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拿破崙,北京條約
巴黎,拿破崙和法國近代史三方面的關係是極密切的!
“黃禍”兩字,史學家謂首係出自法國英雄拿破崙(Napoleon, 1769-1821)之口,他發跡於法國大革命(1789)以後,從取得法國的領導權,做皇帝,到被囚死於聖海倫納島為止,在位不足二十年,其政績和戰功一時震動了整個歐洲。
拿破崙 Napoleon
拿破崙不但為一卓越的軍事學家,也是一好學不倦的讀書人,於天文,地理,法律,歷史,考古等無不涉獵。他在任內興教育和建設,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受景仰和紀念的人物。法國歷史上還有一名英雄是“聖女”貞德(Joan of Arc, 1412-1431)。她仰蒙啟示,於1412年,即中國的明朝永樂十年,領導法國軍民解除奧爾良城(Orleans)之圍,敗敵軍,拯救了法國之亡於英軍,並匡扶法王查理七世登基,然終被英國人燒死。美國獨立前,原為法屬路易西安那州(Louisiana)的奧爾良市中心貞德騎馬戎姿的金像今仍在焉。
出自拿破崙這Yellow Peril兩字,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確有歷史根據,引起了當時的共鳴和警愓。
第五世紀,匈奴族(Attila)率軍深入歐洲,進入法境,南下打羅馬帝國而服之。七世紀,匈奴族的保加家族(Bulgars)入今保加利亞境建國,後為東羅馬帝國所吞。九世紀,同族的Magyars入今匈牙利境建國,終被同化,最後,蒙古人成吉斯汗家族及百年後中亞出生,自認係成吉斯汗苗裔的鐵木兒之征歐,給予東歐各國的損害及恐怖自不待言,原是人人耳熟能詳的。
所以“黃禍”已是史上的陳詞,它與中華民族無關。但在近代的“洋禍”中,受西方國家包括法國給中國的損害卻極顯明。法國之侵華見於英法聯軍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破北京,掠燒了圓明園。但此侵略和暴行並非發生於拿破崙時期。英雄拿破崙被稱為一世,奧公主所生的兒子二世未曾繼其父做法國皇帝,此由於法國元老院的反對,最後決定由上斷頭台路易十六的胞弟補了拿破崙一世的缺,即路易十八世。十七世不過徒具虛名。拿破崙的兒子出生巴黎,於二十一歲罹肺病而終,葬於維也納。法政府請求歸葬,奧國不肯,倒是後來希特勒於征法後完成了這件事,無非是取悅當時佔領下的法國人民。
法國侵華應為法國近代史重要的一部分,故在此簡述之。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1842)簽訂後,國人忿恨此喪權辱國之約,排外情緒激昂。先有英船過台灣海峽遇颱風擱淺,船員被殺。同年(1843)英兵在廣州傷中國人致英建築被燒,種種事件多起於廣東。總督葉名琛憎惡英人的態度更是明顯。某中國商輪聘有英員並改掛英旗,華籍船員在廣州被捕,英旗被沒收,不允歸還,致英方在香港的軍艦藉口侵入珠江,陷砲台,入廣州火焚衙署,事約一個月後,印度有暴亂,英艦倉卒撤出,廣州市民蜂起,燒洋商館舍,殃及法國與他國僑民。消息傳至歐洲,法國素來嫉羨英國在海外擴張的勢力,又因中國曾援助安南抗法,遂與英國相商,組成英法聯軍,先陷廣洲,俘葉名琛。兩國遣公使與清廷談判被拒,便合攻天津,初失利,增援後始登陸,自天津北上。
法國之侵華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兒三世稱帝以後發動的。三世承其伯(叔?)父的餘蔭,初任總統(1848)於四十四歲時稱帝(1852),在他的任內才開始了海外殖民。就遠東方面來說,先侵安南(1858),兩年後與英軍攻入北京,三世稱帝享國十八年,於普法戰爭中大敗,法國的帝制至此告終。同時,新德意志帝國興起。
Malmaison
今日遊巴黎,處處可見英雄拿破崙一世的影子,郊外的Malmaison,莊園,它原為拿破崙第一任妻子約瑟芬(Josephine)的故居,今成為他兩人的紀念館;市內的蓋文蠟像館,羅浮宮博物館裏的銅像,入口處的拿氏廳,館內那張拿氏給皇后加冠的巨幅油畫,內有文武百官,近侍,朝臣,貴族等。其他如拿氏陵墓所在的Invalides和他擘劃賽納河以北的街市直到凱旋門,被稱為“星光”(Etoil),是十二道大街的交叉點,皆觀光者必到之處。
拿破崙於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在意,法之間一海島科西嘉(Corsica)出世。此島原屬古羅馬,幾經易手,終入意大利版圖。拿破崙征意時取得該島,成為法國領土,事實上,他的祖先是意大利人。
拿破崙出身貴族,乃父操律師業。他十歲時入法國軍校,十六歲卒業入砲兵營。法國大革命,他參加革命軍,首攻馬賽港(Marseille),次攻在法南部登陸,旋任砲兵司令,二十歲已晉級將官,並取得革命後法國政府的領導地位。此後,開始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行動。他首征意大利,收復科西嘉島,是年他娶約瑟芬。國事穩定後,首先遠征埃及,旨在削弱奧吐曼帝國(Ottoman Empire)解體後中東和英國佔領印度後所造成的勢力。他打奧,終取勝,三十五歲稱帝,在海上海軍敗於英,但在陸上取勝於奧,普聯軍,入維也納。逐後對俄用兵,後打普,俄聯軍取勝,與俄沙皇立約,震動了全歐洲。西班牙歸服,拿破崙令其弟任西班牙皇。他第二次議婚,由於元配無出,遂娶奧國公主,是年西班牙反拿氏的勢力與英合流,其弟迫得退位。俄違約聯英,拿氏重征俄,於1812年嚴冬氣候下慘敗而撤退。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寫“戰爭與和平”曾取此史實為主題。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寫“1812序曲”紀念這場戰爭並表揚俄國的最後勝利,末段取俄國國歌來壓倒馬賽曲,並有敲鐘和鳴砲似的聲音來收場。今日每屆美國國慶日,華府的露天音樂會最後一節目,便奏出此曲。我認為此交響曲之被採取絕不是為了紀念這場法俄之戰,乃是配合最末段的音樂,便鳴砲來歡慶獨立紀念日。
拿破崙之失敗召來各方的抱怨,鑒於局勢,自請遜位出亡愛勒巴島(Elba在法海岸南邊)。唯拿氏的雄心未泯,越一年,重返巴黎,整軍稱帝,會俄,普,英,奧四國聯軍於滑鐵盧(Waterloo)。當年的荷,比全部,德,意一小部分,皆在法國版圖內。結果一戰而潰,無法重振聲望,他聽從部下及元老的勸告,向聯軍引咎請罪,同意再度出亡,用以保全法國。英國將他流放在地處非洲,南美中間,大西洋一小海島聖海倫納(St. Helena)越六年逝世,是故於癌症或為英人毒死,至今仍屬疑問,是年為1821(道光元年),拿破崙享年五十二歲。過了近二十年,法國政府才將其遺體移葬巴黎,一時成為法國史上的大事。
第一次歐戰前,巴黎本是歐洲文藝之都,法文又是外交上的語言。
史學稱拿破崙不辱戰敗國家,善待俘虜,是為其德。他敵對的英國人卻無此雅量,他自負戰敗責任,自請出亡,使國無損,遂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人類史上所罕見。
凡爾賽(Versailles)地處巴黎郊外西南十二英里,原為一荒涼林木地帶,宜於行獵。法皇路易十三世(1601-1643)將它買下,地廣一萬六千五百英畝,其子十四世(1638-1715)大興建築,是英明能幹的君主,被譽為“太陽之王”(The Sun King)。在位的期間(明崇禎末期到清康熙的末期)戰多克,外交多勝,文藝發展上在歐洲領先,比康熙和乾隆在位各六十年多了十二年,亦歐洲有史以來享國最久的君主。凡爾賽宮直到拿破崙時代仍有增築。法國大革命時期,暴民欲焚之,但為軍隊所阻,頂蓬和壁畫,大張的羊毛織畫,名貴大理石壁和點綴,牆壁上的金飾,吊燈,石,銅像,等無法移動或無買主,乃將傢俱和輕便物品廉價拍賣,後來又繼續收回部分,因此今日宮中物品全屬原有,並非仿製品。凡爾賽正宮原有三十餘豪華廳房,其中最大而聞於國人者為背後北面的“鏡廳”(Hall of Mirrors),一次可容千餘人,為第一次大戰後“巴黎和會”的會場,中國代表王正廷,顧維鈞等參加。
宮之兩翼其右為皇室,大臣及侍衛等居所,宮之左翼有教堂和劇場等。宮前有路易十四世騎馬戎裝銅像。再向前的兩側另有兩長排建築,為當年政府所在。以上構成全部的凡爾賽宮。法國宮廷與政府自羅浮宮遷此,到大革命為止,僅逾百年。據導遊員告:當年約有兩萬人在此工作。
路易十四世對凡爾賽宮之建成意猶未足,決在凡爾賽郊外的森林區另建別墅,命名Trianon(我試譯音“泰寧”)俾在一時“倦勤”之後,着皇室家中人同來小住,是為大泰寧。後來又建小泰寧,當做路易十五世的別墅,此處收歛了華貴氣息,壁畫限於行獵,垂釣,果園和農家收獲之景,又在大泰寧別墅之外建一村居。草頂小樓,傍在潺潺溪水,吱咕水車,配以果園,馬廄,牛欄,雞舍,十足鄉村風光。這裏正是和路易十六同上斷頭台,原是奧國公主後為皇后生前所最鍾情的地方。
大泰寧別墅中有一廳堂,牆壁由藍花白磁磚砌成,用以配合展出的永樂磁器,全部波斯藍繪,為官窯生產的大件珍貴品,疑為耶穌會士所折衝。
明末到中國傳教但以興學術和教育的耶穌會1534年始於巴黎。當年好學的康熙,令會士隨身講述西學(算學,測量,天文,解剖,物理等),有徐日昇(Pereira),張誠(Gerbillon),白晉(Bouvet),安多(Antonius)皆供於內廷,其中法國籍的張誠於康熙旅行時必日日相從,便於講述:同時在北京奉帝令設觀象台負責人,一生寫科學中文書二十四冊的南懷仁(Verbiest),雖來自比國,但為法國藩屬,其母語也是法文,都會為法國宮廷效力,完成選購工作。以上僅屬測度,史實如何,竟查不到。
法國仿效中國,於1673年(康熙十二年,即法皇路易十四在位第三十年)試設第一間磁窯,那時凡爾賽宮興築只十一年,其全部完成是在四十年以後。泰寧別墅牆壁上的磁磚應是法國出品。因其藍色並不鮮明,後來法國續建兩磁窯,至終在彩繪磁器上享譽國際間,今日在古物市場上當年生產的彩磁個個不遜於明,清間中國官窯產品。
Cobalt Blue
明史有說明:成祖永樂帝遣鄭和下“西洋”七次或八次,先後訪問波斯的忽魯謨斯(Hormuz)四次,每次島上的“酋長”前來中國“入貢”。中國輸出絲,茶,磁器等品,輸入珍珠,金,銀,良駒,乾棗,地毯等,尤所重要的是一種含鈷天然礦鹽,它與玻璃或磁釉高熱氧化後呈鮮藍色,即波斯藍(Persian or Cobalt Blue)亦稱謨罕默德藍。除官方磁窯使用外,供製作藍色透明的朝珠,飾珠之用,今日這種鮮明的藍色缺如,可能由於天然原料已告枯竭,化學合成料遜色遠甚。
凡爾賽花園廣大,受意式影響,但法式自成一家,設計新穎,保養工作浩繁。
凡爾賽宮之美和貴在其建築,其設計雕像,內部的四壁,天棚,浮雕…柱壁與地面的拼花為各色玉及大理石經歐洲各國的名匠精心做出,石的花式幾乎近百種。其次美在頂棚和壁畫,多仿希臘神話,還有大幅羊毛織畫,為戰史,行獵等,至於其他鑲金嵌木之精美,自不必多寫了。倘欲細觀之,必作全天遊。
回想當年旅遊業尚在萌芽,初遊凡爾賽,英語導遊組拍有紀念照,數數僅二十九人,我為唯一華裔,今日情形當必十五或二十倍於往年了!
羅浮宮(Louvre)
羅浮宮(Louvre)在巴黎市中央地帶,賽納河(Seine)北岸,它自十三世紀興建,先為兵營及軍械庫,後來改建,為皇宮,文,古物儲藏及政府所在,遷凡爾賽止於大革命,到拿破崙三世時仍有增建,共歷時七百餘年,始有今日的局面和規模。結果它成為世上最大的宮殿,也是最大的博物館,自正式開館迄今,已逾二百年,以上三點皆為法國人的誇耀。
近十年間,羅浮內部的佈局及增建,使該館在管理方面有了重要的改革,效益大增,方便觀眾,易於容納更多在夏季的人數。此須歸功於華裔名建築家貝聿銘。每年進出觀光的人數就在六百萬以上。
貝氏出身麻省理工及哈佛,大半生獲獎狀不計外,共得紀念章七枚,法政府及白宮授予各一,在表面上看貝氏於十年前僅完成了該館入口作金字塔形的那個鋼樑,鋁架,玻璃頂的現代建築,其高七十尺,基的長寬各一百尺,建於水池七組之上,帶噴泉,並有三座同型小塔,利用陽光照明進入博物館出入口和三個巨廊的通路,但是內部建設的工作在不礙觀眾原則下,約八年才得竣工。
“貝聿銘”這名字,不但是羅浮的一部分,也進入了法國歷史。只憑貝氏建設華府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的經歷和在國際建築業的隆譽,加上特殊超眾不凡的設計,獨蒙青睞而獲選,應為世紀建築業的大事。
依羅浮今日平面圖來看,其西廊作“口”字形與其下作“門”形廊相聯接,是為北廊及南廊。在兩扇門上端建築玻璃塔,恰在“口”與“門”中間,因此觀眾於進入塔後可以自己選擇任何一廊俾可分散三方面而免擁擠,想見構思上的巧妙。
玻璃塔下為拿破崙堂,是館的出入口,憑扶梯及電梯,四通八達,其下自成一小城市,郵局,銀行,租車,書店,首飾,禮品店,茶食,飯店,禮堂,本博物館的管理處及指導部門,有服務及從業員一千五百人,亦十路以上公車及地鐵的銜接地,並可直達附近八個地下停車場,今日成了巴黎一千二百萬市民的文娛和交際場所。
羅浮究存若干古今藝術品予以巡迴展出,不得而知,所知者是經常展出的數量是兩萬六至七千件,其中約五千是油畫,其一為著名的Mona Lisa。波斯,巴比倫,亞述,希,意,埃及與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古代文物,以石最多,其次為金屬鑄品,飾品和木刻,繪畫則為中古和近代品,分西,北歐,意,法和法本國。據記憶:當年我在羅浮流連竟日,所見中國藝術品各古物不多,且未集中而展,此點與英,美各博物館的情形不同。其特殊宮室裝璜示範和華貴法式傢俱的展出應為他處所無。羅浮另設專廊展出時代藝品,採巡迴式,每年約十三萬件,羅浮自設美術專校。
羅浮一部分原為政府,特別是財政部佔用,懸掛及保存了的古物,藝術品甚多,93年政府部門遷出,古物,藝品全數由羅浮經收。
羅浮共分成三大廊已如前述,其為四層,倘全部面積佈置妥當,據設逐件細看須行路三十公里方可,約合十八英里,僅油畫一項可擺兩英里之長,羅浮今日仍在開展中。
巴黎市的博物及美術館除了羅浮及凡爾賽以外,依巴黎指南所列還有其他四十三間。其中D'Ennery原為私有大廈,今歸公有,收藏中,日兩國十七至十九世紀的藝品最多,唯每年八月閉館一個月。
當年(1798)拿破崙遠征埃及,擁兵三萬五千,專家一百七十餘隨行,包括天文,地理,歷史和考古學家。他在埃及和地中海一帶,取得不少歷史性的古物,今存羅浮,拿氏在歐洲多次勝利後,更向戰敗國索取藝品做為議和的條件。法國人今日每入羅浮,都會想到拿氏的貢獻。
從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金字塔似的玻璃建築走出,向西北行,仍在羅浮的範圍內可見一座較小型的凱旋門是為紀念1805年一場對奧的戰爭而築。前面有杜麗葉(Tuileries)御花園,今為公園,佔地七十五英畝。過了公園即康考(Concord)廣場,中央處有埃及贈送具三千年歷史的一座花崗石塔,其左右有石雕群像的圓形噴泉,是歐洲最大的方場,及十條路的交叉地。比美國獨立戰爭晚約十年的法國大革命,康考廣場成了犯人的處決地,人數超過一千一百。路易十六與皇后及少數家人斷頭於此。他與皇后等先被逐出凡爾賽,幽禁於羅浮宮北面的一座皇宮裏。後來拿破崙也居住於此,唯它遠小於凡爾賽,當年不曾去看過,故無可述。
幼年讀歷史,見法國之革命被加上“大”字,可能由於八年動亂犧牲的人數太多─六萬多人,美國的獨立戰死亡人數僅一萬二千。
康考廣場恰處巴黎市的中央,在河北岸,賽納(Seine)自市東南入市中心,作弓形,向西南流去,增益巴黎的景緻。
自康考向西北直行入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其美在有密茂的法國梧桐樹四行,快車來去各六行,加上慢車道及兩邊的人行道,共十六線的大道,其寬世上無匹。人行道至少可供二十人同時並肩而行,電視上曾見二次大戰盟軍勝利入城的閱兵典禮行經此處,軍樂聲中,並肩十數人的隊伍,加上路面有坡度,倍極壯觀。法國每屆慶典必假此地,世界所有國家無有任何國都堪與巴黎的氣派相比。巴黎人說,只憑自康考到凱旋門這兩英里的大路,我們便足自豪,加上巴黎的建築,到處是藝術的結晶,事實上,誠然如此。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高一六四英尺,可等於十餘層樓。到巴黎觀光,不可不登門頂上一看。當然,巴黎鐵塔更高,一○五一英尺,但是欲登塔頂須排長龍,必等得不耐煩,凱旋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羅馬式的紀念坊,它是為了表揚1805年征俄,奧聯軍大勝於今捷克境內,奠定了拿破崙在歐洲稱雄的地位。其中人物的衣飾也是取古羅馬式。最上層有拿氏領導下在歐,亞,非三十次勝利的記載,其下為士兵待命及凱旋的情景。正面的巨大浮雕,右方為馬賽曲下義勇軍的出發圖,左方是拿破崙勝利的受降圖。門洞中央處有紀念第一次歐戰無名英雄墓上的聖火。
巴黎鐵塔(Eiffel Tower)名稱出自那位設計並監督的工程師,建於1889世展之前,當時為世界最高的建築,直到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建成後才屈居第二。第一層經三六○台階而達,或乘電梯,有飯店一間。自第二層向上,全部用鑄鐵,免得風搖。因無台階,故僅能乘電梯而達三層,亦即一次可容八百人的最高處,因此上下十分緊湊。塔頂有氣象站和電視發射台。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近羅浮宮,在賽納河中一島上,它興築於1163年即南宋的高宗末年,於一百七十年後始建成,全部歌德式(Gothic)為世界各國教堂所仿效,其鐘頗著名,重十五噸,還有那圓玻璃窗,直徑三十三尺。儀式進行時,足容六千人齊集一堂。每年入觀的人數是一千二百萬。它原為御用,結果在大革命時被暴民破壞慘重,後來予修復。
巴黎先哲祠(Pantheon)外觀上除了元拱頂外,與羅馬的諸神寺相似,而美國的國會大廈與巴黎先哲祠又有些相同。凡喜愛建築藝術的不可錯過。它完成於1790年。拿破崙時期一度成為教堂,約八十年後改為先哲祠,許多素為中國人所知的哲學家及作家埋骨於此,伏爾泰(Voltaire),盧梭(Rousseau),雨果(Hugo),左拉(Emile Zola)等。1995年,科學家居禮(Curie)夫婦也被移葬於此。
聖心院(Sacre-Coeur)在市北,十九世紀的新式建築,自興建起,歷四十年於第一次歐戰發生前完成。因它的外觀一反教堂的傳統式梯,全部白石又築在高處,遂與鐵塔共同成為巴黎的象徵。聖心院之建是為了紀念普法戰爭(1870),法國大敗,割地求和,帝制(拿破崙三世)倒,民主興,但是普魯士(Prussia)卻在擴展土地與大聯和下成立德意志帝國。幼年讀國語,其中有“最後一課”法國短篇小說作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所寫,最關於普法戰爭下的事。譯者似乎在警愓中國人於強鄰壓境下必先失東北三省,如同法國失去阿爾薩斯(Alsace)和洛林(Lorraine)兩省一樣。莫泊桑一生短篇小說二百五十餘,榮列世界短篇小說作家首位。
聖心院的鐘十八噸,聲音達全市,在歐洲任何地,每聞鐘聲,縱不會人人在心中發生宗教式的敬虔,也必引起思古的幽情。中國那古老“暮鼓晨鐘”寓意足以引人發省的說法,對於現代徵逐慾樂唯恐不及的西方社會應該是有益的。
Montmarte區在聖心院山下。二百年的傳統是畫家的樂園。大街小巷傍,五彩陽傘下,寫生作畫,無視於雲煙似的過客。細看兩側形色不同的老居,小吃店,露天茶座,石路,恍如回到十九世紀,有些房子似將列為危樓了,可是在另一方面想,倘若巴黎市政廳大發慈悲,公費拆除所有的舊樓,改築方方正正式的水泥公寓,室內電氣化,畫家們必然失去對像和靈感了。
十九世紀風靡一時的法國印象派油畫並且馳譽世界,共認名家共十七位,其展覽多半集中Musee d'orsay為巴黎火車站所改建,印象派着重戶外寫生,因此描繪天然並配合了戶外活動的景緻,其特點為光線的表達和剎那間的印象,不予精描細點,是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名稱的來源。近代名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早期作品也屬於印象派,後來自成一家,近乎狂想,我看不懂也不欣賞。畢加索是猶裔的西班牙人,但在巴黎工作凡七十年,並逝於彼,今日巴黎有他專有的一間:Musee Picasso。
導遊員說,巴黎市內外有教堂一百間以上,包括伊斯蘭,東正,猶太,其中最少有四分之一是古老而有至高藝術價值以供觀賞的。
Dome Church距鐵塔不遠,與老殘傷兵院(Invalides)在一起,它原為士兵的教堂,後來改為拿破崙和多位名人的陵寢,其紅花崗石棺作元寶形,下面奠有高座,但遊人不可及,只有下望地窟,見四壁有石雕守護的小天使環繞着及他一生出征所斬獲敵方的軍旗為伴。
Sainte Chapelle佔地面積很小,和聖母院同在島上,是中古時代朝聖者必去之所。它建於1248年,即中國南宋淳祐八年亦元定宗末年。此堂存有耶穌受刑與釘十字架所戴的荊棘冠冕,真實與否今日無可考查。當年可惜限於時間,我只看了這五間較為著名的。
自認幸運,預訂門票成功,在歐洲看過幾場歌劇:維也納,瑞士的蘇黎世,倫敦,巴黎,其中巴黎歌劇院最大,外觀雄偉,內部輝煌,前廊與梯間四壁豪華的點綴和光彩耀目的吊燈,應是世無其匹的。為了夜間步行往返方便,那次住在臨近一家古老旅館裏。
巴黎共有八,九間古老而規模大,具歷史性的旅館,各有自己的展品各名家壁畫,此點也為其他國家城市所不及。
市內共有十八個公園,巴黎人最喜愛的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佔地六十英畝,我參加的巴黎市內導遊,只包括這一處。
巴黎的蓋文蠟像館(Musee Grevin)與倫敦的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同有名氣。近代的各國元首,藝人等都活現你的眼前,凡研究近代法國與歐洲史的人不可不往前一看。
全市分二十個區,導遊只着重拉丁區(Latin Quarter),它原為五世紀前羅馬統治下的一個小鎮。依傳統,拉丁文在此區普遍採用,直到大革命,兩間學院建於此,此屬於巴黎大學。巴黎共有大學十三間,專門學院四間,學生三十八萬名,拉丁區與聖母院隔河(賽納)相望。本區有古老教堂兩間,博物館一間,商店,小吃店,書店及夜生活的去處,是來自地中海國家的留學生聚居之地,路上可見賣藝的人,粉筆畫家,街頭音樂家…
談到“花都”巴黎,人人都會想到,紅磨坊(Moulin Rouge)。我認為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皆不值得,又無增於知識見聞,故未前往。巴黎市內外有性質不同的劇場和舞台約一百五十間,是為歐洲夜生活之都。
沿賽納河的書報攤,舊貨店,小花房,水果攤子也是一特景。
巴黎人拿葡萄酒當水喝,我吃飯要白水,侍者為之一怔,多肉食本人不合口胃,只有在中午和晚上找中餐館。
賽納河之遊自一小時到三小時半不等,至少有六個船家在不同地點上落遊客,市內交通以地鐵(Metro)最便利也經濟。地鐵有站三百,路線十三條。
巴黎也有“中國城”,但未去過,希望它較紐約市的整潔一些。
遊巴黎,最好先參加一個全天的導遊,然後決定後來自行前往的日程。例如上鐵塔,入羅浮,自康考廣場往杜麗葉公園,步行經香榭麗舍大道到凱旋門,至少須三天時間,事先向圖書館借閱一本“巴黎旅遊指南”一類的書,必有助於遊興和知識。看博物館各蠟像館需要自行前往。
在巴黎郊外於1992年完成的迪士尼樂園佔地約五千英畝,暫止於擴建,與美國南部佛州佔地兩萬八千英畝仍在擴建中的迪士尼樂園相比,未免遜色,因此,不值得前往。南加州那一處佔地僅七十六英畝,似無餘地可資發展。
遊歐洲不去巴黎等於到美國而不看紐約。只隨導遊看巴黎,唯不肯多住幾日,等於只看了某著名電影的預告而拒看全片。
五天的巴黎,交臂失之的名勝多得很,我只能就已看到的為限,加上最近的參考資料,略予簡介。
法語好像逝去青春的一位風華絕代的貴婦,它發音優美,是二次大戰前的外交語言,西方人以習法文,操法語為榮,戰前的中國人也對留法學文學或美術的返國學人更加羨慕。
遊巴黎之先,最好學習幾個實用的字句,例如:Bonjour(早安),Monsieur(先生),Merci(謝謝)…各地圖書館有法文字典可查。其實不過藉重一點兒法語來恭維對方而已,巴黎人於戰後都會講英語。若只費一兩個字句就能打開語言上不同的障礙,何樂不為?那時你會發現,巴黎人很親切,比在歐洲他地見到的更甚。倘對此有懷疑,不妨試在巴黎一個十字街頭,手持地圖來東張西望,那時必會有人前來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