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
歸回田園.秋之悸
殷穎著 道聲出版社
古人說:“讀未見書,如遇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這次看到殷著的增刊本,有讀過的舊文,也有加進的新作,因此,在故人新出版的文集中,二者兼收並蓄,可算是雙倍的豐收。
散文的可讀性,在於其文辭之美,與意境之美。一般說來,注重文辭美,是早期作家的徵象,評論家據此以斷定作品的時期,屢試不爽。從前我有些不相信,後來查對之下,果真是這樣,連莎士比亞的劇作,也不免有這趨勢。不過,這不是說有優劣之分。
林語堂
散文集歸回田園,有林語堂(1895-1976)作的序。多年未讀林文,益有再逢故人的感覺。林先生是上一代華人中,最負盛名的作家,中文英文都臻上乘,而且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多年前,一位英國老作家曾對我說,所有林語堂的作品,她見了必讀。林昔年為中國學生所編寫的英文教科書,也曾為英國學校採用為英文課本,其成就之高可見一斑。這位華人的大文學家,竟然說:“我在報紙的副刊上常常看見殷穎先生的文章,看了必讀,因為這些文章清新可喜。”其欣賞力是值得欣賞的。
現在回過頭來說當今文壇的情形。古人有“亂世文章不值錢”的說法,表露出文人的悲哀。當然,今天情況未必如此,有的文人,出版的東西很值錢;不過,那些不是好文章:壞文章發市,才是更可悲的情形。這就是“黃鐘廢棄,瓦釜雷鳴”的情形,當然還不止是華人文壇如此。
原因在哪裏?
且不必談如何去彌補,首先該知道的,甚麼是“黃鐘”,甚麼是“瓦釜”。缺乏上好的“黃鐘”範本可以取法,就無以知道如何分別了。散文大家林語堂先生已逝,他的作品也許被遺忘了,談起當年的論語,說不定還以為“批林批孔”與他有關,只有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才會去留意這些分別。殷穎先生的散文集,在一段時間缺市之後,沒有被當作是殷墟的舊物,而能夠增編刊行,是可喜的事。
有個明顯的問題:甚麼是散文?如果作簡單的答覆:不是韻文,就是散文。不過,這樣毋乃太簡乎?仿佛說:“有兩條腿的就是人”一樣。甚麼說明書,菜單,藥方,以至“等因奉此”的案牘,衙門的狀詞,也都該列為“散文”討論?那還得了!
我們討論的範圍,既限於文藝性散文,就該另案處理。
且說世上有那麼個國際機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oets, Playwrights, Editors, Essayists & Novelists,簡稱作PEN,中文譯作“國際筆會”,實在該稱為“文藝協會”才是,成員依次包括:詩人,劇作家,編輯,論文作家,小說家。其中的Essay,譯為“論文”卻並不是講嚴格的論文,頗近於雜文。借用其分類法,我是說,在這些區分之外的文藝作品,就是散文,也同雜文沒甚麼明顯界定。至於更近於詩的,或稱為“散文詩”,也就是無韻的詩了。
散文的好處,是不受音韻的限制,又不必裝腔作勢,仿佛碧空行雲,舒卷自如,興至起筆,興止即收。這樣,幾乎可以不顧及經營布局,才可以最自由的抒情達意。但寫散文的人,肚子裏應該有足夠的好材料,及時信手拈來,發抒作者的思想。
歸回田園一語,顯然是取自陶潛的“歸去來辭”,作者不惟有其清新可誦,而不難窺見其高風亮節,流露於各文中,這不是時下低俗的作品堪比的。他不僅真箇返回鄉土,再訪故居,也追憶童年往事。只是時與地二者不能再會合在一起了,這永遠是無可奈何的事。如果數“時代中落伍的夢幻者”,古今中外,可屈指難數了。
就如英國浪漫派的梧德務滋,和柯立芝,就有很多懷舊憶往的作品,而且純真自然。中國古時的文人,頗少此類作品,大概是道學思想作祟,怕給人不長進的印象,有失尊嚴吧!
新文學中,就不乏樣本可尋了,也許是浪漫派歷史的典型未遠,受到西風的影響吧。在憶舊文學中,老一代和不太年輕的人,都會記得朱自清的“背影”,因為其情感真摯,留給讀者深久的印象。作者也不例外。在其散文集秋之悸中,就收有“背影”一文。不過,那是用第三人稱寫的,是敘述彼得三次否認主耶穌的事。朱自清的文中,有淡淡的追悔,彼得看到主的背影,裂心的傷痛。讀者回溯時間的水流,想到怎能不留下多少的悔恨!讀這些文章,又有甚麼感想?
顧名思義,歸回田園集中,講的是空間,秋之悸則與時間有關。人生在宇宙間,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人生在這時空的交織裏,怎可不寫,怎能不記?您說,可不是嗎?
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似乎不是單為寄情山水,而是為美的探索。在這裏,看到作者不僅欣賞造化之美,也有時逸出營碌的軌跡之外,去探索給人間留下美好作品的藝文作家,不問是文字,是造型藝術家,他都不遺在遠。我們只就近欣賞羅丹的雕塑,所見的多是複製品;他卻往巴黎,遠道尋覓羅丹博物館,瞻仰“沉思者”原作。他謁孔子故居,訪蒲松齡舊跡,到過莎士比亞的家。他追跡絲路,泛舟三峽,遠渡東瀛,到日內瓦,布達佩斯,也憑弔蓋茨堡古戰場,無不有記。從這些文章,看見紀事紀遊的散文,也可以有其美,還能夠自然的帶入論理,那就是藝術了。
愛自然,愛人生,在書中到處表現出來,洋溢着生之樂。就如“小橋流水”,或“品泉”。可惜,記憶中的故鄉,在時代的風暴鞭撻下,已經面目全非;而眼前的現實,也充滿了烏煙瘴氣。哪裏是理想的領域?何處可覓得寄託的家?
作者有深純的基督教信仰,沒有用半消化的術語說教,真理與良善卻在字裏行間發出芬芳。在“談書簡”一文裏,指明“全部聖經都是上帝寫給世人的一封家書…可以濃縮成一個‘愛’字。”是最簡要的說明。
散文集的好處,是不像童話書或小說,可以以獨立的篇章,分別的讀來。不過,這兩本書,不僅內容美,從編排設計,到印刷,構成完美的藝術品,因此,必須抑制一口氣讀完的意向,慢慢的品味,咀嚼,才可以體會到葉葉如詩的美。
讀這兩本文集,不僅是欣賞文藝,陶冶性情,盼望也能激起讀者見獵心喜,藉文藝作品,築成引人到天家的橋。(凌風)
殷穎:歸回田園,台北:道聲出版社,2007。
(書介及出版社資訊: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10J/bookfiles-10J025.htm)
殷穎:秋之悸,台北:道聲出版社,2007。
(書介及出版社資訊: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10J/bookfiles-10J024.htm)
(道聲出版社:10641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5號,電話:(02)2393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