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8-10-01

論語析讀(五七)

“子入大廟,每事問”與“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石衡潭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3.15)

注釋

  大廟:大,讀太,太廟。魯國太廟,即周公廟。
  鄹:同鄒。春秋時魯國地名,在今曲阜東南。孔子之父叔梁紇居於鄹邑,故稱孔子為鄹人之子。或謂叔梁紇嘗為鄹大夫。

“世人皆傳孔子知禮,或人疑云:知禮者自當遍識一切,不應有問;今孔子入廟,每事輒問,則是不知禮也。故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是禮也:

“雖知之,當複問,慎之至也。”(孔安國)

“孔子聞或人譏己多問,故釋之也。所以云‘是禮’者,宗廟事重,不可輕脫,愈知愈問,是敬慎之禮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此蓋孔子始仕之時,入而助祭也。鄹,魯邑名。孔子父叔梁紇,嘗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禮聞,故或人因此而譏之。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於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朱熹.論語集注

“或人以孔子素負盛名,而今待問,乃疑本未學。不知宗廟體大,不容少誤,安知無隨時損益更變者?豈可身未親歷而據空文以定實乎?雖知亦問,非徒為謹,禮實宜然。記此,見孔子有若無,實若虛,不以學問自矜,而行禮至謹,可為後法也。”(康有為.論語注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慎之至也。”(春秋繁露.郊事對)

對讀

“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着節期的規矩上去。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耶穌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40-52)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3-17)

解析

  這是孔子早年之事。孔子在太廟之中,就禮器與禮儀活動經常向人請問與請教,有人覺得他不懂禮儀禮節,對他有所輕視。實際上,這種請問與請教本身就是在躬行禮節。孔子年輕時就很懂禮,虛心求教;對人的挑釁,也及時回應,不卑不亢。孔子的勤學好問也傳給了其弟子門生。曾子家語.卷四中記載了曾子與其弟子的一段關於學與問的對話:

“弟子問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知其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

  耶穌更是小時候就好學勤問,一心以天父的事為念,讓眾人希奇他的聰明與應對。路加福音2:40-52講的是耶穌少年時的事情。40節講到小耶穌在漸漸長大。長大不僅指身體的強健,而且指智慧的增長,更有神恩的同在。這與施洗約翰的成長過程是一樣的。

“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加福音1:80)

現在的人多關注孩子的身體的成長和知識的攝取,但對真正的智慧和靈魂的強健不甚看重。這往往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智慧是指能夠運用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心靈強健就是要與神同行,每天倚靠聖靈,認真學習聖經,常常禱告,喜悅遵行天父的旨意。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一個人到12歲的時候,就算作成年了。此後他就是律法之子,要遵行律法,包括跟着父母和大人到耶路撒冷守猶太人的節期。逾越節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這段經文主要講的就是逾越節期間發生的故事。耶穌的父母可能對他身體等各方面情況照顧有加,但對他智慧和心靈的成長狀況並不十分瞭解。這時候,他的智慧與心靈已經覺醒了,已經有這方面的需要與追求。他不滿足於逾越節到聖殿裏去看看熱鬧,而希望真正在屬靈上有所獲得,有所長進。他獨自逗留在耶路撒冷,這是一種出於他個人意志的舉動。他進入殿中,坐在拉比(教師)腳前受教。他自己想要作一個學生。他以門徒的身分坐在那裏。他們與他談論,教導他,並且問他問題。他的回答使他們大感驚奇。然後他也像所有門徒一樣發問。他的問題同樣使人吃驚。那些教師們對這個單純,質樸,有神恩在其身上的孩童,在發問和回答問題時所表現的澄澈理解力和心靈的見識而感到希奇。他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的孩子。
  顯然,他們低估他了,他的父母也低估他了。他的父母也希奇他的聰明智慧,但經過了三天三夜尋找的他們顯然疲憊不堪,也更關心孩子身體的安危,於是,母親的話語中多少帶了些煩躁與責備。小耶穌口中吐出的話,卻是如此美麗,單純,天真,自然,真實。“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他的意思是:母親,你應當瞭解我的,你為甚麼找我呢?“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此處的父是指天上的父。這是他生命裏最中心的事,他也是為此而來到世界的。這孩子說,“我應當。”表達了他對自己身分的自覺—神的兒子,表達了他對神所託付的責任使命認識—把世人從罪惡中救贖出來。“我應當”三個字,啟示了這孩子的完全。
  接下來“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雖然他已經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子,他的意志是要遵行神的旨意,但他還是要對人間的父母盡諸般的義。即要孝敬順服父母,他不能逃避對撫養他長大的家庭所當負的責任。在他天父旨意的管理之下,他將自己的生命順服在家庭的權柄之下。孔子已經知道了禮,但在太廟中他還是每事必問,這體現了對禮的遵從,也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在謙卑的態度上,青年孔子與少年耶穌有一致之處,當然,兩人的身分與身分意識是很不相同的。
  耶穌母親的態度與論語中“或人”是很不一樣的。“或人”看到自己不能明白的孔子的行為,就以為孔子不懂禮,輕視孔子並且對之加以諷刺嘲笑。耶穌的母親也沒有完全理解兒子的行為與話語,卻是存在心裏,反復思想。這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也是一種智能的方式。後來,她對兒子的成長更加用心了。這點從後面的經文中也暗示出來。
  隨後,耶穌繼續全面成長。首先是智慧方面。他必須面對難題,尋找資料,並且找出答案。從他青少年期到三十歲之間,我們看見一個完美而自然的心靈發展過程。他不僅是長大,並且一切的心靈成長都在他的意志控制之下,他正在闖出自己的一條路。
  第二是身體方面。身體要強健起來。將來的傳道生涯中,要有四十天的曠野禱告作為預備,還要走遍各城各鄉,更要躲避仇敵的逼迫與追殺,每天訓練尚未成熟的門徒。要完成這些工作,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不僅身量長大,還要學習身體的操練和節制,用原則來管理,控制他的感情。
  第三是屬靈方面。幼年時,有神的恩在他身上。現在他則住在恩慈中。希臘文中,這句話前面有一個介係詞Para,意思就是“位於身旁”。他在神身旁,所得的恩慈一天天增長。這段成長的年月中,他一直在神的身旁,保持着與神的密切交通。因此神喜愛他的心一天天增長。他屬靈方面的一切是在順服神的意志控制之下發展的。
  第四是人際方面。人不僅要與神保持美好的關係,也要與人有同樣的關係。神也通過他人來幫助一個人成長。一個討神喜悅的人也一定會受到周圍人的歡迎,一個愛神的人也會愛身邊的人。耶穌也是這樣,他成為我們愛神與愛人的榜樣。
  還有,耶穌是神的獨生愛子,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但祂還是按照人間的義,接受了約翰為祂做的洗禮。為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下期續)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點點心靈

苦澀的猶太文化 ✍殷穎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白汁三文魚天使麵 ✍呂味

談天說地

偽證之害 ✍于中旻

藝文走廊

積克森.波洛 ✍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