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5-05-01

論語析讀(十六)

“君子食無求飽”與“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石衡潭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1.14)

注釋:

  食無求飽:

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孟子.告子上)

  居無求安:安:安逸。鄭玄:

“無求安飽,學者之志有所不暇也。”

  敏於事而慎於言:

“敏,疾也。事,所學之行也。疾,學於所學之行也。言,所學之言也。所學之言,當慎傳說之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有道之人;正:匡正。

“有道,有道德者也。若前學之言行,心有疑昧,則往就有道德之人決正之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荀子.性惡)
“此勸人學也。既所慕在形骸之內,故無暇復在形骸之外,所以不求安飽也。一簞一瓢,是無求飽也;曲肱陋巷,是無求安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6.11)
“不求安飽者,蓋別有神明之樂,則不暇為體魄之營。安飽固養形所當有事,但不可專務求之,則喪志也。事者難成,故必時敏而後有功;言者易盡,故必慎出而後寡過。大道多歧,行義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遠,當問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誤也。[禮記]儒行曰:‘博學以知服’。”(康有為.論語注

對讀: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摩太前書6:6-12)

解析:

  君子所追求的是道,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達到最基本條件就可以了,不必太多要求。孔子也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4.9)類似的話語在論語中還有許多。安貧樂道,孔顏樂處,一直為後世所景仰與仿效。當然,孔子尚未知何為真正的道,他也自認為求道者,並活到老學到老。從論語一開篇,他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到這裏又稱許人好學。孔子不輕許人為仁,就連他最心愛的學生顏回也只是“其心三月不違仁”而已,“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他對人最高的評價也就是好學了,他對自己的評價也好像是到此為止。孔子希望子路這樣來向葉公介紹自己:“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7.19)這裏所形容的也就是好學所達到的境界。孟子所說的“飽乎仁義也”,也是對孔子為人的最好概括。
  孔子與孟子這樣的表達與聖經中的許多話語相近似。耶穌在面臨魔鬼讓祂把石頭變成食物的引誘時說: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

耶穌在迦百農海邊也對前來尋求醫治與聽道人們說: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6:35)

  提摩太前書6:6-10的意思也差不多,只是更多地從正面闡述。“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知足來自對生命所持的一種內在態度。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在亨利六世Henry VI)下篇中描寫退位的亨利王因懷念故國而悄悄地從蘇格蘭回到了皇家圍場。他和兩個護林人相遇,於是上前介紹自己的身分;但其中一個便問他:“你說自己是國王嗎?那麼你的王冠在哪裏?”亨利王便巧妙地回答說:我的王冠放在我的心中,不是戴在頭頂上;我的王冠沒有鑽石和印度寶石鑲飾,我的王冠別人看不到;因為它的名字是知足,我的王冠也是很少國王會喜歡的。”
  許久以前,希臘哲人也在探尋如何才能知足。有人問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 341-270 B.C.)甚麼是快樂人生的秘訣?他回答說:“不要在他的財物上再加添絲毫;只要拿走他的欲望便可以了。”偉人常常以微薄的物質而知足。猶太拉比有一句名言:“誰是有錢人?那個能安分守己的人便是了。”法國偉大的傳道人拉科代爾(Lacordaire, 1802-1861)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大難題就是不知道怎樣過微薄的物質生活。古代偉人經常都是貧窮…我常常認為基督徒若要解除心中的纏繞,似乎必須像古人所具有的活力,儘量節省無謂的開支,減少不必要的事物。學到欣賞生活的道德美的人,對上帝和對人皆是一樣;外界的財富倒轉的時候,不會大大地受到影響。我們這個時代最希望看見的就是人即使擁有一切,但甘願滿足於極少的物質。對我自己,按人意來說:我真不稀罕得到甚麼。使我受感動的一幅理想圖畫,就是一個偉大的人,在一間小屋子裏面。”

  這並不是說基督教叫人接受貧窮。貧窮本身不是一種美德,必須掙扎以糊口的人也不值得推崇。這是兩回事。這段經文希望我們明白任何事物本身的力量絕不能帶給我們福樂。辛普森(E. K. Simpson)說:“許多百萬富翁的靈魂被金沙窒息,患憂鬱症而死。”快樂常常是從人際關係得來的。倘若人沒有友誼和愛心,就算他真的擁有世界上一切,也不會快樂。基督徒明白快樂的秘訣在那裏,不在事物之中,而是在人裏面。我們要專注於永恆的事情上。約伯在一天之內突然失去牲畜,房屋,財產乃至兒女時,仍然說: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

許多時代的哲人也明白這個道理,說出了類似的話語:塞涅卡(Seneca)說:“你離開世界的時候帶走的,不能多過進來的時候帶來的。”希臘有一句詩這樣說:“我是赤身來到世上;也是赤身下入地底。”西班牙人有一句成語說得更加直白:“壽衣沒有口袋。”辛普森評論說:“人聚積的一切皆算是行李性質,到死後進入徵收卡的時候,除了他最真的人格以外,全部行李都要留下。”
  人可以帶兩件東西到神面前:他能夠也是必須帶他自己去見神;所以他偉大的任務就是建立一個見神的時候不羞愧的自己。他能夠,而且也是必須的,就是把他在世上與神所建立的關係帶去見神。快樂的秘訣在乎個人的關係,他所能帶去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深信他是去到他的朋友,而且是愛他靈魂的這位神那裏。當我們逃出事物的奴役;當我們認識財富乃在於愛心和與人的友誼之中;當我們明白我們最寶貴的產業,就是藉着耶穌基督而與神建立的友誼關係的時候,知足便會臨到我們。
  保羅也講到了敬虔的重要和貪財的害處。敬虔能夠讓人專注於神專心於真道,而貪財的最大害處是引誘人離開真道,因為人不能同時事奉兩個神,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錢財)。賴爾主教(Bishop John Charles Ryle, 1816-1900)說:

“金錢,說真的是最不能得到滿足的擁有物之一,它無疑使你少了些擔憂,但所帶來的擔憂最少比拿去的更多。有籌算得到金錢的煩惱,有擔心保存它的焦慮,有使用它的各樣引誘,有濫用它的各種罪惡,有失掉它的悲哀,有處置它的困惑。世上有三分之二的爭吵,口角和法律案件都源自一個簡單的原因─金錢!”

屬神的人,不僅要逃避這樣的事,而且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敬虔的奧秘基本上就是基督,從更廣的範圍來講,它指的是教會所宣揚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真理。這個奧秘是一個我們只能通過特殊的啟示才可以知曉的奧秘。“敬虔”就是虔誠,虔敬的意思,這個詞用來描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所活出來的對基督的信心。保羅對道是有真正認識的,他自己是被耶穌基督親自顯現親自降伏的。他深切知道這道的寶貴,他要人緊緊地持守住。他不只是看表面,而看到了背後的深刻意義: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認識到這一點,所追求的品格才會具有全新的意義,也才會讓人更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同樣,保羅的眼光穿越古今,此時此刻,他仿佛看到了如同雲彩一樣圍繞在身邊的見證人,他們是古聖先賢,也是未來戰士。因此,保羅激勵年輕的提摩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由此,我們看到,孔子的好學就道與保羅的敬虔知足,有着驚人的相似,又有着極大的差別。在孔子,那是求道之人對道的渴慕與嚮往;在保羅,則是得道之人對道的履踐與持守,更是對新一代的囑託與勉勵。(下期續)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哥倫布與發現航行 ✍史述

點點心靈

山居偶訪 ✍吟螢

書香陣陣

日子背後的故事—余也魯日記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國恥與家難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神的奇異戰略 ✍于中旻

寰宇古今

章力生的品格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新約首屆查經會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吾哥窟(下) ✍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