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
(西元1279——1368年)


《雜劇的南移和衰微》

 
 第一節:雜劇的南移和衰微

在宋金對峙時期,南宋雖偏安一方,經濟上仍遠比金國統治下的北方繁榮。在蒙古征服中國的過程中,南方經濟上所遭受的破壞也比北方為輕。隨著南方城市經濟和文化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大約從大德末年開始,雜劇創作活動中心逐漸由大都移向杭州。從此直到元末是元雜劇發展的後期階段。
  後期雜劇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二十多人,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有十多人。他們絕大多數是南方人,如楊梓、范康、蕭德祥、王曄、沈和甫等;也有流寓在南方的北籍作家,如鄭光祖、宮天挺、喬吉、曾瑞卿和秦簡夫等。
  隨著雜劇創作中心的南移,雜劇也由黃金時代轉向衰微。後期除了鄭光祖、宮天挺和秦簡夫的個別作品有相當成就外,大都缺乏前期雜劇的戰鬥性和現實性,在藝術上也缺少動人力量。
  元後期雜劇創作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於民族矛盾的相對緩和,科舉制度的恢復,使文人對統治階級產生了幻想,從而在雜劇作家中間滋長了脫離現實的傾向。其次是元朝統治者加強了對戲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方面禁止民間子弟在城市坊鎮“演唱詞話,教唱雜戲”(見《元史·刑法志》),一方面也積極加以利用,使雜劇為他們服務。蘭雪主人《元宮詞》雲:“屍諫靈公演傳奇,一朝傳到九重知,奉宣齎與中書省,各路都教唱此詞。”《屍諫靈公》正是後期雜劇作家鮑天佑宣揚愚忠的作品,元統治者對這些作品的提倡與宣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雜劇創作的傾向性。第三是受到南方社會風氣和文風的影響,較多的反映家庭內部的矛盾,藝術上也偏向曲詞的工麗華美和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最後是雜劇每本四折由一主角獨唱到底,在形式上較南戲有更大的限制,不容易反映豐富複雜的生活內容和發揮角色多方面的才能。這些都是雜劇走向衰微,終為南戲所壓倒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