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7-01-01


心空俠影

謝錫命

 

  唐詩人王昌(約698-757)有一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千百年流傳,其意境新穎,既形像又朦朧,人們常用以表白高尚的心境:澄澈無瑕,貞潔淡泊,無恨,無怨,無芥蒂之嫌隙。
  然而,這境界的達至何其難!人們的“心空”,不可能無一絲雲翳,而常為陰影所遮蓋。
  有一可名為“俠影”的東西,來自遠古,卻流播,飄蕩在現代人的“心空”。這是大量武俠小說所描寫反映的,在“劍冷情深”,“仗義行俠”的凜然豪氣以及兒女情長的柔情蜜意裏,隱藏着“冷”,“傲”,“恨”,“復仇”…的病態心理。這心理,繼續腐蝕現代人的心靈,引起嫉忌,紛爭,仇恨,兇殺…
  這不能歸咎於武俠小說,它原植根於人的罪,武俠小說只是社會生活及人們思想意念的反映,不過在此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誠然,現代人不會學李白那樣: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雜曲歌辭.“俠客行”),主張書劍遠遊,撈取社會名氣,藉此由俠入仕,當官發財的。當此法治社會,也不會期望甚麼“俠客”出現,去救世,扶危濟困。然而在中國文學史裏,從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遊俠-唐傳奇中的豪俠-清代俠義小說的“忠義官俠”,直至當今不同流派,披了新思潮外衣的現代武俠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俠”,其精神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都貫串着“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的思想。在“義”的高歌中,伴着“殺”的呼叫;既有纏綿愛語的低訴,更有恨的咒詛;在“君子復仇,十年未晚”,“父仇子報”的口號裏,宣揚着一種生命及生命的延續,都為了復仇的人生哲學…
  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也對武俠小說之源流成就,設有特別篇章探討。他寫的故事新篇裏,更有一篇題為“鑄劍”的歷史小說,托古代傳說,塑造了一個名為“宴之敖”的俠客形像:他鄙夷“仗義,同情”;他的人生目的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我要報仇!”;他精於此中之哲理藝術,欣賞自己“怎麼地善於報仇”;他恨透了一切,包括他“自己”,說:“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所以,他要敵,友,我同歸於盡。這是他復仇思想的最高結晶,復仇大業的最後完成。這個人物可怕的思想,不是像幽靈一樣,至今仍在世間作孽,遊蕩嗎?
  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鑄劍裏作者之寓意及其對“宴之敖”這位“黑色人”的臧否,我們可不必深究置評。然這“黑色人”,無疑是冷,恨的怪俠,其精神是“俠影”的典型。魯迅先生在.“雜憶”中說:“我總覺得復仇是不足為奇…既沒有上帝來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償頭,也不妨以頭償目。有時也覺得寬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這話是怯漢所發明,因為他沒有報復的勇氣;或者倒是卑怯的壞人所創造,因為他貽害於人而怕人來報復,便騙以寬恕的美名。”在1936年9月寫的臨終前遺囑-,進一步說:“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他對中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總結與批判;他年青時,立志“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以廣大的胸懷,擁抱着苦難的祖國,民族;對他筆下的“閏土”,“祥林嫂”等弱勢社群,他寄予了悲天憫人般的同情…可是,同樣這個魯迅,在其畢生的戰鬥生涯裏,“俠影”纏繞在這位“思想家”的心空,以至時刻咬齧着他的心靈,使他“性情太特別,一有所憎,即刻不可耐,坐立不安”;對之“深惡痛絕,簡直不願同在一起呼吸”(1925年11月許廣平致魯迅的信)。
  人之不能寬恕,自古而然。儘管古聖賢哲,不乏“仁厚愛物”,“寬容宥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教訓,但正如聖經所說:“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一個罪人的心是“硬心”(羅馬書11:25),“石心”(以西結書36:26)。對別人只能“忍一時”,不能忍一世;只能有條件的寬恕,不能無條件的寬恕。離開了神,整個人類的歷史,只能是犯罪的歷史,無寬恕的歷史,互相仇恨的歷史,而且,人在這路上滑下去,恩怨相報,愈演愈烈了!
  聖經啟示我們,只有耶穌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希伯來書10:20)。這是神“寬恕”我們的道路,“憐憫”的道路,“拯救”的道路!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時,仰天對着天父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就是這條道路的開闢建成!
  一個“硬心”,“石心”的罪人,當自己聽到,或看到從兩千年前傳來,至今永遠迴響,存留在世上的神的兒子的震天撼地的話語,若不以此為“愚拙”(哥林多前書1:18),不至於無動於衷,而是“憂傷痛悔”(詩篇51:17),感受並“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以弗所書3:18),就踏上了這條天地萬物的主為我們鋪設的康壯大路。這是一條得生命的路,也是使人換成了“肉心”(以西結書36:26),能真正寬恕人的開始。
  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耶穌已先赦免了我們,因此,祂完全有理由要求我們: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而且,神的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馬書5:5)。這愛,能融化一切舊恨新仇;這愛,能“使我們和睦”,“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2:14);這愛,能像柔和的惠風,吹走我們心空中的“俠影”。
  因此,主耶穌又有理由更高標準地要求我們: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馬太福音5:44-45)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真誠 ✍劉廣華

書香陣陣

讀書樂:生之注腳 ✍文中旴