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卷.古風
由香港乘法航一口氣趕了一天兩夜才飛到了聖地,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中東,幾年前來的時候,塞浦路斯(Cyprus)還沒有發生變故。今天的中東雖然沒有戰爭,但緊張的氣氛還是一到特拉維夫(Tel Aviv)便能嗅得出來。
驅車來到耶路撒冷(Jerusalem)的時候,這座古城依然十分寧靜。古城上空的那塊天,看起來特別藍,好像剪了一塊藍絨布貼上去似的。這座數千年歷史的古城仍然斑駁地轟立在那裏,城牆上的槍疤和飄拂的柳樹相依傍,阿拉伯小童騎在驢背上呼嘯而過,在古道上留下一縷塵煙。碩壯的婦人頭上頂着大於她體積的貨物,和低頭沉思蹣跚舉步的老人,以及滿腮於思頭戴黑帽身穿飄然長袍的教士,手拿風景明信片,口吹竹笛滿街兜生意的小販,和由世界各地湧來的奇裝異服的香客,構成了這座古城特有風貌。
我仍然住在幾年前下榻的路德招待所,這所宿舍沒有觀光旅館的誇張浮華,卻有一種沉靜自適的美。小床上漿洗得潔白的被褥,一躺下去便不想起來;而窗前的那棵柳樹,更是在觀光旅社裏所看不到的,柳絲的蕩漾和細碎的鳥聲,伴着和煦的陽光滲入室中,幾疑身在故鄉。舉目遠眺,窗外的一幅剪影是一座圓頂清真寺和一座巍峨的十字架教堂尖塔,十足的聖地景色。
從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我就一下子愛上了這裏的小巷,這些石頭巷弄真是迷人,兩旁是高高的石壁,不時出現拱門的圓頂,房子,路,都是一種淺黃的石頭,儘管歷史的冊頁往後翻,翻得破了,舊了,而石巷卻從不改變,那種石頭似乎是特別選的一種耐舊的顏色。
在那些曲曲折折的窄巷中,你不時會看到一些深深的庭院,使你禁不住想走進去,在台北看那些淺隘的公寓看厭了,再看這種曲徑後面的天井與高高的石屋,不禁令人着迷。這裏沒有車馬的喧囂,沒有嘈雜的市聲,早晨喚醒你的是雞鳴與鳥語,而聖地的天又亮得特別早,清晨五時一睜開便是滿窗的陽光,而清真寺的晨禱早已暗啞蒼楚地傳入耳中了。在耶路撒冷舊城住的多半是阿拉伯人,住在這兒的人們多半保持着淳樸的古風,只有幾條主要市街上專做觀光客生意的人,與跟在你背後向你兜售紀念品,明信片,或企圖向你換銀錢的商人才令人生厭。不禁使人想起當年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時看到那些販賣牛羊鴿子與兌換銀錢的嘈雜人群而勃然動怒,祂用繩子做成鞭子將這些人趕出去,使聖殿恢復肅靜,確是令人稱快的一件事。
耶路撒冷是舉世注目的政治與宗教重心,伊斯蘭教,基督教與猶太教均視為聖地的這座古城裏到處是教堂與寺廟,朝聖者每天絡繹不絕,成為阿拉伯人謀生的主要對象。那些巍峨華麗的大教堂姑且不說,城裏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石頭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傳說。各種不同音色的鐘聲整天響在你的耳畔,而清真寺的祈禱更以擴音機定時播放。街上巷裏成群結隊地走着東正教,天主教的亞美尼亞的教士與修女,以及唇上留着長鬚的猶太教拉比,他們的服飾各異,有的人戴方帽,有的人戴圓帽,有人着黑袍,有人穿咖啡色袍,成為耶路撒冷的一景。
清真寺是全城最顯著的建築。建在所羅門聖殿舊址上的金頂與銀頂的兩座巨型清真寺,在陽光中閃閃呈輝,在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清真寺下面就是猶太人最重要的哭牆(Wailing Wall);禮拜五下午六時半開始有猶太教的安息日崇拜,成隊的青年法利賽教士將手臂互搭在肩上,在哭牆前面的廣場上載歌載舞,拉比們則在哭牆前手持舊約聖經,口中念念有詞,頭都先是前後搖,繼而左右晃,而且愈搖愈快。有些年老的猶太人則手撫石牆嚶嚶啜泣,成為聖城的另一種特色。
耶路撒冷是一個巨大的墳場;幾千年來由以色列功勳蓋世的大衛王,到歷代君王,以及許多先知們均葬於此,到處是古墓。在橄欖山(Mount of Olives)與欣嫩子谷(the Valley of the Sons of Hinnom)間,有一大片伊斯蘭教,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墳場,面對着耶路撒冷牆上兩個封閉的金門,而當耶穌復臨的時候,這兩個金門均將啟開。
無花果 Fig
在城區內有些阿拉伯人的市集卻是饒有古風的。在以色列旅行了一個月後,看到了不少這樣的市集,這些市集上的交易多以農產食品為主,人們多半着傳統的阿拉伯服裝,婦女的服飾在南部多半是黑色,但越往北部顏色越淺,到加利利的頂北部,服裝的色澤便由深玄而轉為月白與亮藍甚至淺紅了。婦女們無論買多少東西都放在頭頂上,無論路多麼難走,都會保持平衡,這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市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驢子,驢背無論馱了多少貨物都保持不緊不慢的步伐,但偶爾加上一鞭,也會絕塵而去。這裏盛產各種水果,石榴,桃子,杏子,李子,葡萄都是極普通的水果;無花果是中東的特產,形狀如桃,呈青紫色,清香可口,十分甘甜。阿拉伯人烤的麵包堪稱一絕,亮亮的蟹殼黃,又香又脆,一串串,一條條,堆在路旁,誘人食欲。市場上到處可以看到羊肉,整隻整隻地掛在架上,一次我甚至看到一隻駱駝懸在肉架上待售。
阿拉伯人多半慷慨好客,特別是在小城甚至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你經過他們門前時,他們會招呼你歡迎你在他家中住上三天,這是由他們的始祖亞伯拉罕傳下來的古風,當年亞伯拉罕熱誠地接待三位異鄉人,那三位異鄉人原來是天使,故今天阿人還保有這種優良的習俗。
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
我住在耶路撒冷時,正趕上當地盛大的藝術展覽會,在哲法門外露天舉行。中東白天酷熱,夜晚卻極涼爽,晚間在一串串的燈海中展示出當地的藝術;展出的作品中純藝術作品如圖畫,雕塑等只佔三分之一,其餘則多為工藝品。繪畫以現代畫為主,有一種東方的深沉鬱悶的色彩,看了會使人有一種被抑壓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猶太人的鄉土格調吧。有婦女們在現場以手工織地毯,也有表演雕塑的藝術家,展覽會的主要對象當然還是朝聖者,各種藝術品都有標價待售,但都貴得驚人。
我曾無數次在凌晨或夜間徘徊在耶路撒冷的城牆上,遠眺南方基督降生的伯利恆山城與無垠的曠野,俯瞰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以及兩千年前耶穌受審被釘的各各他(Calvary),想到這座古城的際遇,遭受過無數次的劫難,這座造在山上的堅固壯麗的石城,曾被亞述,巴比倫,羅馬…焚毀拆平,今天它的命運仍未決定,但這座古城卻維繫着全世界億萬人的信仰,這座古城實在是一個迷;今天它不但為舉世的宗教徒所關切,而且它的動向在政治上會影響整個的世界與人類的和平。
當我再離開這座古城的時候,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受。
本文選自作者散文集歸回田園。
台北:道聲出版社
(10641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5號,電話:(02)23938583)
(書介及出版社資訊: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10J/bookfiles-10J025.ht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00028北京市朝陽區西垻河南里17號樓,電話:(010)6466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