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戰國的文學
(上古----西元前221年)


《詩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

  《詩經》,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學看成流連光景、消遺閑情的東西。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了這種精神,它們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銳利的戰鬥武器。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特別是當他們反對文壇上形式主義傾向時,常常以恢復風雅相號召。唐初陳子昂在詩歌革新運動中就是以“風雅不作”、“興寄都絕”批判齊梁間詩的“采麗競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以“別裁?體親風雅”作?自己的創作方向。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說它們“不過是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同時,他又總結了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時而著,歌詩合?事而作”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詩經》還以鮮明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真正的詩歌首先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它有力地?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去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從而使他們的創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進展。在文學史上由於作家們向民歌學習,常常形成一個時代文學的革新,形成一個時代文學創作的高潮,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唐代詩歌的繁榮,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由詩到詞,由詞到曲的文體轉變,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詩經》對後代文學也有影響不好的一面。它的不少雅詩和頌詩是屬於統治階級的廟堂文學和宮庭文學,後世封建文人正是把這些繼承下來,用以歌頌統治階級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聖明”,成?他們獻媚求寵的手段,歷代禮樂志中所載的郊廟歌、燕射歌,以及虛誇的賦、頌、銘、誄等都是這一類作品。

  由於《詩經》內容十分複雜,加上從漢代以來被定?儒家經典,歷代經學家並作了種種歪曲的解釋,《詩經》的真正面目被掩蓋了,幾乎完全變成了?統治階級服務的“厚人倫”、“美教化” 的說教工具。但人民和歷代的進步文人並沒有完全被統治階級散佈的煙霧所迷惑,他們能夠瞭解《詩經》的真正價值,繼承並發揚它的傳統,使詩歌成?自己的戰鬥武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在文學史上永遠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