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夫人愛黎娜.羅斯福
愛黎娜.羅斯福夫人(Anna Eleanor Roosevelt, 1884-1962),是二十世紀最受人尊崇的女性。杜魯門總統(Harry S. Truman, 1884-1972)稱她為“世界第一夫人”。
1884年十月十一日,愛黎娜生在紐約一個富裕望族家庭,是美國第二十六位總統(任期1901-1909)泰德.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姪女。在不到十歲時,父親去世。在1899年,她的姑母慫恿家人送她去英國名校Allenswood Academy就學。在那裏,女校長Marie Souvestre是有名主張女權的教育家;1902年回美國的時候,愛黎娜在女校長鼓勵培育之下,已經養成獨立思考。她風度雍容,談吐優雅,以至泰德羅斯福總統對自己的女兒愛麗絲(Alice)說:“你怎麼不能跟愛黎娜堂姊一樣?”當然,他以能見到這姪女在社交場合出現為榮。
1903年元旦,她參加白宮的宴會,遇到一位在哈佛大學讀書的英俊青年,是她遠房的堂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當時二十歲。二人由相戀而於1905年三月十七日結婚。華人有“同姓為婚,其族不繁”的說法;“羅斯福”雖然不是大姓,但他們並非血緣近親,男方的母親Sara Delano Roosevelt,認為佳偶天成,力主他們結合。
這項聯姻,使他們與十一位美國總統聯上關係,或來自血統,或由於婚姻,包括:華盛頓,亞當斯父子,麥迪生,范布倫,兩位哈黎生,泰勒,格蘭特,泰德羅斯福和塔夫特。似乎自然的,年輕的羅斯福,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法律學位,也投身政治。
1910年,愛黎娜已經作了母親,還是鼓勵丈夫參與政治,並日夜不懈的盡力協助。F.D.羅斯福成為紐約州議員,以主張進步改革,漸知名於全國。愛黎娜在州議會的影響力,也日益明顯。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助理海軍部長,這正是泰德羅斯福總統曾作過的職位。F.D.羅斯福努力工作,踏着前人的腳蹤,前途蒸蒸日上。
1920年,羅斯福被提名為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在選舉中失敗了。接着,於1921年,染上了嚴重的小兒麻痺症。他的母親主張他就此退出政壇;但愛黎娜激勵他奮力克服疾病;藉着游泳,羅斯福的下肢功能大部分恢復了。同時,在丈夫患病時,她常代表羅斯福,出席政治性的聚會,發表演說;她也積極參與婦女勞工聯盟(Women's Trade Union League, WTUL)的活動。
1928年,羅斯福當選紐約州長,大力推行政治改革。
1930年的經濟衰退,成為全球性的恐慌。樂觀勇敢的羅斯福,成為全國寄望領袖克勝恐慌的總統。他在1932年的總統選舉中獲勝。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推行“新政”(New Deal),作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改革。美國的工業生產力恢復了,並且大有增進;人民的信心也恢復了。愛黎娜則連續寫“我的一天”(My Day)專欄,在紐約時報等報刊同載,還有她丈夫的電台節目“爐邊閒話”(Fireside Chats),同樣激勵人心,深受國人歡迎。接下來,美國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愛黎娜則往各州勞軍,提高士氣,終於獲得全面勝利。
作為史無前例連四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5年四月十二日,大功未成,猝然崩逝,只差幾個月沒得親見軸心國戰敗,世界和平;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總統。他對羅斯福夫人甚為推崇。
愛黎娜羅斯福受任美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的代表(1946-1952),她也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首任主席。
她六年在聯合國,以“四項自由”為基本人權:不可讓與,不可剝奪的權利。“四項自由”為言論表達之自由,信仰敬拜之自由,免於缺乏之自由,免於恐懼之自由。這原本是F.D.羅斯福總統於1941年一月六日,在向國會的國情報告提出的,並且主張“世界性全面裁軍,以至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以武力攻擊他國。”這樣,就可以達到免於恐懼。但這四項自由,卻是相連的,不可或缺。永久和平和人格的尊嚴與價值,是極高的理念與原則,卻因為人的自私和罪惡,難以實現。不過,1948年,聯合國發布“人權宣言”,是愛黎娜所促成;而聯合國會員國,都必得宣告“全面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不得有種族,性別,語文,和宗教的歧視。”
在短短三十年內,一代人的記憶猶新,人類接連遭受兩次慘不堪言的戰禍,對人類理性的樂觀,早已經喪失無存。她卻堅持為一項不可及的原則而努力。眼見朝鮮半島上的戰火,似是標識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杜魯門總統任期將終的時候,她離開那充滿爭議的世界論壇。
她相信宗教信仰和種族的平等。早在1928年,她就能夠破除成見,支持民主黨的司密慈(Al Smith)競選總統。她向紐約時報的記者,引述泰德羅斯福總統的預言:“希望有一天,能夠見到天主教徒或猶太人,成為美國總統。”
那要等三十多年,才得以看見天主教徒甘迺迪(John F. Kennedy),於1961年,成為第三十五位總統。
不過,愛黎娜對於天主教,惡感多於好感。她極厭惡西班牙天主教主宰那一大片土地上的政權;在大戰以後,繼續當權的是納粹餘孽,獨裁者弗朗哥(Francisco Franco, El Caudillo, 1892-1975),她盡力主張不與其恢復正常外交關係。
但她絕非歧視個別天主教徒。她支持甘迺迪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並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天主教徒當選美國總統以後,趨愛黎娜府上登門請教。就任後,甘迺迪任命愛黎娜羅斯福,為首任美國婦女地位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 PCSW)主席。
愛黎娜雖然從1950年代,就是國際女權運動發言人,但她反對以憲法修正案規定男女平權(Equal Rights Amendment, ERA),後來,雖然不公開批評,也從未表示支持。她相信,男女地位的平等,是毋庸質疑的,但需要認知性別的不同,需要的不同。她是母親;她可以作總統夫人;她可以提出理想和遠象;她也有睿智和魄力;但她不願作有時必須犧牲道德原則的政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1940年代末期,有人以為她應該涉足政治,競選紐約州長,或副總統,甚至美國總統。愛黎娜都拒絕考慮。以她受國人愛戴之深,“羅斯福”的名字,並非不可能當選;如果那樣,美國老早就有第一位女總統。但是,她心懷懼怕,作過生孩子的母親,她不願面臨杜魯門所作的選擇,即使任副總統,成為總統也是可能的;以集體毀滅性武器,一舉致幾十萬同類的人於死,是任何真正主張人權者永遠的噩夢。
愛黎娜羅斯福擁有三十五個名譽博士學位,是從1929年至1962年間,由不同的大學贈予她的。她的丈夫只有三十一個名譽學位。
1962年十一月七日,愛黎娜羅斯福在紐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