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07-02-01


燃盡

靈犀

 


Louis Vierne

  Troisieme Symphonie是這場音樂會最後一曲,是用管風琴來表達交響樂,變化萬千地透過這樂器之王“管風琴”來向聽眾宣揚作曲者的心聲,感人非常。當年作曲及演奏者是駐守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的琴師Louis Vierne (1870-1937),他在那教堂服務了三十七年,在教堂開了超過一千七百次的音樂會,他是在演奏音樂會之時死在演奏的管風琴上。這是多美的去世,他燃盡了生命,在他最愛的音樂中回天,也只不過六十七歲!
  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過程中都有拼命的理由,為求學問或為求功名而不惜“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代價,但是並非每個人花了十年的功夫去鑽研某項專長就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可能。有這種非衣錦還鄉而不見江東父老的心態,有時可造成一種自我困擾!
  “成功的定義是甚麼呢?是擁有名譽,地位,金錢,權利或是用盡一生去不斷創作,貢獻他人而不計報酬呢?怎樣去衡量物質不能度量的價值呢?


Johann Sebastian Bach

  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一輩子在德國信義會教堂作司琴,他每天禱告,在他的作品上寫上J.J.(Jesu Jave = Jesus, help me!),以榮耀上帝的態度誠心作曲,為每週的崇拜儀式,音樂前奏,間奏,殿樂,十分努力。但卻吃力不討好,堂會長執不喜歡他的作品,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微薄的待遇,這一切都未阻撓巴哈之創作,也未停止他對上帝的禱祈,堅持悉心栽培孩子學習音樂。巴哈在艱熬之中去世,窮極潦倒,去世前他已眼瞎了,真不知他怎樣度過那最後的每一天。


Felix Mendelssohn

  銀行家的兒子孟德爾遜(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就跟姐姐常玩音樂,他自己作品也可顧音樂家在家演出,有一天傭人去買東西,包裹的紙給孟德爾遜看見了,就大大驚奇急問從何處得此“巴哈的手稿”傭人告訴他在“屠夫的舖子裏”,“快帶我去!”孟德爾遜在屠夫的樓上發現了巴哈的手稿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他如獲至寶,帶回家,然後一連串的研究,推廣此音樂,其實當時沒有人再記得這位琴師巴哈及他窮極潦倒的生涯,自然也不睬孟德爾遜之大聲急呼!“巴哈音樂之絕妙!”
  孟德爾遜堅信這些巴哈的作品是無價音樂之寶,於是他到鄉下去說服村夫農婦,在農莊裏練習St Matthew Passion,由於孟德爾遜之堅持,巴哈之音樂又再回人間,至今巴哈的音樂是超越了門派,宗教,政治的被人喜愛,如果缺少孟德爾遜的推廣那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每個人的一生,就係一根蠟燭,只有限的就那麼一段,要怎樣去“燃燒”而無悔則要在乎我們怎樣積極的去用一生了,詩人李商隱名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可提醒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忠貞和堅持,何以為然否?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藝文走廊

人生四夢(一)桃源夢 ✍殷穎

藝文走廊

僕人的畫像 ✍馮虛

書香陣陣

讀書樂:十字架下的沉思 ✍文中旴

寰宇古今

暗室之后—蔡蘇娟 ✍曲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