教牧。
  那時,美國長老會漸為自由派所控制。結果,梅晨受到長老會區會的查訊,終於在1935年,被美國長老會總會停止並褫奪牧職。1936年,梅晨成立正統長老會(The 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
  1937年一月一日,梅晨在講道時逝世。正統長老會因領導乏人,幾經變遷分裂,趨於式微。而威斯敏德神學院,則繼續發展,成為福音派神學的堅強堡壘,發揚改革宗信仰的光輝。
  這是教會與神學院不能融會的不幸例子。

  基督教真偽辨一書,起源於作者1921年的演講,背景是當時基督教信仰的戰爭。他用巴頓博士“能見度不佳”的語詞,向長老會區議會,說明二者的區別(頁3)。後來經過增益,成為本書。
  本書的架構和內涵,基本上是護教學,不過較為淺明,所以讀來也不覺得枯燥。基督教神學的中心,自然該是基督,而最着重的是救贖論。不以基督為中心的,不是基督教;自稱基督教而不講救贖的,實質上就是自然宗教。(頁4)
  本書共分為七章:在“簡介”後,繼續講到教義,神和人,聖經,基督,救恩,教會。
  作者講到現代人的問題,不僅是二十世紀初的情形,到今天仍然是如此,只是更趨於烈:崇尚科學和學術,並競求新奇(頁5-11)。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忽略教義,甚或反對教義。作者邏輯的精嚴,和一般教徒的缺乏思考力,在這段話上可以看得出來:

可是有人會說:“基督教是一種生活,不是教義。”有些人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看起來敬虔,其實錯得離譜,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可以看得出來。“基督教是一種生活”,是陳述歷史,而不是陳述理念。說“基督教是一種生活”,和說“基督教應該是一種生活”或者“理想的基督教應該是一種生活”,是很不一樣的。(頁19)

  有的基督徒生活失敗,是不能實踐教義的問題,不是教義的問題。如果因個別信徒生活有問題,就不要教義,是放棄標準和理想,不僅無以幫助,只有說情況更糟。這是使徒保羅的論理程式(見羅馬書7:7-13)。如果以簡單事實來解釋:世界上沒有人能畫出絕對的直線,但絕對不能否認有正直這回事。“基督教是一種生活,不是教義”,這樣的想法,不僅是天大的笑話,也是莫大的悲哀。
  為了避免誤會,作者聲明說:我們的意思不是“只要教義純正就好,生活的表現無關緊要。”正好相反,沒有甚麼比生活表現更要緊了。基督教一開始就絕對意味着一個人要怎樣過他的一生。(頁43)得救就是讓人脫離罪,道德改變,有成聖的生活。他又說:“我們固然堅持教義是基督教的基礎,但是這並不代表每個教義都同樣的重要。教義上看法不同的基督徒,仍然絕對可能彼此相交。”(頁44)不過,他說:“對教義無所謂,就不會有信仰英雄了。”(頁46)這正是教會的問題。
  論到“神和人”的觀點,新神學和福音派的基督教也有不同。新神學稱“神是萬人的父”,充其量不過是模糊的自然主義。而新約的信仰,卻是“神只作那些因信得以進入神家之人的父親。”他解釋說:“這個教導一點都不狹隘,因為神家中信心的大門,對每個人都是敞開的,這條路也是耶穌用祂的寶血開出來的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頁56)不過,人要先意識到自己有罪,才可以接受耶穌作救主。這是新神學所忽略不談的,更不是扯到甚麼惟愛稱義,簡直是外行人的濫言了。
  在普通啟示之外,聖經是神給人特殊的啟示,講到“罪人怎樣可以與永生神相交”(頁64)。因此,聖經必須是完全無誤的(提摩太後書3:16)。基督徒現在的生活,將來的盼望,永遠的生命,都在於聖經。
  聖經是基督的靈啟示(彼得前書1:11),聖經預言基督的降生,在世,受死,復活,再臨(哥林多前書15:3,4),完成救恩。
  蒙恩得救的人,就是教會。基督教強調的這種“弟兄姊妹關係”,就是被救贖者彼此的關係,和新神學強調的“全人類都是弟兄”,意義並不相同(頁139)。
  梅晨博士所諄諄告誡的,是要基督徒知所分辨,在清潔的愛裏合一。
  在結語中,他用滿有詩意和嚮往的語氣說到聖潔的教會:“如果有這個地方,那一定是神的家,天的門,從那裏的門檻要有一河流出,使困頓的世人得生命。”(頁157)
  本書原著於1923年出版,至今八十多年了。書中所說有關美國的背景,已經跟今天不同了,新神學與福音派信仰之爭,也改換了形勢。感謝神,教會並沒有都被新神學佔據。但狡猾的魔鬼,仍然在敗壞教會,而且更厲害。作者梅晨博士語重心長的說:

如果我們想到,教會的講台有一天都被新神學控制(其實許多教會現在已經被新神學控制了),地上找不到基督教,人們再也聽不到福音,那麼我們就更能體會出,現在所討論的事情何等重要。“怎麼傳道”固然重要,但是“傳甚麼道”,比“怎麼傳道”重要千萬倍。(頁9)

  今天我們所應該警惕的,是人只注意“怎麼傳道”,而忽略“傳甚麼道”。這是嚴重的問題,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我手中的這本書,是“紀念包義森牧師”修訂版。書後附有譯者包義森牧師生平,見證他與趙中輝牧師家超過半個世紀的關係,並“改革宗翻譯社”的歷史,實在值得細讀。我見過包牧師,他實在是謙和過人,基督徒的模範。他敘述如何不贊成帝國主義作風,待華人像弟兄一樣,還為自己比同工的待遇優厚而不安,為對傭人使氣而自疚。包牧師服事了那一代的人,於2002年離世。如果他在世,該是101歲了。在二十一世紀中,祝主再興起祂這樣的僕人來。(亞谷)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政教關係的糾結 ✍于中旻

點點心靈

天生麗質 ✍余卓雄

藝文走廊

耶穌的降生與名畫 ✍和英

寰宇古今

鐵馬冰河入夢來 ✍鄭國輝

寰宇古今

尼羅河之源 ✍曲拯民

談天說地

月到中秋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杜鵑休向耳邊啼 ✍吟螢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新綠 ✍松桂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健脾山藥湯 ✍禾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