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為害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羅馬書12:11)
聖經從不輕易宣佈咒詛。聖徒行事的原則—“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馬書12:14)
聖經卻又說—
懶惰為耶和華行事的,必受咒詛。(耶利米書48:10)
以色列人進迦南時,照摩西的吩咐,利未人在以巴路山宣佈咒詛,都是有關違背律法的罪,最後是:“不堅守遵行這律法言語的,必受咒詛。”百姓同聲應和,說了十二次的“阿們!”(申命記27:14-26)都是重大違法事件,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讀得一清二楚,並沒有說“懶惰”受咒詛。
這不是說,在個人一喜一怒之間,增加了律例;或是孩子貪玩晏眠,懶惰不及“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就遭受重罰。受咒詛的原因,是“懶惰為耶和華行事”;換句話說,是沒有愛神所愛,恨惡神所恨惡。這才是大事。
違背神的旨意,怎能說不是大事呢!
魔鬼很少教人公然違背神,卻叫人慢些。這是那惡者的狡猾處。它不叫你造反,只建議你怠工:“何必那麼着急,像是你自己的事!”
by Suki Lee
老底嘉教會,表面上並沒有嚴重過失,屬靈病徵,是“不冷不熱”的懶散,作起事來,沒勁。沒興趣。有人形容那是殖民地政府的文吏作風—事情忙了,他請病假;似乎是習慣,後來真的會事忙病生。有人給藉口:那是工作壓力致病!其實,有負擔就是給壓力。
有人染上了那病,說是缺乏休假。你想,實在應該讓他去休長假吧!最適合的去處是陰間—在那裏,可真無所事事。
聖徒對神的話,要誦讀,更要“晝夜思想”,才可正確遵行而蒙福。(詩篇1:2)有話說:“懶漢的頭腦是魔鬼的工場。”又說:“魔鬼會給懶惰人的手找到工作。”是說頭腦與手,都不可閑懶失用,任其鏽腐。
也許,最值得警惕的話:“懶惰是道德的墳墓。”因為自己懶惰,就省力節勞,將當作必作的工,推給別的人完成,自己一個指頭都不動,實在是偷竊別人勞動成果,必然是道德敗壞。
懶惰推託環境—“因冬寒不肯耕種,到收割的時候,他必討飯而無所得。”(箴言20:4)收割是季節末了,該收莊稼,沒有糧食收在倉裏,卻向人乞糧求食,何其羞愧。
懶惰為害自己—“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裏,就是向口撤回,也以為勞乏。(26:15)這顯示懶惰的無知,美食當前,他卻坐視不取,缺乏營養,飢餓,又怪得誰!這描述不少人對於主的話如此態度。
懶惰編造謊言—懶惰人說:“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22:13)他不想出門,發明出轍離譜的理由;獅子不在叢林,離穴上街,正可以充稀罕的山珍,哪能作賴在家門內的藉口!
懶惰失去安全—懶人在家裏,並不安全,“因人懶惰房頂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傳道書10:18)給人避風遮雨的房屋,裏面住的人手懶失修,不在頭頂上遮蔽,反會砸在頭頂上,叫你頭破血流。怪得誰?
與懶惰相反的是殷勤,人可以自己比較,決定應該走怎樣的道路—“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又說:“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箴言12:24,27)在此所說的“掌權”無關政治地位,是說殷勤可以成為主人,支配懶惰的苦役;而他們在心理上越不願意工作,越以服事人為苦。
懶惰的人,是因為沒有盼望。有盼望的人,現在殷勤工作,將來得賞賜掌權。
說來好笑,你可能聽過,近代懶惰人發明一個術語:“過熱燒盡!”(Burnout,過勞)
如此,合法的怠工—今日事,明天再說。
明英宗時的狀元錢福(1461-1504),看到推“明天”的“志士”,覺得可惜—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文嘉(1501-1583)為文徵明次子,家學淵博,詩文書畫俱工。仿錢福作歌勉勵後人—
今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是在其“進學解”中,教誨他博士精英弟子的話。前句常被人引用,懶惰是學業的致命傷;其實,那只是一半,後句是告訴學者,要避免思想的懶惰—學而不思,只跟着前賢人云亦云,那正是中國文人千百年來的惡習常規。最可悲的是對朱熹的迷信盲從,導致錯解孔子教訓,貽羞儒家,難辭懶於思考之咎。
所羅門的警語,可以作所有活人的座右銘—
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10)
想來在那裏,要申請義務勞動,也沒有機會。
祝主所愛的聖徒,立志不作懶惰人—有“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撒羅尼迦前書1:3),殷勤事奉,直到主臨。阿們。
插圖:
- “Wheat Field in Close Up Photography” by Suki Lee (Pexels.com, accessed 5/2025)
(同載於聖經網 aboutbibl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