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戰國的文學
(上古----西元前221年)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前340—277),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楚懷王左徒,對內同楚王商議國事,發佈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懷王起初很信任他。但那時楚國內外都有尖銳的鬥爭:在內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爭,也表現?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鬥爭。前者以懷王稚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集團?代表,後者以屈原?代表。懷王使屈原造?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了探聽憲令內容,就想奪過去看,屈原不與,上官大夫反誣衊屈原泄漏機密,恃才矜功。懷王不察,遂疏屈原。秦惠王見有隙可乘,就派張儀至楚,進行陰謀詭計。張儀許懷王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絕齊交。懷王既絕齊,又不得地,大怒,發兵攻秦,先後皆大敗,喪師失地。齊既不來救,韓魏複出兵攻楚,懷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齊,恢復邦交。局勢暫時穩定下來。詩人洞察形勢,認?非聯齊不能抗秦。在政治上與腐朽的舊貴族集團相對立,堅決同他們作鬥爭。而懷王昏庸懦怯,?群小所包圍,終於走親秦道路,放逐了屈原。這時楚國內政腐敗,外交失策,又連年?秦所戰敗,懷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頃襄王繼立,以弟子蘭?令尹,對秦完全採取妥協投降政策。詩人痛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子蘭複譖毀屈原,襄王怒而遷之於江南。詩人在長期流放中憂心國事,沒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抒發憂憤的感情,並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壅君誤國之罪,乃自投汨羅江而死。

  詩人有高貴的品質和幹練的才能。他生活在社會變革、階級鬥爭複雜激烈的時代,抱有進步的政治理想,十分自負地想?楚王做一個政治上的帶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不外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詩人在他的詩篇中都曾一再鄭重地表明,而且稱之?“美政”。但這些並不是空話,詩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時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比如《離騷》說:“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可見屈原?了治理國事,確實培養了一批人材,希望將來有用。當他奉命草擬憲令,而反對派的舊貴族就千方百計來破壞它。只這兩件事就足以說明詩人所謂“美政”的基本內容和它的中心思想。而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反對貴族的傳統特權,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的,所以在國內必然會引起鬥爭。

  詩人一生為了祖國,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後,企圖“及前王之踵武”。當他看見“黨人”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就大聲疾呼地說:“豈餘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當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擠和迫害時,就奮不顧身地同他們鬥爭到底,九死不悔。詩人一生的歷史就是同舊貴族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歷史。他的悲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傾瀉了深沈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成?千古傳誦的傑作。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是二十五篇,這可能是劉向校定的篇數。它的具體篇目,據王逸《楚辭章句》?《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馬遷認?屈原所作,而王逸卻定?宋玉。可見屈原的作品漢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至於後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刪並,以求合於二十五篇之數,那是極不妥當的。

  關於屈原作品中的真?問題,後人紛紛討論,各執一說。現在看來,《大招》一篇顯然是模仿《招魂》寫的,而詞采遠遠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漁父》一篇司馬遷在屈原傳中本是作?一個有關屈原的故事來?述,並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所以王逸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因此《漁父》不應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內也是可以肯定的。至於《遠遊》、《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風》等篇,也有人認?後人所依託,但缺乏充分根據。由於年代久遠,後人對於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說分歧是不足怪的。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