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7-05-01


尼羅河之源

曲拯民

 


Tilapia

  尼羅為世界第一大河,全長4145英里,亞馬遜河(Amazon River)密西西比(Mississippi River)居其後,它較中國第一大河長江長數百英里。今日在鳳凰城區說來,口味及肉質最好的羅非魚(Tilapia,俗稱非洲鯽魚)原產是地為尼羅河(Nile),因此尼羅應非陌生。
  1954年,我首次自肯尼亞(Kenya)首都內羅畢(Nairobi)乘火車進入烏干達(Uganda)境。記得在越過山區進入烏境時正在餐車裏吃早飯,當時一陣兒小騷動,乘客除我以外全部為白種人,紛紛爭向窗外觀看,只見小小村落內外,無分男女,皆無上裝,有的全身裸露,為我一生所僅見。偶然出現幾名老年人,肩披灰毯或白地花格棉布。地處赤道下的烏干達因係高原,終年溫暖,但在清晨仍有涼意,非洲山野區域之人,生活之簡陋情況可見一斑。是日上午,我抵尼羅河之源附近的真佳市(Jinja)它是繼首都坎帕拉(Kampala)後的第二大城。下午我去看瑞本瀑布(Ripon Falls)區,踏上了那塊大水泥板,其上有凸字(留有拍照)今照譯:史派克於1862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此發現尼羅河之源。


“史派克於1862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此發現尼羅河之源”

  尼羅河之源,初期公認起自衣索匹亞西部巒峰重疊地區,山高水洌,是為藍色尼羅(Blue Nile);但主流來自非洲中部,起源烏干達,是為白色尼羅(White Nile),水源始於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當年英國人史派克於遍遊湖區之後,上書倫敦“皇家地理學會”乃命此名,旨在紀念英女王並取悅宮廷權貴。史派克(Speke)本為軍人,於駐印度期間,曾攀登喜馬拉亞,並深入西藏。

  維多利亞湖海拔三七五○英尺,為烏國最低窪之地,全境則在四至五千英尺之間,是以高原全年溫暖而不燥熱。有廣大森林區,平原的土壤作深紅色,含多量的鉀與氮質,因此物產豐富:非洲薯,甜薯,玉米,高粱,咖啡,煙草,蔗糖,芝麻,棉花等。後者當時銷香港方面的紗廠量至大,其價比美棉較廉,並非僅有利益:美棉經收穫機(戰時南方缺少工人時期發明,每具效力可抵五百人)之後,在梳棉機過程上廢棉較多。礦產以銅為主,岩鹽蘊藏最豐。烏國當年人口五百餘萬,牛隻在二百五十萬以上,比例甚高,當年烏干達堪稱一富有之地。我見公路兩旁的村舍,確是非洲最高水準。又家戶門前或後院都植有青蔥茂盛的香蕉及他種熱帶果樹。烏干達的雨量適度,全境無灌溉系統或施設。
  維多利亞湖是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一大湖為蘇俄中亞的裏海,其次是介於美加之間的大湖,第三數維多利亞。湖邊有恩特比機場,距首都坎帕拉二十五英里。附近有植物園,是我一生所見野生鳥類棲息最多,最美麗的地方。坎帕拉附近的非洲土王的宮殿適值開放,那是我第一次領略非洲式建築。
  在英國未侵佔之前,烏干達已分為三國酋長統治之區,悅耳言之為三個王國,自己有高度的自治和文化,因此英國鑒於形勢,祇能冠以保護國(Protectorate)以代殖民地(Colony)名義。

  首都坎帕拉,市容潔淨,建築整齊,街道寬敞。我住帝國飯店,純英國式,第一次歐戰前後所建。在真佳市住史派克飯店,二次戰後建成,現代化,皆英國人所有。在此見到的英國人,毫無香港一般英人之傲氣。此地幾間百貨店裏,見進出者多為非洲人,男女衣冠講究,談吐不俗,因為烏國教育普及,有大學一間,四間專校,留學英國的青年很多,此地女性的穿戴尤感華麗。


坎帕拉

  我在此地給香港的廠商做出一些訂單,同時留戀此地風光,結果第一次就住了兩週。一年以後又去過一次,取空路和公路,於返回坦干尼卡(Tanganyika)時改乘有九座位觀光用的小飛機,沿維多利亞湖區,低飛時感到距椰樹林之巔不遠。茶園,咖啡園,村莊,牛群,野生動物等,均歷歷在目。第三次去旅行始與家人同往,也是在烏國獨立以前。
  那時為東非洲各地的太平盛世,若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八字喻之,並不過分。我在東非商業旅行一年半,旅館中的房間門從不上鎖,貨樣及衣物從未丟失,夜間的街市也是安全的。唯肯尼亞情形特殊:當時發生反白種人的“毛毛恐怖黨”首都內羅畢及附近白種人聚居的小城鎮有宵禁。
  首都坎帕拉頗似羅馬,為丘陵所環繞,日出日落時清真寺院及聖公會主堂的輪廊出現地平線上。
  本市僅有三戶中國人:廣東吳姓夫婦來自印度,湖北張姓青年來自香港與真佳市蔣家長女成親,山東武姓青年娶香港冼姓女子,各先後於烏干達獨立時移民英國去了。獨立前,在首都正西二百英里處的銅礦約有五十名以上的單身華人工作於彼,本市獨身的華人約有十名。
  烏干達之西南比鄰為盧旺達(Rwanda),兩國交界處有世界馳名的大猩猩保護地。今日駭人聽聞,無藥可救的愛滋病,相傳於1970年代起源於此。
  1962年烏干達獨立。1966年政變,一時民望所歸原為三土王之一的Mutesa被首相歐保泰(Milton Obote)所逐。1971年兵變,非烏國人相繼出境(印度人七萬四千,歐洲人九千五百),軍人阿敏驅逐首相,取得政權,此後民無寧日,難民約二十萬相繼逃往鄰國,七年之間阿敏殺人無算,較確的估計為三十萬人。1978年阿敏率軍出兵征坦贊尼亞,因為首相歐保泰流亡該國,為坦國所支持,並拒承認阿敏的軍政府。不消一年,烏軍內部叛變,部分投奔坦軍,於是裏應外合,烏軍大敗。阿敏於次年出亡中東伊斯蘭國家。不久,歐保泰復職,然大勢已去,難孚眾望,1985即倒台。國家混亂多年,於1980年代末期始趨安定。這個尼羅之源的國家遭受人為的浩劫二十五年。
  烏干達狂人阿敏,當年逞一時之強,排除異己,掀起內亂,與鄰邦輕啟戰端,間接製造貧窮,直接在消滅了人口,結果使國家陷於窘境。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點點心靈

遠足 ✍王人義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三色雞肉丸 ✍禾秧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伊斯坦布爾印象 2 ✍郭端

書香陣陣

論基督教小說創作的技巧 ✍殷穎

寰宇古今

明朝的基督教發展 ✍黃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