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4-09-01

2004 香港印象

殷穎

 

  我在過去一,二十年中,曾多次去香港,因當時我主持的出版社在台,港均有業務,故一月中會有數日在港工作。多半住在九龍窩打老道的青年會。因我的出版社剛剛在青年會賓館的對面。而居港期間的活動,也多半都在九龍的旺角與油麻地一帶,很少過海到香港去。我雖因工作訪港頻繁,但對香港的印象卻不佳,因我不但不喜歡香港的殖民地文化,也因不諳其語言而感到相當隔閡,卻從未打算要深入地去研究一下香港的文化。但此次在台北讀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三少四壯集”中蔡珠兒的專欄,並根據陳映霞的介紹去買了蔡珠兒的雲吞城市南方絳雪二書,讀後才對香港完全改觀。蔡珠兒應為我所見到最成功的香港代言人,但不幸她所代言的香港,卻是一個失去了昔日“東方之珠”耀眼光芒的香港。而蔡珠兒能在七年居住香港期間,不單對香港情深似海,而且更能吃透了香港文化的精髓,進而再將香港完整地,深入地介紹給讀者。其用情之深,之摯,令人感動。蔡珠兒雖僑居香港,但卻比香港人更香港,讀了她的文章,不僅使我感到遺憾與慚愧。因為過去數十年穿梭港,台,匆匆過往,卻從未認真地,向它看一眼,實在是太愧對這個“雲吞城市”了。
  我在2004年四月因故再次造訪香港,這次我並未住進過去住過的青年會賓館,而且連旺角一帶也未去。這次我是由旅行社安排住在尖沙咀的粵海飯店,粵海飯店位於尖沙咀的寶勒巷,是界於金巴利道,金巴倫道與加連威老道之間的一條小街。巷內及附近佈滿了餐館,不少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飲食店,比以前住在油麻地時更方便。但這次我訪港的印象卻比過去完全改觀,幾乎變成了我不認識的陌生城市了。尖沙咀附近的建築雖略有改變,但基本上並沒有多少不同,不同的是人,是九七之後由後殖民地文化中蛻變出來的另一種殘留殖民色彩,及迎拒間之一國兩制的矛盾而尚未真正統一的雞尾酒式的複雜文化。


人山人海的香港街頭

  疾行在尖沙咀街上的,是依然擁擠的人群。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青年人。上班族的男士們都是西裝領帶,手提公事包。女的都打扮入時,衣着清涼,肩披手袋。男女均手持行動電話,邊走邊講,旁若無人,幾無例外。而男女青年都身材苗條,體態輕盈,幾乎人人可以上電視或報紙作瘦身廣告的代言人。我居住旅館附近的幾條街道,都擠滿了大大小小的飯館,用餐時卻幾乎座無虛席。多半是上班族的青年人。街道上除餐館外,便是形形色色的手機店,以及年輕男女的服飾店,與各式各樣的化粧品商店。我走遍了幾條街卻找不到一家書店。街角上的書攤所陳列的多為服飾與娛樂雜誌。以往常見的幾種報紙與雜誌,多半找不到了。如今報紙的首版頭條都是商業與娛樂新聞。政治新聞藏在你不易找到的小版面,且多語焉不詳。這說明現在的香港人只關心商業與娛樂,他們似乎對政治不感興趣,因為政治是他們的痛腳。但今年記念六四與七一,香港卻又有幾十萬人湧上街頭,好像又非常政治。這似乎都是香港的殘留殖民意識與九七回歸所糾結醞釀出來的複雜情緒吧。
  我由這些在街上匆忙走過的茫茫的人潮風景中,可以體認出香港人的失落,無奈,與對前景的茫然。他們一手提着公事包或是拉着手袋,一手將手機固定在耳旁,面無表情地向不同方向奔走的情景,一直在撞擊困惑着我的心靈,茫茫然的人群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使人有一種傖楚的感覺。我有時會將這場景推遠一些,好像在看一幅海市蜃樓。眼前這幕鮮活的人群動畫,好像並不是真實的存在。
  不知久居在鳳凰山上的蔡珠兒對此種情景有何感想。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夢幻與實境 ✍亞谷

寰宇古今

南丁格爾—執燈的夫人 ✍史述

樂趣飄送

我寧願有耶穌 ✍稽譚

藝文走廊

編輯人是甚麼人 ✍亞谷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栗子燜雞 ✍禾秧

談天說地

人到老年萬事哀? ✍馮虛

寰宇古今

樂土瑞士 ✍曲拯民

談天說地

歷史與人倫的興滅 ✍音凝

談天說地

宗教改革的起源 ✍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