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話青島
青島是本屆奧運的水上競技所在,往日一個默默寡聞於世界的港口行將馳名遠近,成為奧運歷史上的一部分。
在1898年以前,它只有幾座漁村,地圖上可能沒有青島這個名字。“青島”兩字是取名該港口之南,通稱“前海”中有一個約長900寬300英尺那麼大的一個常年綠草如茵的小島,後來德國將一座燈塔建於其上,附近居民喊它做“小青島”於是該市得此名稱。
1900年德租膠州灣,譯名Kiautschou見於當年德國發行的郵票,並將港口部分取名青島,寫作Tsintau於中國收回後改寫Tsingtao即今日的Qingdao。
德國強租膠州灣的原因和藉口是由於1898年德籍天主教神父在山東最西南部內地的曹州府慘遭殺害,那時為義和團之亂的初期,因此德國海軍前來興師問罪,在青島登陸,至終與清廷成立了合約。
德國“租借”青島時期的郵票。初期用德國郵票來加印China(左方兩圖), 後來始有“膠州灣”票,上書KIAUTSCHOU(右方兩圖) |
期前,山東對外開放的海港只有登州與其轄地煙台,登州灘淺,而煙台三面環山,附近多為山地,四十年來未有異常的進步,山東省在青島開放以後,經濟上對外才有了發展。
德租膠州灣,包括建築鐵路通向內地,以及開發沿線礦山的權利,久為日本所覬覦,它逐於第一次歐戰起(1914年)以加盟初為七個國家組成,卒為二十四個國家(1917年)成立的協約國(Allies)為名,對德國宣戰。
日本為避開德國在青島港口之東邊匯泉砲台猛烈的炮火,卒在市北二十英里外的嶗山灣登陸,其另一支登陸部隊自遼東半島出發,在龍口登陸,迅即將膠濟鐵路在濰縣和坊子地區(今日的濰坊市)加以切斷。在兵力懸殊狀況下,德國不得不宣告休戰。
青島建於五座小山之間,諸山因建設而得名:觀象山,信號山,儲水山,另有伏龍山,其他一座不詳,因青島僅為我第二故鄉。我在二十一歲才開始工作於青島,前後居住青島約十二年,即戰前兩年,敵偽時期八年,勝利後兩年半,自1948年以後,我曾到過亞,非,歐,北美各地許多城市,我認為除它的夜景遠不及香港和溫哥華以外,但樹木之多,地勢起伏之美,氣候之溫和等皆足堪列前茅。唯夏季有時潮濕過甚,為唯一缺點。
德國對青島的建設認真從事,市內的上下水道的敷設除了無遠弗屆以外,所有的公私建築全部德式,石造,堅固異常,且令每一座的形式各不相同,美化了整個市區,卒使這些建築物保存完好,直到今日。
還倖存於今日最具德國建築特色的樓房 |
第一次歐戰告終(1918年),九國公約在華府成立,中國向日本索回青島及膠濟鐵路。經多年交涉在日本佔到許多便宜之後,才於1923年始行交還,時間按中國的記法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上午十二時。那些便宜就當時民間所知為:許多德國的建築佔用權,土地的保留權,碼頭(共四列)倉庫的使用權,對日殖民區的特殊保護…其最顯明的一件是享譽中外的青島啤酒公司成為日本的戰利品,直到第二次大戰告終始由中國政府收回。
日本的各大商行如三井,三菱,江商,又一,丸紅,東棉等在海外的分行以青島的規模最大,銀行素有正金銀行,工業方面有九間紡織廠,中國人僅設有一間規模較小的華新紗廠。日本收買了英牌照橋石牌(Bridgestone)的橡膠廠,在青島也有分廠一間。此外有一間麵粉公司,一間華北最大的繅絲廠,叫做鈴木絲廠,它收買着鐵路沿線中國民間生產的桑蠶繭。中國北方的產棉區起至陝西,河南北部,河北的南部與膠濟鐵路的沿線,此後,日本不必將棉花運到日本去加工,再將成品運到中國來,九大紡織廠也將半成品運到日本去加工,供應南洋各地的市場。日商將消費品運到中國,中國所供應日本的煤,鹽,土產等其量與噸位在華北方面應佔第一位。
青島交還後,留下的德國商行也有幾間,他們多半是從事五金出品及原料的進口,包括北方軍閥內戰時期的軍火。其出口至北歐各國的貨物以土產為主,例如花生和花生油,草緶等,後者是製男女草帽,手袋及家庭裝飾的原料,半加工品如腸衣(今日已改用塑料),同時他們也是北歐,中國航行間貨船的代理商。德國的獅馬牌肥田粉和大德染料廠的化學品及染料,在青島甚至華北各地佔一重要地位。所謂大德染料廠那是希特拉當政後將八大間化學廠統一管理以後一個部門的名稱。
在肥料和染料這行業上英國並不示弱,青島有卜內門公司(Brunner Mond & Co),那是大英化學廠在中國的總代理。其他英商如太古(Swire)是輪船商及兼做代理業,保險,進出口。銀行有匯豐(HSBC)和麥加利(Chartered Bank,香港稱渣打)。其他英商如仁德與茂記除了代理保險營進出口外,也代理美國各廠的客貨汽車。
當年在青島的美國銀行缺如,美商也不多,知名的是大來洋行,經營美國各種木材的輸入,其中最重要的是樑木和地板用料,紅松或白松。還有一知名的是中美冷藏庫,除了從事冷藏事業以外,主人和中國商人合作將蛋製品銷往美國。蛋黃與蛋白是分別加工的:蛋黃是自三層樓高上空在半真空式的極乾燥空氣下噴出,落下後成為粉狀,蛋白則用溫火烤成片狀。另有一間中國人自辦的茂昌公司分自上海,專事雞蛋加工及出口,英美煙草公司在青島也有設有一間分廠。
中國的石油產品市場為三大公司所供應:美國的美孚,英國的亞細亞與後來的德士古(Texaco),總公司在德州(Texas)。
在華北各地的市場上,美孚的汽油佔優勢,亞細亞的火油銷量(燃爐及點燈用)最大,德士古的滑潤油(俗稱機油)包括民間使用生髮油的原料,建築用的油氈紙,蠟燭用料等都比較物美價廉,最大的客戶是膠濟鐵路,其供應的車軸油價廉不說,抗雨淋日曬力最強,年年得標。去鐵路局材料課是我的差使,這應是後話。
以上是1936年我初來青島進入德士古公司初期,在青島洋商的大致情況。誠以手邊缺乏舊資料可參,遺下的與錯誤還待糾正。
我工作於德士古公司約半年後,被調至銷貨部,除了一次奉派到江蘇北部的陳家港調查代理失火事件,及到連雲港去監視自波斯灣啟運供應隴海線各站政府倉庫交貨的桶裝汽油的水陸聯運工作,最後兩次出差外,全部時間在本市業務及推銷工作上,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
山東巡撫孫寶琦(1867-1931)
話今說回,德治青島,經山東巡撫孫寶琦(1867-1931)的要求,雙方合作,創設了山東特別高等學堂,旨在造就工礦,鐵路人才,中國人習稱它為黑蘭大學,可惜於1914年日攻青島之後即停辦,據傳校齡為六,七年。中國於1923年收回青島後,膠澳督辦高恩洪促成青島大學的建立。它於山東督辦張宗昌倒台後停辦。北伐完成(1928)後山東大學在青島成立,後因東北事變(1931)後,學生於1932年前往南京請願,激怒了蔣介石,遂被勒令停辦。同時,青島已成立了海軍學校。山大於勝利後重在青島復校。
海軍學校之設應屬巧合。1930年代,前期任職東北海軍司令的沈鴻烈被委為青島市長,他將前哈爾濱的商船學校及葫蘆島的航警學校失學的學生在青島安置,成立了海軍學校。
青島的教育異常發達,除各區都有公立小學外,市男中,女中各一座,膠濟鐵路也設有中,小學,取名扶輪,私立有讀德文的禮賢,畢業生升學上海同濟大學,甚至德國。基督教會設小學尚德,男中崇德,女中文德,升學者多趨齊魯大學。天主教設有明德,中小學及聖功女中,後者英語程度最好的畢業生有前赴美國者。市內也有日本小學及中學,另有日本商業學校一間,有讀日語的中國學生在內就讀。
青島市內有日本人的商業區,置身其中如同到了大阪的郊外某小鎮:喫茶,漬物(醬園),書店,日用品,樂器店,料理等。日本人的住宅大多築有圍牆,園內植松樹,門前有石燈…青島有日本本國以外最大規模的寺院,自稱為青島神社,青島居民以日本大廟稱之。它應為東京規模最大的東本願寺的分寺,但它被疑為是佛寺與日式靖國神社的合併性質和建築。其規模和場地之大可於戰後國共在山東各地火拼下各縣流亡學生為數三千以上的臨時收容及建校之所而見之!
青島日僑的數目中國官方沒有統計,據說在兩萬人以上,他們有居留民團的組織及會所,存有槍枝及成立自衛團。中國當局不能過問。
七七事變,青島的日僑自動撤退,兩個月後,戰爭逼近濟南,青島市府及附近駐軍向魯南撤退。中國政府遂將九大紗廠予以破壞。1937年底前,日本軍在青島於無抵抗下登陸,重建紡織廠及其他被破壞的工業。
我們同學三人合組染織公司,廠設東鎮沾化路,逐步發展:梭織,針織,縫紉,紡粗紗。廠長是北大化學系畢業生。原料(人造絲,人造毛,棉花,羊毛原料或紗線)全在日本當局控制下,不得不與日商,特別是三井和三菱做交易。我負責業務,七年之間,拒學日語,有事我逕找課長用英語交談,其下八至十人。英,美等國交戰下,他們未以英語交談為忤,我們之間公事公辦,絕無送禮,請客情事。這點是中國人所無的長處。
在日本佔領期間,我們明確見到,在上海及其附近的大工廠紛紛西遷的環境下,那個七至八年期間,青島的生產力應屬中國全國之首。除了日本和英美各大廠以外,中國人有紡紗廠一間,染織加上針織不下三十間。中國石公司,將山東各縣所採集的石料加工,最高級的石是花崗石,南京的中山陵取材於此。華北酒精廠為華北僅有的一間,取甜薯(地瓜)乾為原料。各種五金廠有數十間,包括各種針和釘的製造。自行車(即腳踏車)胎及所有的零件,大件如柴油機與鍋爐。青島出品的火柴桿一直供應着上海及華中,南的火柴製造廠。原料是極有韌力的柳木。取玉米(苞米)為原料製食用及工業用澱粉的工廠也有數間,其副產品為飼料。青島一向供應着上海化妝品及紡織染印業用的滑石粉,和華中南各地印刷,紡織,木器,火柴各業所需的牛皮膠及牛骨膠。骨膠工業的副產品是製肥皂的牛油,廢品是肥田料。
日本國內的重工業與發電部分需要須仰賴青島的煤炭供應,它的來源是坊子煤礦。日本的化學工業和食品,精鹽工業等必須青島在沿海所產的海鹽。青島輸出日本的乾貨有粉絲,大蒜等,凍品為肉類,牛肉為主。
二次大戰勝利後,內戰轉遽,鐵路中斷,我們的染織廠呈半停工狀態。美軍即將登陸,協助受降工作,市政府留用青島啤酒廠日籍技術員,以便供應市場。市府有王姓參議,奉令着我負責市內各飯店酒的配售及瓶子收回工作,等候六個月,經濟部人員始行接收。我又被邀鐵路接收業務課,工作一年半又重返工商界,於1948年調職台北。我們的經理,攜部分資金“流亡”台灣,廠長參加了經濟部在橡膠廠工作。
1950年,我正工作於香港,廠方主持乏人,職員五人聯名着我速返青島,簽署公私合營的契約。幸我不肯及時返回,否則不倒於“三反五反”必死於文革,料想,今日該廠在機器老舊之下早已不存了。
海濱的水族館,可能在當年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青島海水浴場有多處,其灘坡度不大,沙色微黃而深,海不興波,沒有螫人的水母或鯊魚。地處匯泉的跑馬場,體育場和中山公園,依山傍海,規模雖非最大,其潔淨與風景之美,皆為中國之冠,是市民的誇耀,遊人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