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07-04-01


讀書樂

今日世界宣道

Terry C. Hulbert, Kenneth B. Mulholand著  陳騮譯

 

  宣道是主耶穌交給門徒的大使命。從五旬節以後,使徒行傳記載的,就是教會如何把福音傳到地極。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復活升天,不過三十年的時間,第一代的聖徒,就把福音傳遍當時所知最遠的地方。保羅所想去的西班牙(和合本譯作“士班雅”,見羅馬書16:23),是當時所知地的盡頭。看,他們是何等的雄心,何等的奉獻心志!
  顯然的,他們的物質條件遠不理想,而且在受迫害的環境下,卻把福音傳開了。這是他們忠於主交託的大使命,聖靈的大能同在,才有這樣的偉大功效。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時代,教會不但被合法化,且在政治關懷之下生長,其光輝卻開始暗淡下來。”(頁25)因為在御筆一揮之下,基督教變成了國教,人民變成了教民,自然失去了宣道的對象;而隨着教職人員的產生,基督徒總動員也沒有了,也失去了宣道的大部分人力。改教運動的興起,雖然發揚了因信稱義的信仰,國教制度大致未改,加以爭亂時生,就不能顧及宣道。
  本書簡述歷代教會宣道歷史,降及十九世紀,在教會史上,稱為宣道的“偉大世紀”(頁37)。隨着工業的發達,宣道運動得以迅速展開。聖靈喚醒教會,奮起作宣道事工,尤以英國為更正教的先鋒。
  西方的所謂基督教國家,以建教堂為敬虔的表現,也是蒙福的階梯。是敬虔運動的興起,使人注意到自己的靈魂;而繼興的遠方宣道運動,使聖徒們注意到別人的靈魂,而拯救黑暗中的失喪者。
  不過,宣道事工不是先有理論,路線,而後循路前進;而是照聖經的亮光行進,把所得的經驗,包括挫折和失敗的經驗,而省思,禱告,得聖靈的啟發,發展成較完全的理論和策略。不錯,因信稱義,靠主的救贖,傳福音的使命,這些是神先設的律(Prescriptive Law);但行道和宣道的經驗,教會的實際,經過歸納,而發現說明性的律(Descriptive Law)。因此,本書作者,根據聖經的觀點,知道宣道“始於神聖的主動:神愛世人”。(頁13)在遵行神命令的過程中,經歷到實用的意義。

對宣道的永恆價值而言,令人驚訝的是神使用人—軟弱和受限制的人。當他們在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傳遞永恆的信息時,神必定賜下權能。(頁107)

  因此,作為宣教士的保羅,能夠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馬書1:16)是這位軟弱的保羅,看着神在奇妙的工作,使他說:“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哥林多前書4:20)
  神的權能彰顯,不是因為人的軟弱,而是因為軟弱的人,肯信靠神和祂的話,奉獻自己,遵行神的命令,神照祂信實的應許,與他們同在。
  宣道必須知道神的主權,去幫助需要的人;但還有更積極的目標,不只要一直的幫助,而是要使他們作長成的教會,作幫助別人的人,這就是建立教會的意義。這是說,宣道者要有使命觀,並且把福音的使命,傳遞給接受福音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基督徒在第二世紀就會絕種了。

宣道不只是好心人士幫助困苦無助者的需要而已。聖經的宣道是在教會的背景之下,集中焦點在滿足人們的屬靈需要,帶領他們到“能被神用來滿足別人的需要”為止。(頁53)

  書中說到戴德生和內地會,不僅以在中國沿海地區工作為已足,而敢於把福音帶入更深的內地,傳揚福音並建立教會。
  戴德生和他建立的中國內地會,“強調認同當地的百姓,傳福音給他們,並且鼓勵中國人開拓自己的教會,培育自己的領袖們。”(頁40)

1890年,約翰.尼維斯(Dr. John Nevius)由中國來到一向是佛教傳統的韓國,是基督教宣道工作的轉捩點。他介紹所謂“尼維斯方法”。
他計畫的特徵主要包括:一個自養的見證,教會機構限制只由韓國教會來支持,並由教會指派,支持全時間的領袖,同時,使用當地的經濟資源來建造教會的建築物;研究聖經和每年定期加強教導,以預備信徒作見證。(頁40)

  倪維思是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的中文名,奉差遣到東方來,先在山東煙台工作,以後才到韓國。他的工作平實,不務宣傳;但為教會奠立自立,自養,自傳的基礎。他在世的年日不算久,在韓國的工作時間並不長,但他工作的原則,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韓國教會神蹟似的發展,是因為有這樣的正確的教會體制,觀念;這與內地會的觀念,不無相同;只是他更注意以種植改進人民生活狀況,使自立成為可能。
  本書觀察世界宣道的發展,環顧世界,瞻望將來:

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教會是由西方國家宣教士建立,都在支持,差派人員從事跨文化和超越地理障礙的宣道工作,盼望向其他族群傳福音。(頁79)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交通日益便利,有所謂“短期宣教”,與“織帳棚宣教”,因之盛行。其實,宣教之方式可以不同,或專職,或有織帳棚等職業;宣道之期限可以有別,或長期駐在一地,或短期訪問;而宣揚主道之目標則一。使徒保羅有時織帳棚為業,有時則受教會供應,專務傳道;他多為短期訪問,只在以弗所和哥林多駐在較久。生活職業與工作長短容或不同,都該是“普宣”的一部分(頁131-136)。
  書中也提到聖經翻譯,無疑的是宣道工作的重要一環(頁165),應該擴展為文宣。當然,社會關懷也是宣道的方式之一:只注意人的靈魂將來進入天堂,而不顧現在的身體陷於地獄,是不可理解,不能原諒的事。這不應限於對愛滋病的治療(頁160),應該是多方面的工作,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使徒行傳10:38);今天我們跟隨主的腳蹤,仍然是最妥當的。這不妨稱為“慈宣”。
  這樣,要推行宣教,是結合差宣(傳統宣教),和職宣,訪宣,文宣,慈宣,以達成全教會動員的宣教行動。
  華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過去,因為接受福音較遲,歷史上教會的建立,多是西方宣教士勞苦的效果;不過,這並不是說,必須繼續存在這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勢。韓國教會按人口比例來說,派出的宣教士最多;他們既務實,而有高度奉獻心志,知道所事奉的是主,而且存盼望,相信必從主那裏得着賞賜。
  宣道工作嚴重的主要阻礙,是因為教會只注重自己。試想如果作生意的人,把所有收入,全部或大部分用在維持費用上,怎能搞得長久?但有些人“開”教會,只是為了有就業機會,而所謂“教會增長”,目標不過是以傳統的ABC = Attendance, Building, Cash(有人坐滿椅子,有大的教堂,有現金收入)。正如聖經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言29:18)流水不腐,不流水腐,是自然現象。出現紛爭,並不是意外的事。
  教會要得神賜福,必須想到別人。得神喜悅,蒙應允的禱告,是關心別人的禱告。宣道的教會,是盡責任的教會,也是蒙福的教會。願華人聖徒,體會主的心意,愛世人,舉目看田,知道人的需要,注心宣道事工,在拯救人靈魂的事業上,急起直追。願主的名在全地被高舉,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充滿全地,如同水充滿洋海一般。阿們。(于中旻)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點點心靈

一個黑道大佬的新生 ✍海倫

談天說地

教會還有盼望嗎?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元代的宗教政策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跨越憂鬱,精彩度晚年 ✍林向陽

寰宇古今

孫中山無其人 ✍史述

藝文走廊

宋史立傳有欠平允 ✍天涯過客

書香陣陣

讀書樂:活出美好 ✍亞谷

寰宇古今

園藝.瀑布 ✍音凝

寰宇古今

亞西西探幽朝聖 ✍鄭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