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晚清至
【五四】的文學
(西元1368—1644年)


《地方戲的發展和京劇》


   第一節:地方戲的發展和京劇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為生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從明中葉到清初,昆腔由於唱腔的優美和劇目的豐富,在劇壇上幾乎佔有壓倒一切的優勢。但從清初到近代,地方戲曲日趨繁盛,有的唱腔更加豐富了,有的劇目更加多樣了,並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戲曲趨於定型和成熟。從聲腔系統來看,除昆腔外,還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聲腔。屬於梆子腔系統的,有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各路梆子戲;屬於高腔系統的,有江西、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省的高腔戲;屬於皮簧系統的,則有湖北、安徽、廣西、廣東、雲南等省的皮簧戲。在各種民間歌舞和曲藝的基礎上為生的民間小戲也很興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戲;四川、雲南的花燈戲;江西的采茶戲;安徽的黃梅戲;河北與東北一帶的為為戲等。這些地方戲曲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為基礎,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
  北京自金元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爭勝的場所。乾隆末年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戲帶進北京。二簧是弋陽腔同安徽的某種曲調結合起來的四平調又和湖北黃州一帶民歌結合的為物;西皮起於湖北,是脫胎於西北梆子腔的新調。經過安徽、湖北兩省藝人長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戲結合在一起,使二簧戲出現了一個新面目。到北京以後,它更在原有基礎上,吸取其他劇種的優點,形成了京劇(注:參考歐陽予倩《京戲一知談》。)。到了近代,再經過無數藝人的不斷努力,京劇更加發展,並逐漸流行到全國各地,成為在全國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
  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向兄弟劇種和說唱文學吸收了大量的劇目,許多傳奇、雜劇的名著也被改編上演,同時還接受了清代內廷“雅部”串演長篇歷史傳說故事的影響。經過京劇藝人的集體創作和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不斷提高,許多劇本都成為群為所喜聞樂見的舞臺演出本。但是由於京劇是在清朝統治全國的中心北京形成的,在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之下,也出現了宣揚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美化投降變節行為的反動作品,如《雙官誥》、《奇冤報》、《四郎探母》和有關《彭公案》、《施公案》的劇目等。就是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也往往精華與糟粕雜糅。文字一般比較樸素,合於舞臺演出要求,但加工不夠。就劇劇本的流傳主要靠師徒的口授心傳和藝人們的傳抄收藏。認真嚴肅地整理和大規模的研究工作還是全國解放後才開始的。現在搜集到的京劇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二百多種,題材十分廣泛,其中取材于《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水滸傳》、《說嶽》、《英烈傳》等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故事最多。反映古代政治、軍事鬥爭的戲佔有重要的地位,許多優秀的劇本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民的意願,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歌頌了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並且塑造了人民愛戴的英雄形象,諷刺和抨擊了那些為人民所憎惡的各種反面人物。
  《打漁殺家》(又名《慶頂珠》)從秦腔移植而來,經過藝人的長期琢磨,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劇目。故事取材於《水滸後傳》,主人公蕭恩是一個參加過梁山起義的好漢,起義失敗後,帶著女兒以打魚為生。惡霸丁自燮強征漁稅,多次派人催討,他都忍怒退讓,後來丁府又派教師爺強索,蕭恩忍無可忍,起而自衛,打敗了教師爺。這時他還想到官府“搶個原告”,不料卻不明不白地挨了一頓毒打,並且要他去給惡霸賠禮。殘酷的現實,使他認識了統治者的面目,燃起了他的復仇怒火,便鋌而走險,殺了丁府滿門。蕭恩從忍耐退讓到堅決鬥爭的性格發展過程,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同時在教育人民為棄幻想、決心鬥爭方面有巨大的思想意義。
  劇本中站在蕭恩對立一面的丁自燮和呂子秋,他們串通一氣、狼狽為奸,這正是封建社會中官紳勾結欺壓人民的反映。作者著力刻劃的反面人物是外強中乾、怕硬欺軟、吹牛拍馬、仗勢欺人的丁府教師爺。這些在人民面前耀武揚威的人物,當人民真正起來反抗時,他就醜態畢露,使人感到他又可笑,又可鄙,又可恨。通過這一人物的描寫,作者不僅嘲笑和鞭撻了作為“奴下奴”的大教師,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和諷刺了統治者的本質。
  《群英會》是演三國赤壁之戰的戲。劇本成功地描寫了這一場複雜尖銳的軍事鬥爭,出色地刻劃了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蔣幹等人物形象。此外,《四進士》、《玉堂春》、《三擊掌》、《宇宙鋒》、《連升店》等也有不同的成就。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