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李白在浪漫主義詩歌發展中的地位
我國文學史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偉大的傳統在唐詩中都發展到新的高度。李白的詩歌在浪漫主義詩歌發展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遠古時代人民口頭創作的神話傳說,是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萌芽。到了戰國時代,屈原吸取前代文學和文化的成就,在現實鬥爭中創造了一系列光輝的詩篇,以巨集富博大的內容,奇情壯采的形式,“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為浪漫主義傳統創造了第一個高峰。和他同時的莊子在哲理散文中創造了許多幻想奇麗的寓言,也對浪漫主義傳統有重要貢獻。從兩漢到唐初,浪漫主義傳統在民間和進步文人創作中不斷發展著,漢魏六朝樂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木蘭詞》等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的某些詩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優秀傳說,都對浪漫主義傳統有所豐富。到盛唐時代更出現了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高潮。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這些成就,使他的詩成為屈原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對唐代詩歌的革新也有傑出的貢獻。他繼承了陳子昂詩歌革新的主張,在理論和實踐上使詩歌革新取得了最後的成功。他在《古風》第一首中,回顧了整個詩歌發展的歷史,指出“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並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詩力挽頹風,恢復風雅傳統的正確道路。在《古風》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評了當時殘餘的講求類比雕琢、忽視思想內容的形式主義詩風:“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在創作實踐上,他也和陳子昂有相似之處,多寫古體,少寫律詩,但他在學習樂府民歌以及大力開拓七言詩上,成就卻遠遠超過陳子昂。他這些努力對詩歌革新任務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李陽冰在他死後為他編的詩集《草堂集》序中說:“盧黃門雲:‘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至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風,至公大變,掃地以盡。”這是對他革新詩歌功績的正確評價。
李白詩歌對後代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他的詩名在當代已廣泛傳揚,到貞元時期,他的沒有定卷的詩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韓愈、孟郊大力讚揚他的詩歌,並從他吸收經驗,以創造自己的橫放傑出的詩風。李賀浪漫主義的詩風更顯然是受過他更多為發的。宋代詩人蘇舜欽、王令、蘇軾、陸遊,明清詩人高為、楊慎、黃景仁、龔自珍等也莫不從他的詩中吸收營養。此外,宋代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的詞,也受過他的影響。他那些“戲萬乘若僚友”的事為傳說,被寫入戲曲小說,流傳民間,更表現酷愛自由的人民對他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