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4-09-01

老人言

劉廣華

 

  我們中國有一句家傳戶曉的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美國也有一句俗語說:“An old man’s saying is seldom untrue.”意思是說,老人之言,甚少不確。智慧是經驗的累積,你的長輩給你的勸勉都是智慧之言,對你十分有益。如果你肯謙卑下來,去拜訪一個老人,尤其是曾經有過大成就的長輩,向他請教,你肯定會得益不少,甚至能夠幫助你將來打江山,達到成功的地步。可惜今日年輕的一代,多喜歡獨斷獨行,愛做“獨行俠”,惟我是對,甚麼人的話都不聽。哀哉!


姬昌

  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即離開現在大約三千多年之前,在中國出了一個畫時代的偉人,姓姬,名昌,是商朝末年周氏族的首領。當時商朝末代君王紂,寵愛妲己,施行暴政,弄到民不聊生。姬昌愛民,很想推翻商紂,但是苦無良策。有一天,他在河邊遇見一個老人,童顏鶴髮,安坐岸邊,在那裏釣魚。姬昌一向尊重長輩,於是站在那裏觀看。看了許久,發現那個老人所使用的魚鈎是直的。姬昌被好奇心驅使,俯身問那個老人說:“照晚所知,人人都使用彎鈎來釣魚,敢問您老人家為甚麼使用直鈎呢?”老人笑着回答說:“願者上釣嘛。”姬昌心裏想,這個老人家所說的,肯定是智慧之言,他絕對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原來這個老人真是一個非凡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後人稱他為姜太公。因為姜尚是商代的呂氏族人,因此後人又叫他做呂尚。姬昌立刻跪在地上,拜姜尚為師,稱他為尚父。從此,“尚父”這個名堂,就帶着“義父”或“師父”的意思。

  姬昌向姜尚請教治國平天下之道,姜尚大笑幾聲之後,說: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六韜.文韜.盈虛)

這就是姜太公的名言。姬昌就把這句“老人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於是姬昌立姜尚為軍師,領導民兵,進行革命。可惜革命尚未成功就身先死,姬昌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姬發,繼續他的心志,重用姜尚,務要推翻紂王,解放百姓。姬發繼續父親的遺志,敬姜尚如同自己的祖父,呼之為太望公。在太望公的輔助下,姬發終於在公元前1059年革命成功,建立周朝,商紂自焚而死。姬發稱自己為周武王,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周文王。因為姬昌父子肯聆聽老人言,結果創立一個新的時代,為我們大中華民族帶來幸福,垂名環宇。從此,後人若生兩子,都喜歡一個取名為“文”,另一個取名為“武”,記念和效法他們父子。


張良

  到了秦朝末年,我們中國又出了一個偉人,姓張,名良,字子房。張良出身貴族,是戰國時代的韓國人,祖先都是韓王的左右手,所以張良是一個天生的王佐之才。張良的計策,早已成為中國的民間佳話,正如俗語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意思就是說,能夠勝過張良的計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越牆逃跑,因為你絕對不能夠抵擋他。張良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功成身退,成為千古美談。

  為甚麼張良會有如此偉大的成就呢?就是因為他敬重老人,肯真心真意的聽一個老人的話。歷史記載,當張良年輕的時候,為了要報滅國之仇,散進家財,請得一位能夠投擲重120斤鐵錘的大力士相助,埋伏於博浪沙(即今日河南省的原陽縣)一條大路旁邊,當秦始皇出遊的時候,突擊刺殺秦始皇。可惜大鐵錘只是擊中副車,計劃失敗,張良逃命於下邳(即今日江蘇省的徐州)。

  有一天,張良在一條橋上漫步散悶,看見一個老人坐在那裏,故意將他的鞋子掉在水上,然後帶着命令式的口氣對張良說:“孺子,快去把我的鞋子取回來!”若換作今日的青年,肯定會用手指着那個老人說:“老頭,你是誰?你怎麼可以命令我替你幹這樣的事?”但是張良連想都不想,就立刻遵命前往,不到幾分鐘,就把鞋子取回來了。老人伸開雙腳,對張良說:“替我穿上!”張良又遵命照做。老人不但不說多謝,反而很沒有禮貌的站起來,轉身就走。一般的青年都不能夠忍受一個陌生老人這種驕橫無理的態度,但是張良不是一般的青年。他心裏想,這個老人肯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於是跟在老人的後面。最後老人轉過頭來笑着對他說:“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後,清早來橋上見我。”張良立刻跪下回答說:“遵命!”

  五天之後,張良一大早就來到橋上,老人大怒,對他說:“你呀,那麼晚才來?快回去,五天之後再來!”過了五天,張良提早一個時辰,再來到橋上,只見那老人已經坐在那裏。老人又大怒說:“你呀,這一回又遲到,五天之後再來!”好不容易才過了五天,到了第五天的晚上,張良連睡都不敢睡,就跑到橋上去。幸而老人還未到,張良滿懷高興的在橋上等,不料一等就等到日上三竿,老人才慢條斯理的出現。這回老人很滿意的說:“孺子真可教也!”從此,“孺子可教”就成為一句流行的成語。

  老人笑嘻嘻的把他背上的包袱放下,囑咐張良說:“這是一套書,你拿回去讀。十年之後,你一定能夠當王者之師,完成你的抱負。十三年之後,來濟北穀城(即今日山東省的平陰縣)山下的黃石見我。”原來張良所得到的,是太公兵法(又名六韜),古代有名的兵書。十三年之後,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看見穀城山下有一大塊黃石,但是看不見那位老人,於是他下馬向黃石祭祀,恭稱那位老人為“黃石公”。後來張良死了,他的家人把他和那塊黃石一同埋葬。


張良受教於黃石公

  可能有些讀者會問:“有些老人沒有學識,我也要聽他們的話嗎?”錯了!凡是老人都有學識,只是有些沒有機會受過高等教育而已。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凡是老人都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因為他們經驗豐富,見聞廣博。今天,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像黃石公那樣的老人,只是沒有像張良那樣肯虛心受教的孺子罷了。這可能就是今世中外都缺乏王佐之才的原因。這是一個可悲的世代!聖經說: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32)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高石子倍祿鄉義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吉星不殞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揚起真理的旌旗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讀和合本聖經,思富善牧師 ✍林向陽

藝文走廊

神的榮耀(九)榮耀的再臨 ✍凌風

談天說地

哀哉侵伊戰爭 ✍史直

寰宇古今

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九旬四寶 ✍殷穎

談天說地

商品與人品 ✍區室

寰宇古今

世界第一家 ✍于中旻

藝文走廊

談美國教育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